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2-5-12 09:30:30

嵩山碧色玫瑰(杂谈)

       在嵩山,有一种花开在唐宋人的典藉传说中,也如一个遗世独立的仙女,隐身于茫茫嵩山的某个角落,使多少知其身世而不见其真容的人们魂牵梦绕!

这的名字就叫碧色玫瑰。

阅遍古人们描写玫瑰的诗句,多状红色,而碧色者,我只在兰花与棉花中见过,但与想象中之碧色玫瑰相比,兰花太小,其形又如叶,远而观之,只闻其香,难觅其貌,而棉花花呢,似又太俗,总不能引人有更多的雅想。

那碧色玫瑰又当如何呢?

若与美人作比,它当不是高贵且美艳的王妃,你想玫瑰开花时节,多在夏季,漫山遍野的葱绿中,一朵碧色或一簇碧色玫瑰冷冷开放,也只能闻香知花开,茫茫不得见了。如果它又身处在人迹罕至之处,那就更是连香也难易嗅得,哪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惊艳?!它该如衣着朴素又风华绝代的村姑吧,不仔细了,大都乎略而过,如风拂面,可有可无,但她也并没有要你仔细的意思,她依然在朴素的外表下绝代风华着;可如果你仔细了,那可真是人生难得之大幸啊!你会发自内心地惊叹,世上还竟有如此美的!可是,人生能有如此机缘的,又有几个?况且韶华易失,往往当你知道错过了,再回来追寻时,不是她已走过,就是她已青春不在。

对于碧色玫瑰,我们大概都是生不逢时的错过之人吧。

那我们就只能先看看古籍中,它是如何的样子。

《太平广记》中这样记载:“洛中鬻花木者,言嵩山深处,有碧色玫瑰。而今亡矣。”

这段话煞是有趣。

《太平广记》本就是一个不能以史论的典籍,而这段话更是捕风捉影。让人觉得它似乎是一段对话中的答语。

我们不妨揣摸着恢复以下当时的语境。

大概是在洛阳城有一卖花老者,之所以说他是老者,是因为他对花有点儿博闻。在他卖的花中,自然有艳丽的大红玫瑰。有一爱花女子,这女子当也有如花一样的美貌,否则只会妒花而决不会天天买老者的花。这女子且尤喜玫瑰,可天天买得红玫瑰,看着看着就厌了。今日再来买花,老者又习惯性地拿出一束红玫瑰来,她便嗔怪道,天天都是红玫瑰,哪天你采得了如玉一般颜色的玫瑰,我再来买!她心里自然只是对红玫瑰的厌倦,随口就凭了想像说出这碧色的玫瑰来。谁想世上自有传奇的事情在,还真没难为了这卖花老者,他随口就答道,你还别这么说,这碧色玫瑰还真有,在嵩山深处,只不过如今看不到了,大概这品种已绝迹了。

语境复原到此处,我不禁感到了卖花者的狡猾,他说有,但现在没了,话外之音,不是我的货不全,而是如今没这品种了。这种既没扫买者兴,又断了根的做法,真是巧舌如簧啊!我想,这位买花的最后,还是一边打探着有关碧色玫瑰更多的信息,一边还是无奈地又买了红色玫瑰吧。

可从此之后,这买花的女子哪还消停得了?恐怕只为这碧色玫瑰,要走入王国维先生所道的三境界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这第三境界,大概只能在梦中以求了。

这段话已越过千年的时空了,我想其间读到此语的不在少,由此如我浮想联翩的也不在少,这碧色玫瑰早已在我们的心中幻化出了各种风情万种的模样,早已是们们心中最美丽最圣洁的化身了。幻之越美,求之越且,它已成了多少人的一个心结。特别对于我们这些生于嵩山长于嵩山的,又读得了这语的人,它更成为一种爱的折磨!

可你又在哪里呢?

我心中的那朵碧色玫瑰!

小蚊子 发表于 2012-5-12 09:40:36

爱却不知道在哪,真让人难寻!

走天下 发表于 2012-8-29 14:10:04

:victory::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嵩山碧色玫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