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登封焦盖烧饼
到登封嵩山旅游,好看的多得是,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等等,仅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近二十处。可好吃的就不多了,但要吃,登封的焦盖烧饼是一定不能错过的,它绝对是别处吃不到的当地一绝。登封焦盖烧饼首先绝在它的风味上。登封焦盖烧饼整体为圆形面饼,直径约在10厘米至15厘米之间,饼厚在3厘米至5厘米。多为正面上有芝麻仁一层,也有做双面都有芝麻仁的。其特点是带芝麻仁一面烤出来焦黄,故称焦盖,焦盖可以揭起,吃起来酥脆馨香,香味扑鼻,另外烧饼底面干酥,内层松软,嚼起来又是绵软松香,与焦盖合嚼,味美异常。
它独特的风味自然来自于独特的制作工艺。焦盖烧饼的制作,有着复杂的工序,为此,我专门请教了如今在登封老街一家老烧饼铺的师傅,总结起来,大概如下:一是先用发酵粉(传统的)发面;二是在发面中兑入死面(兑入量因季节而变化),另要加入苏打粉和少量食油和好;三是把大块面分成一个个拳头大的小面团,用手拍成饼样;四是一手拿饼,另一手从饼上拽一小块面,蘸五香粉、油、盐及其它佐料,包入饼中成包子状;五是用一个类似于公章样子,但比其大得多的木制工具,把这个内包含有佐料面馅的“包子”锤打成面饼。六是在面饼正面用毛刷刷上一层水,扣在用面箩筛铺得非常均匀的芝麻仁上面。七是将覆芝麻仁的一面朝上放在饼炉上面的鏊子上,烙得面皮干涸出浅花为度,再翻过来烙贴芝麻仁的一面,烙得芝麻仁发黄为度;八是起饼放入炉圈内直接烘烤,先拷底,后烤面。若使疲火20分钟,就会烤出硬盖烧饼;若用旺火10分钟就会烤出软盖烧饼。
另外,芝麻仁须提前拣好淘净浸泡,夏天浸泡1—2个小时,冬天浸泡7—8个小时,捶好的芝麻仁必须用湿布盖好,以保持水分,保证芝麻仁的饱满。
细心的人,从其独特的工艺中,不难看出登封焦盖烧饼的三大特点。一是它的面料不是发面,也不是死面,而是发面与死面按一定比例相参合;二是它无馅而有馅,以面为馅;三是它不是单独烙成的烙饼,也不是单独烧烤成的烧饼,而是先烙后烤、既烙又烤的烧饼。
登封焦盖烧饼为什么会有这么三个特点呢?就第一个特点来说,是为了烧饼的口感达到酥软,那第二、第三个特点呢?我认为,应与它的形成发展历史有关。
经过初步考证,我认为,登封焦盖烧饼形成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源于胡饼,改造于南宋,广大创新于当今。
先说说登封焦盖烧饼源于胡饼。原因有三:
一是从史料来看,首先,对于我们中原人来说,“饼”产生的很晚。《大德礼记》中有“粒食之民,昭然明视。”的句子,也就是说,我们中原人原本只会“粒食”,是不会面粉加工技术的,所以称之为“粒食之民”。直到中原人后来拥有了石磨等面粉加工工具,才有了面食,从而为了区别于先前的“粒食”,把所有的面食都叫做“饼”。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记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就正说明这一点。
其次,中原人的面粉加工及做“饼”技术多从“胡人”那里学得。就饼史来说,有人说中原人在没有学习“胡饼”前,也会面粉加工和做“汉饼”。由于春秋战国时,在中原地区,已用石磨开始加工谷物,且随着油料、调味的生产和青铜炊具的使用,也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甚到还有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可用来烤烙面点。而有人则考证说,面食原本主要是西方民族的饮食习俗。因为最早种麦和磨面作饼的是西亚人,麦作首先传到我国西部地区,磨面作饼的技术也在西部民族发展起来。中原人磨面作饼,主要是从西部民族学来的。(见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而我认为,在面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人与少数民族之间有互相学习的地方,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原人向西部民族学习的则更多。由于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原人做面食的史料很少。大体上来说,只有两类材料,一是从考古发掘中,发现春秋战国时有加工面食的杵臼、石磨等工具;二是在有“胡饼”字样出现之前的文献中,星星点点少有几处说到“饼”。 “《十三经》中没有“麺”(面)字和“饼”字,《礼记·内则》介绍各种食品时也没有谈及作饼。”“在迄今所知先秦文献中,‘饼’字仅见于《墨子·耕柱》。”(见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另从文字学角度,“饼”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没有,直到小篆中才出现。另一方面呢,关于“胡饼”的记载则是洋洋大观。从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介绍胡饼,到《后汉书》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再到晋代束皙所作的《饼赋》中各种饼的美味,再到《齐民要术》中各种“胡饼”的做法,以致后代各种史料笔中的关于“胡饼”做法改进变化描述。真可知我们今天所吃的各种饼,多源于“胡饼”了。至于登封的焦盖烧饼,仅从上面的芝麻本是“胡麻”来讲,就可以断定其源于“胡饼”了。
二是从原料及加工工艺来讲,登封焦盖烧饼也源于“胡饼”。从原料上讲,据《释名·释饮食》记载:“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说明最早的“胡饼”和登封焦盖烧饼所用的主要材料一样,都是面粉与芝麻。从制作工艺上讲,就登封焦盖烧饼来说,其制作工艺与文献记载中的烧烤胡饼类似。《齐民要术》中记载有专一烧烤胡饼的“胡饼炉”,并介绍了一种叫“髓饼”的做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这个饼除了原料与我们的焦盖烧饼有些不同外,其烧烤方法大致相同。到唐宋时期,市面上已有了“胡饼”专卖店,里面卖的“胡饼”就更与我们的焦盖烧饼类似了。比如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京城名店辅兴坊的烧饼其脆其香其烧烤方法,都不由使我们联想到焦盖烧饼,似乎白居易写的就是我们登封的焦盖烧饼了。在《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都读到和看到了与登封焦盖烧饼相似的胡饼。
三是我们登封地区处于洛阳、开封、许昌的交汇处,而这些城市在历史上几个大民族大融合时期,要么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要么是当时的各民族融合杂居的大都市。另外作为其交汇处的登封又是中岳嵩山所在之地,各类人等来往于此,传入胡饼技术自然也是很容易的事。比如在北宋文人王铚的《默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尹师鲁性高而褊,在洛中与欧、梅诸公同游嵩山,师鲁曰:‘游山须是带得胡饼炉来,方是游山。’”虽然这次他们游山终因大家反对,没有带上胡饼炉,但足以说明在当时的嵩山地区已广泛使且胡饼炉了。
再说说登封焦盖烧饼改造于南宋。怎么这样说呢?缘于饼食的发展史与大家都知道的那个传说故事。首先,从饼食(这里说的“饼”,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发展史上看,在宋代之前的饼食,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带馅儿的,多用烘烤法或煎炸法使熟。如《齐民要术》记烧饼方:“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灸之,面当合起。”再如《齐民要术》所载的“餢”,是以发面为原料,“入脂浮出,即急翻,以杖周正之,但任其起,勿刺令穿。熟乃出之,一面白,一面赤,轮缘亦赤,软而可爱。”一种则是不带馅的,多用烙法使熟。这种饼应与鏊子的产生有关,而从唐人《朝野金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说明烙饼至少在唐代就有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联系到登封焦盖烧饼的后两个特点了。一是它似无馅而有馅。说它无馅儿吧,里面有一个含有各种佐料的小面团儿,说它有馅吧,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馅儿。二是它在制作工艺上,并不是或烙或烤,而是既烙又烤。
那么,登封焦盖烧饼为什么这么特殊呢?我认为原因就来自于下面的这个传说和因此形成的特别工艺要求。
据传说,当年抗金名将岳飞来到登封抗击金兵,胜利后在一家酒店里吃饭,这家的店小二对岳飞仰慕已久,不收酒饭钱,但岳飞还是如数把钱给了店小二,店小二很感动。后来从京城传来岳飞被秦桧害死的噩耗,人们都痛恨秦桧。可是毕竟秦桧还在当政,明地里谁也不敢大声骂秦桧一声,店小二为表自己的痛恨,就想出了个办法,用一小团面和成王八的样子,以代表秦桧,然后代替原来的馅料包入面皮中,放在火上烘烤,表示要把秦桧当王八烧烤了,再吃了,如螃蟹肚里的法海一样,永世不得再生。如此以来,登封焦盖烧饼也就成了今天这样,说无馅,又有馅(以面代馅)的特殊样子了。
听一听这个传说,再想一想它的原料及做法就不难理解它的特殊做法了。一方面,可能登封烧饼原本也是带馅的,只是因为秦桧,而改成了这种以面作馅;另一方面,由于以面作馅的缘故,它也只能又烙又烤。如果只在炉内烘烤而不烙,会出现要么外面烧糊了而里面还不熟,要么是里外都熟了,水分也挥发干净,成了饼干干了。而只烙不烤呢,会使外面烙焦糊了,内面也难熟。所以,也只有先把外面烙焦了,再把里面烤熟了,这样才能保证饼熟,而且又能达到外焦里软的特有口感。所以,从以上论述可知,登封焦盖烧饼真正成为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独特小吃,应在南宋。只可惜在地方的志书中,太少关于它的记载,使其只能以传说为依据,从常理作推断,得出这样的结论。
最后说说登封焦盖烧饼广大创新于当今。如何理解呢?两层意思。
一是烧饼的质量工艺与历史上相比,肯定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创新。比如说面粉的改进上,如今面粉加工已不是以前的石磨加箩筛的方式了,面粉加工更细更精了,大大提高了面粉的口感;工具上也有很大的变化,从宋人王铚的《默记》中可看出,胡饼炉上山可携带,应不会大太,且烧的应是木炭。可我们现在看到的焦盖烧饼炉,可是一两个人难易搬动,且是烧煤的。另外,从上文分析可看出,以前的饼除煎炸外,有烧烤的和烙的之分,可由于登封烧饼要先烙后烧,于是其炉也颇特别,是鏊子与炉子合二为一的。据说,原先鏊子与炉子是分开的,可由于使用起来极不方便,才于二十世经八十年代初期,由在老街多年打饼的王师傅找人改造,把鏊子用铁轴焊接于炉子上,使其合二为一。这样,一个炉子,可同时既烙又烤,大大提高了效率。
二是登封焦盖烧饼虽只是面饼,但在麦子与芝麻产量极低的过去,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的。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焦盖烧饼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仅成为了登封人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和待客的佳品,而且在登封人的民俗中也逐渐显得作用非常。首先,登封人婚丧嫁娶,随礼时除了贵重的财物外,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带上一份“礼馍”,这礼馍就多为焦盖烧饼,红事多为30个,白事多为20个。其次,在婚嫁中,新媳妇出门上轿,身边也必带几个焦盖烧饼,做什么?要在过河过桥时从轿中扔出去,用这些好吃的焦盖烧饼以贿那些孤魂野鬼,让他们吃了好生放过,保新人一生平安。再者,在登封人丧葬民俗中也离不开焦盖烧饼。在人死了埋葬时,死者闺女或媳妇一人要给死者弄个“衣饭罐”,里面装上一些较好饭菜,其意大概是让死人转生后有吃禄,这“衣饭罐”上往往就盖一个焦盖烧饼,一来也算一样好吃的食物,二来它又刚好做了“衣饭罐”的盖子。
近日,在《郑州日报》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登封名吃焦盖烧饼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登封的一个地方特色小吃,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有的风味闻名天下,而且已成为登封人生活民俗的主要构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之无愧。但就目前社会发展需要论,以我之拙见,其工艺应在传统基础上应再有创新,以能方便携带、长期保存为更好,那样即可使天下人随时品尝,真正使登封焦盖烧饼名扬天下了。 好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