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1-5-22 11:35:11

红色文化遍登封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1-5-30 16:26 编辑

——登封革命斗争纪实    巍巍嵩山,耸立中原,层峦叠嶂,雄险奇秀,被称为中华文化圣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嵩岳地区自然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同样也在此进行了浴血奋战。不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我们党在位于中岳嵩山脚下的登封展开了一场场与敌人的殊死搏斗,最终赢得了胜利,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登封成为全国著名的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红色文化灿烂,被誉为中原的“红都”,豫西的“小延安”。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就在登封开始了。东金店南店村的王敬臣,1924年在河北保定育德中学读书,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假期回乡期间,他积极向乡亲们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5年,党组织派共产党员袁毅回到登封,作为登封县党组织负责人,经常在登封、禹县、洛阳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登封党的工作划归洛阳中心县委领导。1932年以后,党组织又先后派共产党员张艺文、李仲敏、史向生、李敬吾等来到登封,在大金店、大冶、颍阳小学和登封师范教书,采取多种方法,传播革命思想。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高潮掀起,李仲敏在中共地下党豫西特委副书记王志杰的指导下,组织“抗日救亡读书会”、成立“抗日宣传队”、“武术救国会”,后来组织发展到伊川、偃师、巩县、密县、新郑、临汝等九个县近万人,成为嵩山地区武装抗日的先行。1938年春,豫西特委又派王志杰、纪希晨、傅一诚到登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时,经豫西特委书记吴子圃和副书记王志杰等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了中共登封地下党县委,王志杰兼任县委书记。1939年2月初,在大金店袁桥袁毅家以读书座谈会为掩护召开了中共登封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登封县委会,李仲敏为县委书记。会议上,决定把县委机关设在棉沟李纯如家和二岚沟陈天佑家,并建立颍阳、告成、白坪、大金店等区委,每个区委下辖数个支部。接着又召开了两次县委会议,讨论斗争的策略和方法。年底全县党员发展到180人,候补党员60人。同年10月李仲敏调延安学习,贾谦益接任县委书记。1940年2月7日国民党CC特务王宝华告密,伪县长牛明恕在全县逮捕30多人,其中15人为中共党员。均送往洛阳劳动营监禁,形势恶化。当年秋季,地下党发出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党组织相继撤离,多数党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脱党。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驻守河南的40万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37天接连丢失了郑州、许昌、洛阳、登封等38座县城。日军所到之处,凶狠残暴,烧杀掠强,无恶不作。为了解救河南人民,控制中原,从战略上将陕北、华北和华东三大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中共中央于7月25日发出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决定由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派出两个团由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奔赴嵩山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9月6日,皮定均率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自豫北林县郭家园誓师出发,飞渡黄河,冲破日军层层封锁,急行军23天,于9月28日到达登封颍阳李洼、蒋庄、杨岭一带。29日零晨皮定均在李洼西门外指挥进行了挺进豫西的第一仗“砍尾巴战斗”,将尾追而至的600名日伪军打得人仰马翻,退缩回了洛阳,取得了胜利。接着部队来到君召的红石头沟。中共地下党中心县委书记张思贤等人向皮定均反映了登封的情况。    日军占领登封后,从周围十几个村庄抓了两万多民夫,武装看押在登封西南2公里处的黄沙岭上建飞机场,作为继续西进的空军基地。机场工地简直是人间地狱,民工稍有迟慢,木棍、皮鞭就抽在身上。沉重的苦役,再加上天气炎热,被打死、饿死、渴死、病死的不计其数,更残酷的是民工死了,尸体还不让运回家,有的扔下深沟,有的喂了日军狼狗,群众日夜盼望救星到来。皮定均认为日军赶修飞机场,不仅不利于全国的抗日形势,而且对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也是个威胁。因此他立即决定捣毁这个飞机场,这样不仅能消灭敌人,而且还能解放民工,争取人民,扩大影响。    9月29日晚上8点,皮定均命令3团按预定计划出发,10点30分到达预定地点,半夜时分,战士们匍匐前进,剪开了敌人的铁丝网,向看守的敌人射击。顷刻间枪声大作,敌人来不及还击就被全部消灭。战士们跑到工棚大声喊:“老乡们!我们是八路军,是专打日本的,你们快回家过八月十五吧!”民工听到喊声四散而逃,敌人的火药库也被引爆,顷刻间日军苦心经营的飞机场也变成了一片焦土。夜袭飞机场是先遣支队进入豫西的第二仗,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八路军到豫西抗日的消息也不胫而走,群众都说八路军是神兵天将,还编了歌谣赞扬八路军。他们说:“八月十四月儿明,豫西来了皮司令,夜袭登封飞机场,解放民工两万名,八路军过黄河,日本鬼子不得活”。    10月1日皮定均到达嵩山南麓的白栗坪。他发现这里森林茂密,山恋起伏,沟壑纵横,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中共登封地下县委曾设立在此,群众基础好,于是便决定把支队司令部设立此地。以此为中心开展豫西抗日根据地,司令部设在了东白栗坪村李如松家。接着皮定均在这里派出部队到登封周围各县开展武装大宣传,建立基层政权,发动群众抗日。先后指挥了白坪突围战、石道遭遇战、奇袭荟萃山、回戈湾寨、曹村伏击战等战役。经过短短的五个月,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以登封为中心,在嵩山地区建立了牢固的抗日根据地,涉及到豫西登封、巩县、偃师、伊川、洛阳、临汝、禹县、荥阳、汜水、密县等十多个县,建立了嵩山和箕山两个专署。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登封同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为大部队开赴豫西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先遣豫西的重大作用。    在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开赴豫西的同时,1944年9月,中共中央的杨家岭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由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组建中共河南省委(后改为河南区党委)、河南人民抗日军和河南军区,由王树声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河南区党委书记兼抗日军和军区政委,熊伯涛任参谋长,吕振球任政治部主任。已先期到达登封的皮定均、徐子荣部为第1支队,由韩均、刘聚奎任司令和政委的部队为第2支队,由陈先瑞任司令兼政委的中央警备第1旅第2团为第3支队,张方千任司令兼政委的第385旅770团为第4支队,开赴豫西抗日。    11月20日部队出发前,中共中央在马列学院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贺龙、叶剑英、萧劲光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晋缓驻防军的领导人,参加了大会。11月底部队出发时,毛主席和中央的领导又亲自为部队送行。    1945年2月26日,王树声率领大部队由延安到达登封的东白栗坪,与皮定均支队会师。当时白坪一带住满了八路军,白坪西边的安庙、大金店一带则住满了尾追而来的1000多人的日伪军。为了使河南军区部队在登封站稳脚根,王树声命令第3支队和登封民兵配合于当晚在白坪三元、堂子坡埋伏,黎明对尾随而来的日军展开血战,迫使日伪军落荒而逃。白坪到处贴满了欢迎王、戴大军的标语,和《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的布告。    3月2日,王树声、戴季英在东白栗坪梁宪章家,召开了党政军主要干部会议,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及河南人民抗日军的决定,以及进入河南的部队实行统一整编的意见。会议确定战略展开后的军事斗争方针为:以各分区独立斗争为主,同时采取有合有分的作战方针,依实际情况,可集中全军区力量或临近两三个分区力量,统一打开局面。军区和区党委机关驻登封白栗坪和马峪川孙桥村的孙秋芳家,在孙桥村南的鹅沟村设置了电台与延安保持联系。当天,王树声与戴季英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河南军区以登封为中心,指挥豫西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河南军区成立后,使皮定均建立的嵩山抗日根据地,快速扩大到黄河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豫西地区,登封也成了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首府。王树声等领导同志,在登封指挥六个支队作战,首先于3月初指挥第三、四支队对驻禹县西部的日伪席子猷部,展开攻击取得了胜利,接着又平息了宜阳县顽军徐吉生勾结伪军的暴乱。3月下旬,河南军区又指挥一、四支队发起了密南战役,解放了密县以南、禹县以西、郏县以北、临汝以东的大片地区。4月,河南军区又指挥第一、三、四支队粉碎了日伪军1600余人对军区所在地嵩山地区的大扫荡。5月,又指挥第四、六支队粉碎了日伪军几千人对禹西地区的大扫荡。6月,组织部队打下了临汝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进军伏牛山,扩大了抗日根据地。7月,又指挥第一、六支队拔除了登封大冶镇的伪顽据点。8月18日到24日,又指挥军区野战支队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动攻击,先后解放了密县县城和登封县城。8月28日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机关同登封县委、县政府一起搬入登封县城原县政府大院办公。    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在豫西抗日期间,登封成了豫西抗日的指挥中心。新四军五师领导人、解放后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也多次到登封与王树声共商豫西抗日大计。在河南军区的领导下,豫西地区普遍建立了基层抗日政权,开展了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在豫西进行大小战斗200多次,在黄河以南、京广路以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拥有300多万人口,建立了6个专署和军分区。20多个县委、县政府和独立团,豫西八路军主力发展到1.5万余人,地方抗日武装发展到8000余人,民兵发展了数万人,起到了与华东、华北、陕北三大抗日根据地的连结作用。登封成了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被群众称为中原的“红都”,豫西的“小延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河南军区部队于1945年10月1日在王树声的带领下,为避免内战,奉命撤离豫西南下桐柏,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会师。    共产党部队刚走不久,登封再次落入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中,国民党的15军、保安6团等进驻登封,他们结合地方反动势力疯狂枪杀未能撤退的抗日干部、民兵、积极分子,抢劫、讹诈抗日人民,制造惨无人道的白色恐怖。    1948年,刘、邓大军发起洛阳战役,4月初陈(庚)谢(富治)兵团9纵25旅旅长张显扬在登封设立指挥部,围歼流窜到登封大冶镇的新郑、密县、禹县三个县的保安团,缴获敌长短枪1000多支。5月2日,9纵司令员秦基伟在登封设立指挥部,8日打响了登密战役,16日告捷,战役在登封的唐庄、卢店、景店和密县的牛店一带展开。整个战役经密县狙击、诱敌深入、卢店歼敌三个阶段,历时9天,大小战斗9次,歼敌3400余人,俘敌1600余人,缴获火炮20门,轻重机枪68挻,长短枪876支,以1个旅对敌三个旅,取得了胜利,受到刘、邓等首长的嘉奖。该战役主战场在登封的景店地区,战役进行得异常激烈,有许多战士都牺牲在了这里。该战役结束后,使登封、密县、巩义、荥阳等豫西地区获得了最后解放,嵩山地区的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建国后,登封首先开展了纪念革命先烈的工作,在全市建立了9个烈士陵园,一个烈士纪念馆,将在登封大地上长眠的烈士们安葬在烈士陵园内,把他们的事迹陈列在纪念馆,供后人瞻仰凭吊。    登封革命斗争历经24年,可谓百折不挠,历尽坎坷,先后有3000多名革命先烈在此流血牺牲,并留下了众多壮怀激烈的故事和革命遗址。在中国共产党大革命,登封大地上就开始传播马列主义,播撒革命火种。其中有:中共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地袁桥遗址;中共登封地下县委驻地棉沟、二岚沟遗址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王树声、皮定均、王成汉、史向生、钟发生、陈庚、谢富治、秦基伟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登封留下的革命遗址遍布登封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有300多处。其中有:砍尾巴战斗遗址;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登封抗日县政府驻地红石沟遗址;夜袭飞机场遗址;登封抗日县委、县政府驻地白坪遗址;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东白栗坪遗址;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孙桥遗址;豫西抗日军政干校杨树林分校遗;河南军区司令部电台一台驻地鹅沟遗址;登封柏树崖抗日后方医院遗址;登封革命烈士纪念馆;景店烈士陵园;白坪烈士陵园;石道烈士陵园等。还有:嵩山读书会、开封地区行政公署(也称四地委)、徐庄烈士陵园、大冶镇北烈士陵园、大冶西施村烈士陵园、大金店烈士陵园、隔子沟烈士陵园、君召革命纪念园、玄天庙残案、炮击观星台等遗址和纪念地。由此不难看出登封的红色历史文化是多么地丰厚。    我们不忘革命历史,不忘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登封革命老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积极建设老区,发展老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多来,登封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光荣传统,在国家大力扶持老区各项建设的前提下,弘扬革命精神,艰苦奋斗,改革开放,锐意创新,登封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革命先辈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三道河 发表于 2011-5-22 15:08:14

上午读了您《登封第一次党代会是在大金店镇袁桥村秘密召开》,想到该村实地采访并做报道,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1-5-23 17:22:51

:victory::handshake

嵩山隐士 发表于 2011-6-1 15:37:38

:victory::lol

我真憨 发表于 2011-6-7 11:04:34

好!支持!:victory: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8 09:57:52

顶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文化遍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