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2-6-27 22:03:15

豫剧大师常香玉有多伟大?

朋友老高从许昌过来买戏装,顺道来看我。与老高有同样的爱好,在十年前成为忘年交,老高年近花甲,老当益壮,放着公司经理不干,却弃商从艺,最近几年自筹资金拉了两班人马组建了曲剧和豫剧两个剧团,到处跑台口,乐此不疲。酒逢知己,话题自然离不开戏曲,海阔天空地“喷”,他口才好,也很内行,从行头价格的昂贵聊到在外演出的辛苦,从梅花奖的水分聊到演员的唱腔,对演员逐个点评,从张宝英、任宏恩、常俊丽、张海龙到虎美玲、王希玲、谷秀荣、王惠等常派弟子的唱腔,我们一致认为,常香玉的数十位弟子中没有一个能完全继承她的艺术的,这也是常香玉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可圈可点的虎美玲,声音尖细,没有老师的醇厚韵味;王惠的声音发闷,缺少老师的纯净明亮;王希玲改演生行,难承老师的衣钵;小香玉虽有天赋,但去了外省从事教育;男弟子范军模仿的仅仅是皮毛,难得精髓;惟一值得说道的就是谷秀荣,她的一出《五世请缨》可与老师媲美,但其它剧目却弱不禁风。
    不由感叹常香玉的伟大。


    “戏比天大”是她的艺术追求。她幼年因家贫外出学戏而改名卖姓;她没读过书,却把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及其它剧种的精华融为一炉,大胆革新,自成一派,成为豫剧领军人物,把豫剧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她的《拷红》、《断桥》、《花木兰》、《大祭桩》、《破红州》、《人欢马叫》、《柳河湾》,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脍炙人口,已成经典。虽然现在万人仿唱,却韵味难觅。1987年,她自筹资金设立“香玉杯”艺术奖,鼓励优秀的戏曲人才,历时20年,共11届,获奖人数近200人……常香玉已成为豫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估计很难有人逾越。
    我常常思考,常香玉除了艺术的造诣,还有什么地方伟大呢?我想,还有她的艺德和人品。我不想歌功颂德似的赞美她,因为再华丽的辞藻用在她身上也显得苍白无力。她无时无刻不把她的艺术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随便举几个事例吧。抗战时期,她在西安、宝鸡等地设立粥棚,施舍逃难的穷苦百姓,挽救了数万人的性命;1951年,为了抗美援朝,她带团巡回演出大半年,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甭说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是现在也是惊世骇俗的事情;1953年,她率团亲赴炮火连天的朝鲜前线,不是象征性地慰问,而是157天演出了180场戏;1976年为唐山抗震义演;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到广西老山前线义演;1987年为“大兴安岭火灾”赈灾义演;1990年为北京亚运会义演;1997年为香港回归义演;1997年为下岗职工义演;1998年为长江抗洪慷慨解囊;1999年,为“西部母亲”慷慨解囊;2011年为残疾儿童捐款;2003年,为阻击非典她罹患绝症仍从自己的医药费里挤出一万元捐款;她2004年6月1日病逝,就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已是癌症晚期的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冒着严寒赶赴建筑工地登台为农民工清唱……所列事例,挂一漏万。


抗美援朝时期常香玉捐献的战斗机

81岁的常香玉重病晚期到建筑工地慰问农民工
    有人说,常香玉投机政治,喜欢作秀。这种说法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可笑的!假如她老人家是作秀的话,能作一辈子的秀吗?你有本事也投一次机、作一次秀,让大家看看!莫说寻常百姓,即便明星大腕、政界精英,恐怕如她者寥寥。
    遥想在旧社会她因拒为富人唱堂会而吞金自尽(后被救),可见其为人的正直与磊落;十年动乱,她被批斗,揪住她批斗的人中有她手把手教戏的弟子,但文革之后,她不计前嫌,依旧把那个弟子视如亲生,足见她胸襟的广阔;一个功成名就的艺术大师,直到去世前,仍住在破旧的老楼、睡硬板床、坐硬木凳、穿补丁衣服;她虽名冠华夏,却不为金钱折腰,到死也没有为一家企业做广告,没有为一件商品代言,她说,名气是人民给的,我不能用我的名气换钱……
    妙韵清音犹在耳,浩然正气惊天地。她的常派唱腔依旧热情奔放,绕梁不绝;她高尚的艺德、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在感动和感召着亿万观众。她走后,有观众写下这样的挽联:“人品如粹玉完美无暇,艺德似玫瑰四季常香。”诗人王怀让赋诗:“您两手空空而去,什么也没有带,却把您的全部,您的全部人生化成的声音,把您的全部生命织出的形象,留给了我们,留在了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活着,却没有声响;有的人死了,却仍在歌唱……”
    一代杰出的戏剧大师虽然远去,但她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为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她!”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2-6-27 22:07:28

1956年,豫剧五大名旦在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从左至右:闫立品,崔兰田,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

ジ梦影づ 发表于 2012-6-28 09:24:27

:o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2-7-1 09:22:03

: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豫剧大师常香玉有多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