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博大的嵩山文化 吴 晔
小时候听大人讲:石头是有生命的,长大了,就变成了山,所以,有的山是爷爷,有的山就是儿子孙子。那时候,小小的我望着遥远的秦岭那起伏变幻的影子,心里觉得无限神奇。有一次,父亲去六十里外的山里砍柴,几天后拉回来的柴里夹了一块小石头,那是山的石头!我兴奋地将它藏起来,无比激动地期盼着,盼着它有一天会长大,像山那样高大,那样,我的村子也就有了神秘而迷人的山……四十多年后,爱山的我三次走进嵩山,去看,去听,去感受,去寻觅……
——题记
这三十年走南闯北,去过的地方也不少,我有一个习惯:不管走哪儿,只要有机会,我都要去山里河里,捡几块有趣的小石头背回来,屋里堆满了来自祖国东南西北崇山峻岭大河小沟的石头,每次抚摸着他们,就似乎能听见石头们七嘴八舌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近几年我三次走进河南登封,在那里感受嵩山文化,每次去都从不同地方登山,却始终没带回一块石头。
在我看来,嵩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细节,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故事。因为故事是不应该被拆散的,所以嵩山的石头还应该留在嵩山,向后来者讲述久远的故事:那亿年万年的山,那万年千年的人……
使人敬畏的万山之宗,讲述地球母亲久远、绵长而又神秘的故事
2004年,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通俗地说,因为嵩山是“五世同堂”的世界地质博物馆。
看那些石头,你不为之震撼吗?那种力,那种美,那种纠缠拉扯和无所顾忌的伸展,你不为之着迷吗?试想一下,在36亿年前(如果我们一个人一辈子活100岁,要活三千六百万辈子),嵩山就开始形成了;在25亿年前,大地活动了,科学家称之为“嵩阳运动”;在18亿年前,大地又活动了,科学家称之为“中岳运动”;在5亿4300万年前,大地还发生了“少林运动”。这些,也就是我小时候听大人说的“石头长大了”。嵩山,就是在这些运动中形成、崛起、长高长大,从海底站了出来。在2亿3000万年前,站起来的嵩山被南北两个方向的地壳推挤着,形成了今天的形貌。
为什么说嵩山是五世同堂?因为在嵩山周围400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整地展示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岩石地层,代表了嵩山地区地壳活动的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这,在世界上也是极少见的。科学家将嵩山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五世同堂的地质史记”。尤其是这最后一个名字最有意思,一是说嵩山有像人一样的血脉相传家庭组合,且五代相聚(虽然这五代跨越了二三十亿年)如享天伦之乐,二是说嵩山的结构展示,就像人类的《史记》一样,权威地记录着地球的历史信息。
嵩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并不一定比其他山高,却比其他山老,不仅资格老,还壮美峻拔,还有许多许多的故事——她讲述的是生养我们人类的地球母亲那久远、绵长而又神秘的故事。
民族发祥的福山宝地,讲述人类文明进步的艰难历程
人类文明进化的路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在嵩山这片神奇而丰沃的土地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活动着人类的身影。1985年初,在嵩山北麓的王宗店村发现了织机洞遗址,人类用火的遗迹和旧石器时代遗存非常丰富,这是继北京周口店之后旧石器洞穴遗址的重大发现。
1965年,在嵩山南麓的灵井镇发现了一些石头,有人类加工的石器制品,还有动物化石,好几万件,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过了42年,还在那个地方,又发现了古人类头盖骨化石,那头盖骨的主人距离今天已有8万到10万年,考古专家称之为“许昌人”。“许昌人”的发现续上了中国古人类进化距今10万到5万年之间的环节,使这根链条进一步完整起来。
石铲、石球、化石,墓葬、灰坑、夯土……新石器时代,嵩山地区是史前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留下的遗迹星罗棋布,以新郑裴李岗为代表的距今7000到9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43处之多!发掘证明,那时候,我们的先祖们已经定居,并且以氏族为单位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初级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等经济活动。 还有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和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穿越历史的迷雾,把目光聚焦在嵩山脚下,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铜器、房基、城址,都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中华民族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的故事。
文化诞生的摇篮,讲述民族幼年时期的苦乐与梦幻
有研究者说:嵩山是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在这个地方,诞生并流传四方的中华创世神话,是原始中原先民对自身所处生存环境(大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充分想象,也是对自己部落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和人物形象的记忆。嵩山的每一块石头,伊洛河、颍河的每一朵浪花,千万年以来,一直不停地讲述着——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竟有十多个神话,在嵩山周围流传了几千年,这些神话不仅有宏大的气势和叙事结构,还对宇宙形成和天体演化作了大胆有趣而且比较靠谱的猜测,“轻清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物下沉为地”,“上者为阳,下者为阴”,这些都基本符合物质运行规律。
嵩山有个三皇寨,上面有三皇庙,山上还有三皇殿。三皇是谁?羲皇、娲皇、农皇,也就是伏羲、女娲和神农。为什么称他们为三皇?这三个究竟是人还是神?
古人是很严格的,“德合天地”才可称其为“皇”,就是说,他的道德水平和为大众立下的功绩,要和天覆地载、承载万民一样,既伟大又合乎自然法则。伏羲和女娲,是“洪水后遗民再殖人类”故事的男女主角儿,是后来人的祖爷爷祖奶奶,当然伟大了。而神农则率领民人学会农业种植,对生存方式进行了一次**。这三个,在历史中应该是人,是部落领袖。由于其功绩和贡献,被后世敬仰而神化。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河图洛书,伏羲画八卦……炎黄之前的文化,就靠这些神话传说,使中华民族的记忆之灯永不熄灭。
黄帝建都有熊,颛顼建都帝丘,唐尧禅让许由,鲧偷息壤治水,虞舜寻访大禹,黄帝、尧、舜、禹在“洛汭”“修坛沉璧”接受“河图”“洛书”举行祭天大典等……炎黄之后的文化,有了这些由神话和传说构成的大纲要目,随着现代考古的发掘和发现,将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进步的历史之窗逐渐擦拭得更加清晰明亮。
嵩山,像个老爷爷,悠悠地向世人讲述中华民族幼年时期的苦乐与梦幻。
鲧治水的故事,讲述先民对自然灾害的记忆和对人为失误的痛楚
嵩山有三阙,汉朝立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
阙者,缺也,其功用和艺术风格和牌坊有相似之处,显著不同的是阙上没有横梁。《辞源》解释阙是建筑群大门入口处的标志,是一种装饰性建筑,表示尊严,一般立于城、宫、庙门、陵墓前的甬道两旁,分为城阙、宫阙、庙阙、墓阙等,古代有把阙称为“绖皇”(墓阙)、象魏、观等。
这三阙可不简单,巨石堆成,上面刻有很多图形,记录了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社会风俗、部落交流、生存环境、动物植物、时尚娱乐等等信息。
太室阙南面和“中岳泰室阳城”篆字相连的一幅画像,刻一巨鳖,专家认为巨鳖应是夏禹的父亲鲧的画像。亦即夏氏族早期的图腾。《左传·召公七年》郑子产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杜预注:“鲧,禹父。”鲧是什么形象呢?《史记·夏本纪》唐张守节《正义》:“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古字为能下三点水),入于羽渊,熊,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束晰《发蒙记》云:‘鳖三足曰熊’。”说明鲧就是鳖,或者说鳖就是鲧的图腾。鲧是夏氏族早期在嵩山一带的部落酋长,《国语·周语》有“崇伯鲧”的记载,“崇”、“嵩”古通用,“伯”是一方之长。其后鲧的儿子禹又“都于阳城”。因此,鳖的画像应该是三代以来对鲧的偶像崇拜。
为什么被作为罪犯处死的鲧反而受到后人的祭祀崇拜?传说中有两个版本:一说是鲧从天帝那里偷了可以不断生长的神奇的“息壤”来治理水患,天帝发怒,所以处死了他;另一说是因为他当治水工程总指挥时决策失误,造成更大水患和祸害,尧以律处死他。从后人纪念鲧的情况来判断,在这件事情上老百姓和领导阶层的认识不一致。但是,水患肯定给民族留下了太深刻的痛苦如噩梦,而领导人在治水那件事上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严重惨烈的后果,也肯定给百姓留下许多痛苦的记忆。 神话也好传说也好,都是人类幼年时期生存信息的一种曲折反映方式,虽然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并不妨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悠悠地传说着讲述着,那传颂了几千年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着迷,那讲述了几千年的事情直到今天仍然充满了值得我们汲取的经验教训。
启母石,讲述古人类社会信息中最动人一幕
启母石其实就只是一块普通石头,一看就能够大致判断出是从后面山峰(万岁峰)上滚落下来摔裂开的。在附近有启母庙,庙前有启母阙,都是东汉时建的,后来天长日久庙宇毁坏,启母阙也多有损坏,然仍然能看出其庄严豪华雕琢铺陈的景象。
我们不禁要问:古人为何要拿这块石头大做文章?
启母阙有一幅画像,上刻三人,中间一人着长衣跽坐,体态肥胖,似熊,旁边两人拱手侍立,注目观看,专家们说这讲的是夏禹化熊的传说——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为赶工期,他想变作一头力大无穷的熊而劳作,但是又怕妻子涂山氏女看见,就和妻子约定:半山腰那面鼓响了就来送饭,鼓不响就不要过山来,以免影响工作。
一直相安无事,工程进展也很顺利,可有一天他化身为熊干得正起劲,一不小心将一块石头抛到鼓面敲响了鼓,涂山氏女一听见鼓响就急急忙忙提着饭篮子翻过山头,却不幸看见自己的丈夫变成一头熊,一身泥一身水干得正欢,羞愤之下扔了饭篮子就跑。禹发现后急忙追赶,怀有身孕的涂山氏女惊慌失措,摔倒在地,一滚,就变成块大石头。禹急了,老婆没了,孩子不能也完了啊!于是大喊一声:“还我儿来!”那石头忽然就崩裂开来,从石头里面跳出一个白胖小儿,这就是著名的启,夏王朝的天子。启母阙上石刻的图形,就是禹在干活前正在化身为熊时的场景。
这里有个疑问谁也没能说明白:既然说“鳖三足曰熊”,又说鲧被杀后化为黄熊,还牵扯上黄帝号有熊,以证明他们氏族部落上的血缘关系,那么,大禹治水化身的是哪个熊,是三足之鳖呢,还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那种熊?
这个故事里有几点值得注意:一,人可以化为动物(熊),动物(熊)也可以化为人;二,人可以化为石头;三,石头能长出生命。
第一个问题,人本身就是一种动物,说明那时候人对自身的认识定位很准确,没有受科技进步所拥有野蛮力量的干扰,现在的人看问题,经常一半是人一半不是人,是机器或者化学之类的力量作用我们的思维,这不对。所以,今天我们才强调科学发展,才强调和谐。第二个问题,科学已经证明,另外有一层意思是对人类未来尴尬处境所导致结果的喻示——举止失措,是导致鲜活生命化为冰冷石头的通途。第三个问题,科学也已经证明,经过微生物、日月风雨及人为作用,石头可以分解腐化为土壤,土壤可以养育生命。
一个美好、凄婉、有深刻意味的故事。
神话传说的摇篮,讲述先民们对生养包容万物的天地的猜测和期盼
启母阙上刻有日神画像。一边刻有一个人首龙躯的神人,双手拱于胸前,旁雕一日轮,日内之物已经残毁。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很多,这幅画像应是“羲和主日”的神话。《初学记》引《广雅》云:“日名耀灵,一名朱明,一名东君,一名大明,亦名阳乌,日御曰羲和。”《山海经》曰:“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原来天上的太阳是一个叫羲和的女人的儿子,而且她还经常到一个叫甘泉的地方去洗澡。郭璞注:“羲和能生日也,故日为羲和之子,尧因是立羲和官,以主四时。”这又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尧根据这个传说,将自己领导班子中管天象历数的官称为羲和。
少室阙有月宫画像。画面用阳线刻出一轮圆月,月中雕一竖耳蹲坐的玉兔,持杵捣药,旁刻一蟾蜍。《续汉书·天文志》注引张衡《灵宪》:“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汉代认为蟾蜍即是姮娥的化身,其后因避汉文帝的讳改为嫦娥。又据《初学记》引《灵宪》云:“月者,**而成兽,象兔蛤焉。”汉代乐府歌有:“采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蛤蟆丸”的句子。傅咸《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这些都是幼年时期的人类遥望月亮时的美丽想象。 两千年前的社会生活刻画,讲述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见闻和文体娱乐
这方面的内容在汉三阙上有很多,有些非常有研究价值。
启母阙、少室阙都刻有狩猎图。少室阙上刻的是一幅射鹿图,一人骑马回首,张弓射箭,后面一人在马上做弯弓追逐状,一只中箭的梅花鹿在惊慌逃窜中。启母阙上刻的是一骑马人执毕,返身向一只野兔网去。“毕”是什么?段玉裁注《说文》说:“毕,田猎之网也。”《诗小雅》毛传:“毕,所以掩兔也。”《月令》注曰:“网小而柄长为之毕。”总结一句,毕,就是古代捕兔、获鸟的有柄小网。古代人很喜欢狩猎活动,到汉代仍很盛行。汉代时贾谊曾经批评当时狩猎的时尚风气说:今天人们不去对抗猛敌而追猎野猪,不去搏杀反贼而去搏杀小兔子,整天沉溺在游乐中,而看不见大祸患,这不是国家安全所依靠的。
太室阙和少室阙均刻有马戏表演的画像。马戏是汉代杂技中的一个精彩节目,桓宽《盐铁论》载:“马戏斗虎”。《三国志·甄皇后传》注中也有观看马戏的记载。少室阙上刻的是两匹四蹄腾空奔驰的骏马,前一匹马鞍上有一位头扎双丫髻的女子,穿紧身衣裤作弓形倒立。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向后飘扬。长袖的飘动和人体自然后倾,刻画出马跑得飞快速度,同时也使我们感到汉代马戏的惊险和技艺的高超。
太室阙、启母阙均有倒立竖蜻蜓的画面。太室阙刻的是一个女子,体态轻盈地倒立在一棵常青树上,姿态优美,形象生动。从这幅图案化的树形来看,未必是实物,很可能是一种道具。
启母阙上刻有表演幻术的画像,一人头戴小帽,袒露胸部,双手抱一长颈瓶,仰面向上喷火。另一幅一个人手拿长颈瓶和斧斤作表演,这应是口中吐火及易头的幻术表演。幻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时有幻术演员,称为“眩者”。东汉安帝时,大秦的魔术团曾从海道经缅甸到洛阳演出。《汉书·西南夷传》说:“掸国(缅甸)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古罗马属国大秦。由此可知汉代的幻术是我国与罗马、缅甸等国文化交流的证明。
少室阙、启母阙都雕有踢足球的画像。踢足球古代叫“蹴鞠”,蹴是踢,鞠是球。《战国策·齐策》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蹹踘者”可见战国时期“蹴鞠”这种运动在齐国都城已比较流行。《史记·高祖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可见刘邦的父亲也是很爱“蹴鞠”的。《西京杂记》载:“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汉武帝以及大将卫青、霍去病不仅喜爱“蹴鞠”,而且还把它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之一。古代的鞠是什么东西做的呢?据《中山诗话》记载:“鞠,皮为之,实以毛,蹋蹋而戏。”说明唐以前的鞠是以皮作壳,里边填塞动物的毛,也称“毛丸”。少室阙上的蹴鞠图,是一个女子,穿长袖舞衣双足跳起,正用力踢球;两边各刻一人,一人坐在矮凳上手执鼓桴击鼓,一人跽坐伴奏。从这幅画像看,汉代踢球还配有音乐。
另外,还有车骑出行、宴饮、驯象、斗鸡、击剑、斗兽等活动图景,有骆驼、比目鱼、比翼鸟、果下马等动物图形,也有郭巨埋儿等社会道德教化宣传图, 以及驱鬼柏、羽人、虎食鬼、鸱鸮、铺首衔环、四神等等传说故事的刻图。
嵩山还有很多石头,也还有很多石头讲的故事,有箕山,禹避虞舜之子商均在这里,伯益避夏禹之子夏启在这里,上古高士许由躲避尧帝的禅让,也在此修行。有五指岭,禹洞,马蹄沟,匾挂石崖,石簸箕,蛟王石……
天下的山都有石头,各山的石头都有故事。唯有嵩山的石头故事多,唯有嵩山石头所讲的故事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的秘密,和历史密切相关;唯有嵩山所讲的故事是地球母亲成长的秘密,和我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这些故事绵远悠长,千年万年不断线。
嵩山的石头不灭,嵩山的故事永存。 嵩山还有很多石头,也还有很多石头讲的故事,有箕山,禹避虞舜之子商均在这里,伯益避夏禹之子夏启在这里,上古高士许由躲避尧帝的禅让,也在此修行。有五指岭,禹洞,马蹄沟,匾挂石崖,石簸箕,蛟王石……
其实中间的故事听着很吸引人 概括了嵩山文化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