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 发表于 2012-7-17 17:55:23

黄帝古迹:黄帝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


  轩辕丘  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北,轩辕故里祠后,是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明,《大明一统志》:“轩辕丘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明,曹学佺《天下名胜志》:“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现存于轩辕故里祠的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碑记》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1990年,树屈武题词“轩辕丘”碑,后于丘上建黄帝纪念馆。
  姬水河  位于新郑市南部。赵国鼎《始祖山八千年文化史志》:“姬水河出自具茨山中,向东流过新郑,经过长葛市流入颍水,再汇入淮河。姬水著称中华之源。据说天元部落时代,有熊国君少典及次妃附宝,携带轩辕常居姬水河,故轩辕又称姬姓。”李耀宗《天心一柱定中华》:“姬水,古称‘阴水’,距城西南25里。沿河45里,传为黄帝戎马基地,其间有‘黄帝口’,传为黄帝南巡历经之关。”
  黄帝城  位于新郑市区周围。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卷六建置志》:“今县城北及东有古堞高数丈,制甚宏阔,缺西南二面,址迄洧水北岸止。世俗或以为黄帝城。谓上古筑城,每依山水为固,故垣墉不必尽周。” 清,马平泉《登新郑凤凰台》:“郑相祠荒生碧草,轩黄城断牧黄牛。”清,梁道奂《古槐行》:“轩辕城在茨山麓,故国从来多乔木。”
  具茨山(亦名大隗山)  位于新郑市西南。清嘉庆二十二《密县志》:“新郑旧志:具茨山与密县连界,其最高为风后顶,在新郑境内。据《庄子》,大隗似以人名名山,故风后顶亦取黄帝六相之称。”战国《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大隗山在县(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大隗山,潩水出于此。”南宋,罗谧《路史》:“大隗氏见于南密,记谓大隗氏之居,即具茨也,或曰泰隗。昔者黄帝访泰隗于具茨。”(卷三)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仙释》:“大隗真人,轩辕时栖于大隗山,黄帝访之,遂授以九芝图,后不知所往。山旧名具茨,以真人号故名。”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国语》史伯谓郑桓公曰:‘主苤隗而食溱洧。注,苤隗山名,即大隗山也。’《山海经》:‘大隗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服者不夭。’《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新郑志:具茨山与密县连界,其最高为风后顶,在新郑境内。据《庄子》,大隗似以人名名山,故风后顶亦取黄帝六相之称。而在密境者,又有力牧台、大鸿山,皆其类也。”
  洪 堤  位于新郑市西南风后顶南坡。《汉书·地理志》:“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密县,大隗山在东南五十里。《水经注》云:‘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谓之具茨之山,潩水出于此。”(卷五)明,天顺五年李贤《大明一统志·山川》:“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又名大隗山。《水经注》曰:‘黄帝登此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明,陆应阳《广舆记》:“具茨山,新郑,黄帝登具茨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此,上有轩辕避暑洞。”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一名大隗山。《山海经》谓之大隗山。又《水经注》:‘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提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又其巅有风后岭,下有白龙湫,每遇旱致祷辄应。’”清,顺治十七年贾汉复等《河南通志·山川》:“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一名大隗山。《山海经》谓之大隗山。又《水经注》:‘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卷之六)清,光绪二十八年田文镜《河南通志·帝王》:“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名大隗山。《山海经》谓之大隗山。又《水经注》:‘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此。潩水出其阿,流为陂谷,谓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又其巅有风谷,下有白龙湫,每遇旱致祷辄应。’”

天天向上 发表于 2012-7-17 17:55:44

风后顶(1997年更名为始祖山)  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为具茨山主峰,以黄帝臣风后之名命之。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山川志》:“《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郑康成云:‘风后,黄帝之三公也。’据《庄子》则似以人名名山矣。故风后顶亦取黄帝六相之称。而此山在密境者有曰力牧台、大鸿山,皆其类也。”山上世传有风后城,皆为石砌,今存残垣。此山域为当年黄帝及其臣子的重要活动基地。
  大鸿山  位于新郑市西南具茨山主峰南,以黄帝臣大鸿得名。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大鸿寨山,在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山之别峰,与密县、新郑相错。昔黄帝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下》:“大鸿山寨,在州(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山别峰,与密县、新郑县相错。黄帝臣屯兵于此。”(卷八)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水志》:“《通志》:‘作大鸿山寨’。黄帝之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土人相传为黄帝避暑处。东峰曰东华门,西有塔山,曰西华门,东门相连一峰,曰梳妆楼……”
  西太山  位于新郑市区西北22公里龙湖镇(小乔乡)境。此山以黄帝臣太山稽之名命山。世传黄帝战蚩尤后会诸侯于此。《山海经·中次七经·注》引汪绂云:“此太山在郑,非东岳太山。”战国韩非《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上,驾象车而广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扫进,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宋《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对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太平御览》卷一五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对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这里提到的‘太山’和‘西泰山’,其地望在河南新郑市境内。”张维华《关于黄帝文化若干问题》:“西太山庆典。西太山位于现新郑市龙湖镇境,为孤山突兀,登高感之,巍巍然也。在《山海经·中山经》中曾有记载,可见西太山之古老。……黄帝乘象车,大会鬼神于西太山,当为庆典重大事宜。‘鬼神’者,各部族团之图腾也。蛟龙、毕方、风伯、雨师、虎、狼、腾蛇、凤凰等均是祖先图腾圣物形象,合称为‘鬼神’,可见庆典之隆重。这类庆典,一为开国大典,一为祭天大典。从“王者政教得于四方”大道推之,当为开国祝典。这与黄帝都有熊或曰轩辕丘相近。因此,西太山之祝典应该说是可信的。”
  崆峒山  位于新郑、禹州、新密交界处。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罗琨主编《炎黄汇典·方志卷》引《(民国)禹县志》:“按黄帝都于有熊,为今新郑。空同、具茨在禹、密、新三县之交,近于有熊,当即此山,而非陕西之崆峒明矣。”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盘旋而上,悬崖绝壑,石洞瀑布淙淙有声,为一郡之胜。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按《史记》:‘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其山在陕西,今据庄周所云,命驾于襄城之野,禹州近襄城,或即在此地欤。” (三百八十卷)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卷之八)清,光绪二十八年田文镜《河南通志·山川》:“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清,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崆峒山在州西南,汉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郑之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则汝州之崆峒当为近。”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涧,淙淙振林木。崖巅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号其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卷五十三)

天天向上 发表于 2012-7-17 17:56:09

广成城  位于新郑、禹州、新密交界处崆峒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河南道八汝州·梁县:“广成城,《九州域记》云:广成子为黄帝之师,始居此城,后于崆峒山成道,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
  熊耳山   在新郑市风后顶西。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曰:“其东南曰栲山,又东南曰柏崖山,柏崖北曰熊耳山。柏崖、熊耳南北对峙,中有白龙潭。”其状如熊,新郑世谓大熊山。世亦传黄帝有熊氏因熊山得名。  按:白龙潭在新郑境内。
  黄帝御花园  位于新郑市具茨山主峰风后顶之畔。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迹下》:“御花园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畔,相传黄帝种花处。”(卷五十二)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古迹》:“御花园在大隗山畔,相传为黄帝种花处。今石垣略存。”
  黄帝避暑洞  位于新郑市西南风后顶之畔。宋,郑樵《通志》:“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山川》:“大隗山,……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古迹》:“避暑洞在大隗山畔,世传黄帝避暑于此。”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迹下》:“避暑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五里大隗山畔,世传黄帝避暑于此,旧有祠后废。”(卷五十二)
  黄帝口  位于新郑市区南10公里姬水河畔,相传黄帝南巡经此。
  黄帝饮马泉  位于新郑市区西南自然山东北,泉水东南流入潩水(俗谓姬水河)。明,曹学佺《天下名胜志》:“自然山,有黄帝饮马泉。”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自然山在新郑县西二十五里,下有轩辕饮马泉。”此处古为新郑八景之一,曰“竹溪梅月”。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地理志》:“饮马泉在自然山下,俗云黄帝饮马于此。”
  观兽台  位于新郑市具茨山东麓。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鲁谆、丁丕光主编《炎黄汇典·图像卷》:“观兽台,位于具茨山谷。相传巨灵氏驯兽时,黄帝率群臣,登台察看驯兽。”
  黄帝问道广成子处  位于新郑市具茨山北麓。明,成化十三年邑人监察御史邵进撰《幽胜寺碑记》:“寺南有大隗即具茨山,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其遗迹尚存。……”清,宣统元年《重修古景幽胜寺碑记》:“其寺南有大隗即具茨山,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行殿尚能悠久存焉。”
  黄帝访大隗真人处  位于新郑市西南具茨山。战国《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山。”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仙释》:“大隗真人,轩辕时栖大隗山,黄帝访之,遂授以九芝图,后不知所往。山旧曰具茨,以真人号故名。”
  华胥国  位于新郑市区北20公里古华城。钱穆《黄帝故事》:《列子》上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新郑附近有华城,有华阳亭,就是古华胥国。
  轩辕故里祠  位于新郑市区轩辕丘前。汉代建筑,历代多有毁建,明清重修,存有大殿、东西厢房和前殿门。清,康熙五十四年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金石志》:“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卷三十九)清,道光十七年《林则徐日记》记述:此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农历二月二十日,途经新郑,由郑州施牧和新郑县令李嘉礼陪同,至县城北关轩辕故里祠拜谒黄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8年“大跃进”祠有损毁,许朝柱立“轩辕故里”碑被毁。1990年后新郑县人民政府又修葺,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典祠  位于新郑市西南11公里潩水河(传为姬水)上游。赵国鼎《黄炎二帝考略》:“自然山西两华里,姬水河双叉半岛之间,有个太古庙。庙内大殿门头上横写三个字‘少典祠’。内有一男一女,身穿兽皮,赤光脚,儒士称他们是‘少典、附宝始祖’,当地农民说是黄帝他爹娘,叫‘太古爷’。古传这里是少典、附宝带轩辕黄帝常居之地,名曰姬水。少典祠今废,遗址尚存,有巨砾。”

天天向上 发表于 2012-7-17 17:56:50

少典坟  位于新郑市区东和庄镇能庄村东。赵国鼎《黄炎二帝考略》:少典坟,高约2.5米,周长约16米。
  轩辕庙  位于新郑市西南风后顶之巅。传为先秦修建,全石结构,房三间,坐西向东,置黄帝像。门楣雕有凸型象形文字日、月、星,庙内壁有四块碑刻,字皆脱损,不能辨。1995年中国工程院士、古建筑学家傅熙年登山考察,疑为先秦建筑。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祠祀志》:“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祠祀志》:“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之巅。”从古到今,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新郑、密县、禹州、长葛、许昌等地群众,登山拜祭轩辕黄帝。此庙被誉为中华第一庙。
  轩辕宫  位于新郑市西南具茨山畔。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杂志》:“轩辕宫在县西南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卷五十)宫旁有摩崖题记:“明嘉靖五年二月六日重建轩辕宫三皇殿记。”
  南崖宫  在新郑市西南具茨山风后顶南崖。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祀祠志》:“南崖宫,在县西南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
  古禅寺  位于新郑市西南15公里始祖山景区南部。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记载:“古禅寺在县西大隗山南麓,又山椒至巅有庙三,祀衮冕者于中。庙祝以为中岳之神。疑本黄帝祠也。”   云岩宫(今改名轩辕黄帝宫)  位于新密市境。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迹下》:“云岩洞,在密县城东四十里,风后讲武处,洞中有黄帝、风后像及唐人独孤及八阵图碑。”(卷之五十二)1992年版《密县志·文化》:“云岩宫,位于刘寨乡刘寨村西,建于唐代以前。存四师殿、三清殿、藏经楼、玉皇阁等殿房40余间。宫中存碑碣35通。”新编《河南省密县地名志·名胜古迹》:“云岩宫……是轩辕黄帝立宫建殿、练兵讲武之地。洞中有黄帝、风后塑像,是黄帝问道讲武处。……唐代军事家、文学家独孤及为此著有《风后八阵图记》,收入其专著《毗陵集》,并来此立碑纪念之。唐,独孤及《风后八阵图记》碑被毁。元代至元二十七年重刻碑尚存。洞中有唐独孤及《风后八阵图记》碑。”
  力牧台  位于新密市境,以黄帝臣力牧得名。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迹下》:“在密县城东四十里,土人呼黄台岗,地近云岩、大隗镇,台址颇广,又曰拜将台。”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力牧台一曰拜将台,一曰熊台。《通志》:‘在大隗镇东。俗传黄帝讲武于此。’又曰:‘筑拜风后。土人呼为台子岗,又曰台冈。’”清,光绪二十八年田文镜《河南通志·山川》:“力牧台,在密县城东四十里,土人呼为黄台冈,地近云岩、大隗镇,台址颇广,又曰拜将台。”(卷五十三)1991年版《河南省密县地名志·名胜古迹》:“在密县城东南刘寨乡台岗村西南侧。据《史记》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泽,进为将,称拜将台。后人为感念力牧协助黄帝治国的功绩,易名为力牧台。台高约15米,东西长大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为夯土筑成的土台。台上有秦、汉时期的砖瓦和红烧土遗存,是当时高台建筑遗址。”
  讲武山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水志》:“讲武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旧碑谓黄帝常与风后讲武于此,因名。山东坡有柏成林,山阳大泉涌出,山阴、山左各有小泉,俱流入马关河。”
  摩旗山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川志》:“在县东北四十里。地界荥阳,冈阜匝布,中起一峰有孔,以石投之,咚然有声。相传轩辕立旗于此。其东南有议事台,西南有屯粮凹,西岩有泉水,名翻花,出地北行十余步,复入地。”
  卧龙台  位于新密市境。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迹下》:“卧龙台,在密县城西方山保,相传黄帝访广成子问道处。”(卷之五十二)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卧龙台,在密县西,世传黄帝访广成子问道处。”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川志》:“卧龙台,《通志》:‘在县西方山保,相传黄帝访广成子问道处。’”清,光绪二十八年《河南通志》:“卧龙台,在密县城西方山保,相传黄帝访广成子问道处。”



天天向上 发表于 2012-7-17 17:57:10

轩辕门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水志》:“轩辕门,又讲武门。云岩为黄帝讲武处,后世建门立石,以志其迹。二石俱系横书,于土中掘得之。今尚存。钱青简《讲武门诗》:‘战败蚩尤犒旅徒,云岩深涧藏兵符,千秋永罢干戈事,蔓草寒烟锁阵图。’”
  麾旗穴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水志》:“麾旗穴在力牧台顶,深丈余,团围如瓦筒,节节垒甃,纹以旋螺。相传为黄帝拜将摩旗处。”
  大仙山  位于新密市境。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山川》:“大仙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昔轩辕氏修炼之处。”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在州西北五十里,相传黄帝修炼于此。”清,顺治十七年《河南通志·山川》:“大仙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轩辕修炼于此。”(卷之六)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下》:“大仙山,在州西北五十里,轩辕修炼于此。”(卷之八)清,光绪二十八年《河南通志·山川》:“大仙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轩辕修炼于此。”
  黄帝三女冢  位于新密市境。明,徐弘祖(霞客)《徐霞客游记》:“天仙院,院祀天仙,黄帝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脱骨于其下。树周垒石为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黄帝三女冢,在密县东二里,上有白松,一本三干,高数十仞,名人题咏甚多。”清,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陵墓》:“黄帝三女冢,在密县东三里,上有白松,一本三干,高数十仞,名人题咏甚多。”(卷十七)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陵墓》:“黄帝三女冢,在密县城东三里,上有白松,高数十仞。”(卷之四十九)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黄帝葬三女处。三女九岁俱辞学道,后十七年归省,一夕同逝,合葬于此。明年冢上生松,色如傅粉;一本三干,高八九丈,大四抱余;本畔一窍,常流液,甘甚;谓岁两脱肤,盘根虬枝,其叶青翠且硬;肤理莹泽,以手爪掐之,文随起,真奇章也!”周梦旸《嵩少游记》:“余生平有山水癖,一移中州。由郑州入密,多行夹道中,若洞底,忽出平壤,则西山一抹,隐隐眉睫间。将至密三四里,有松数十仞,一株出地而三岐,自七尺许,品分之;肤白如雪,柔泽如凝脂,指掐之,液辄津津出,香气可挹。相传黄帝时,有三女俱得道,一夕逝,合葬其下,明年松生焉。即未必实然,然亦奇矣。”1992年新编《密县志·文化》:“天仙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相传黄帝三女学道17年,一夕同逝,合葬于此,上生白松一株。庙内大殿两座,高10米,其他房屋12所,多为彩色硫璃筒瓦覆盖,殿房飞檐下有人物画像、麒麟、龙、兽等图案。大殿后有一株白松,历时千年。清康熙年间为暴风所袭,根株尽拔。清乾隆年间,就原地修筑三层白松楼一座,高17米,白松楼东墙下遗有明代石刻《白松图碑》。”又“白松图碑,为明代石刻,高1.5米,宽0.7米,正面刻有白松图,一本三干,肤纹精细,枝叶繁茂。白松图四周刻有历代游人题记。碑存郑州市博物馆。”
  灵岩洞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山水志》(卷六):“在县东四十里云岩下。一山突起,水四环之,高下岩洞,大小十余。号灵岩者稍深,广可容数十人,悬萝垂巅,复坦然高敞可庐,相传黄帝问道、风后讲武处。……”
  峚 山  位于新密市境。《山海经·西次三经》:“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饷。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华),而投之钟山之阳。……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说嵩考》、《穆天子传》、《汲冢周书》俱云:“黄帝探密山之玉策,注玉华也。密一作峚……故嵩东之山尽于密,而密实屏翰于嵩。”
  修德观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修德观,在大隗镇三里。崇宁三年建。广成子所居,黄帝问道处。门临洧水。古桧双耸如盖,似宋元时物也。……按图考之,密县东南有大隗山,大隗之西有具茨山,又南有襄城,遇牧马童子,其在斯乎?大隗东北有广成,广成子隐居之地。大隗亦谓之崆峒,见广成,其在斯乎?……”



天天向上 发表于 2012-7-17 17:57:35

七圣庙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七圣庙,在古窑沟,即共迷襄野之七圣也。《中州杂俎》:‘在大隗镇南三里许,古窑沟中,数椽已圯,尝往寻故址,惟阪砾鸣春流耳。然自新郑轩辕丘至此四十余里,即可南走襄城,尚隔五六舍,岂可称襄城之野?纵真迷乎,未必迷此。因其古而古之,学士之常也。”
  黄帝庙  位于新密市境。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黄帝庙,在大隗镇南,乾隆四十九年创建。”
  首 山  位于襄城县境。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称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皆黄帝所尝游,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湖。庄周谓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为诸山之首,故曰首山。明贾訸诗:“路出名邦渺树烟,首山横带马蹄前。身经七圣皆迷地,望入诸峰众妙天。静裹高寒真可爱,故人凋谢不堪怜。等闲又负登临兴,笑指云林一粲然。”
  七圣迷处  位于襄城县境。《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载诗《七里迷处》:“车从填山谷,谁知道者栖,若非逢牧马,七圣至今迷。”民国二十五年《襄城县志》:“黄帝见童子问道处,在城南。《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与今城南七里许地名七迷店,以七圣迷踪得名。旧有七圣行宫,久不悉其所。”
  黄帝巡河洛  位于巩义市境内。《尚书·中侯》:“黄帝巡河洛,龟书赤文成字象轩。”《帝王世纪》:“黄帝之时,天下大雾三日。黄帝出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河图挺佐辅》:“黄帝修德立义,天下大治。乃召天老问焉:‘余梦见雨龙挺白图,即帝以授余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龙图,洛出龟书,纪帝录列圣人之姓号也。天其授帝图乎?’”
  嵩 山  位于登封市境内。《水经注》:“外方山,嵩高是邑,于帝为黄。”《内传》:“帝会嵩山,王母饮以金液。”
  太 室  为嵩山别峰,在登封市境。《史记》:“天下名山八,入中国者五,一曰太室,黄帝所尝游与神会。”
  仓帝城  位于登封市境内。《禅通纪》:“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治百有十载,都于阳城。”(见清乾隆年间《登封县志·大事记》)
  仓颉造字台  位于开封县境。清,顺治十六年《祥府县志》:“在府城北时和保,世传仓颉造字之所。唐岑参诗:‘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西陵氏  位于西平县境。《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西陵,国名也。”远古氏族部落(方国)皆因地名而为氏。汉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汉代为七十岁以上老人颁发“王杖”,上刻今西平县为“汝南郡西陵县”。西晋,陈寿《魏志》为西陵人和洽作列传曰:“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西陵亭。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杨守敬疏:“(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此应为黄帝妃嫘祖故地。
  轩辕山  位于偃师县境。《偃师县志》:“轩辕山,在县东南六十里,缑氏南四十里。”《隋书地理志》:“缑氏有轩辕山。”(亦见《通典》)
  王屋山  位于济源市境。1983年,张振犁主编《河南省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王屋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形如王者车盖,故云。绝顶有坛,为轩辕祈天之所,故又曰天坛。岁丰则有五色影现。……其巅夜半可望日出。……王母洞,在五斗峰前。”
  轩辕亭  位于济源市境。1983年,张振犁主编《河南省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轩辕亭,在县西天坛顶。世传轩辕于此更衣,又名换衣亭。”
  荆 山  位于灵宝市境。《通鉴》:“荆山,在城南三十五里,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
  铸鼎原  位于灵宝市境城东南十里。《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骑龙升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号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鸟号’。”
  黄帝庙  位于灵宝市城东南十里铸鼎原。《纲鉴易知录》:“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巨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黄帝陵  位于灵宝市境。光绪二十年《阌乡县志》:“黄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铭,县令王亿立碑。后庙倾圯,碑记荒殁。……乾隆十一年知县梁溥复捐修。又娄底里轩辕庙明《尚朴碑》载:唐时工地穿地得玉有悬佩孔,则志载黄帝陵者,其不虚欤。”
  有蟜氏  位于嵩县境。史书记载,黄帝的母族有蟜氏居平逢之山。《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
  青 丘  位于濮阳市境。《春秋宣公十二年》:“诸侯同盟于清丘。”杜注:“清丘卫地,在濮阳东南。”《抱朴子》:“黄帝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
  其他遗迹  在新郑市境内有传说的黄帝口、常先口、力牧峰、天心石、嫘祖洞、嫫母祠、风后城、天寿宫、风后兵书亭、驯兽沟等;在新密市境内有传说的天爷洞、黄帝岭、养马庄、草场沟、马骥岭、仓王庄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帝古迹:黄帝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