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原密县县名由来的考证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带,是华夏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新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溱洧二永世世代代孕育着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时的黄帝、祝融、郐国,西周时的密国及春秋早期郑国均在此立国建都。以后历朝历代虽隶属屡有变更,县治两次搬迁,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至199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4月20日“豫政文84号文‘关于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的通知”’指出:“省政府决定,密县改为新密市后,委托郑州市代管”后,密县始称新密市。而至于为什么称密县,历来众说纷纭,也有人说县名来自《诗经—-尔雅》中的一句:“山如堂者密”一句,经金梅搜索研究,根据专家学者的论述概括有四种说法:“密源伏羲说”、“密源黄帝说”、“密须东迁说”、“密源夏禹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密源伏羲说”、“密源黄帝说”。新密境内的山脉为中岳嵩山东衍余脉,其最高之处是五指岭,五指岭是巩义、荥阳、登封、新密等地的界山,自西而东称浮戏山,又称伏羲山,因三皇之一伏羲氏在此活动而得名。商周时这里有补国,《路史·国名纪六》将补列入“三皇之世侯伯之国”,“炎帝伐补遂,史伯言:邬、蔽、补、丹是也”。《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记载:伏羲亦作宓牺、庖牺、伏牺、伏戏、庖羲、炮牺。伏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河南大学教授、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振犁先生对“浮戏山”和新密历史文化的调查考证后认为:“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说:“新密市远古伏羲时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区。新密市不仅有补国城的遗存,而且伏羲还曾将女娲封国于汝水之阳。”河南省农牧局干部陈志忠通过对蚕丝文化和尖山乡“浮戏山”的数年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浮戏山,主体在今河南密县。分支于登封、巩县、荥阳等县。密县的“密”字,原始为“宓”,后为“密”。“伏羲与河洛文明有显著的关系。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发源的汜水流域,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带、汜水之间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补国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迹鼠总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县应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补国,又称补国、宓国、密国。从形、音、义来讲,因历史的变迁和文字的形音转化,“密”、“宓”、“伏”、“补”有其转化的过程,又有其必然的联系,“密”有来源于“三皇之世”时伏羲的可能,“密”本为“伏”、“宓”字的减传,后来定为“密”音。南宋罗泌撰的地理书籍《路史》中也记曰:“(补)为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清嘉庆版《密县志》亦记:“补城在今补子庙西南。”《五帝本纪噌6世家》中史伯答(郑)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郐),鄢、蔽、补、丹、依、嘿、历、莘,君之土也。”说明于春秋之时“补国”仍旧存在。
由此可见,“密源四说”的源,都在新密。老城周边,是探讨新密市的起源和命名的依据,更说明它的历史悠久和源远流长,更显得它的历史厚重。从超化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看,密邑境内八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密源伏羲说”说明早在六千年前的炎帝时代就建立了补国。
“密源黄帝说”说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的密邑是黄帝的故乡,是黄帝居住和活动的“密都”。“密源夏禹说”说明夏代初都在新密市新砦遗址,密邑之密来源于夏禹的字。
“密须东迁说”说明河南密与甘肃灵台密具有渊源关系。《路史·疏仡纪》:“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篯其一,密,篯分也。”在黄帝时期,受封的方国中有篯姓,密是篯的一个分支。《史记·周本纪》载:“断虞芮之讼,伐混夷、密须、阮、共。”“密须”注曰:“密须氏,篯姓之国,安定阴密是也。”《括地志》云:“阴密故城在泾州,今甘肃灵台西。”《读史方舆纪要》:“灵台县阴密城,县西五十里,志云放密国也。”《灵台县志》载:“密须故城址在县西五十里,即今百里镇也。”篯姓密须国存在于殷周之际,周文王时被灭。《诗经·大雅》:“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阻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从以上材料看,周文王时,周人将同姓封于殷商密须国故地,改篯姓密须国为姬姓密国,成为周人捍卫西土的坚强力量。密须在甘肃灵台居住时,是依泾水流域而居,迁河南密后,依洧水而居,把“密须”之名也迁于密,新密北部与荥阳交界的“索水”东流称须水。“须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建县。郑州市中原区大岗刘乡有个村名叫“密垌”,曾发掘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很可能是“密须”迁新密之初曾在此居,而后选址建都于大隗镇。同时,在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寨遗址周围,还可看到它既是祝融之墟,也是春秋郑国东迁初都处。溱洧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点和起始点,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期是从这里起步。所有这些因素成为建城的首选,为老城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为它的存在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但密县老城并不是所有居住者、乃至历史都欣赏的,它犹如蹉跎的岁月,在时空的长河中经历了不尽的风雨和坎坷!
新密市(密县)设县始于西汉,原址在今大隗镇。新密古城是由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从大隗镇迁址这里的,当时古城城墙高三丈、周围九里十三步,东西南北设四门四关,东西三里,南北二里,城内关外古迹建筑多处。新密县衙在新密老城中央,坐北朝南,大门南开,创建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毁于元末战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县冯万金在废址上重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官兵激战,县衙焚烧殆尽。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县衙,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密县知县杨士玉重修后的格局,已有130多年,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它是中原地区一座清代县级官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力统治机构的标本,对研究明清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由于新密县衙为国内罕见的古时建筑,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大型古装戏曲《花木兰》、《陈三两》等。2008年,据新密市政府传来可靠的消息说,我市准备筹资5亿元,打造新密老城,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新密老城打造成“中原平遥”。早在2008年年初,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等在考察了新密古县衙及老城部分古建筑后就指出:“新密古县衙等古建筑保存之完好,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县城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新密老城虽比不上平遥古城完整,但它保存的古建筑之多、种类之丰富,在中原县城中还是首屈一指,堪称‘中原平遥’。”
关我屁事,我登封人:L 同属嵩山文化 楼主写的不错 加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