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84|回复: 4

风雨中,我们为曲剧歌唱(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9 14: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雨中,我们为曲剧歌唱
——写在汝州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之际
        (石丰周)

        2011年的9月6日,是我们不会忘记的日子:
        时隔两年,中国曲剧艺术节第二次在汝州开幕,
        时隔八十五年,曲剧在她的故乡再一次在风雨中绽放异彩。

        这一天,风也婆娑;
        这一天,雨也飘渺。
        这一天,古道热肠的百万汝州人热情高涨。
        这一天,国家相关领导来了,省、市领导来了,汝州的游子也回来了;
        这一天,曲剧名家来了,戏剧专家来了,当红歌星也来了;
        这一天,看好这片热土的远方的客人也来了。

        风啊,你为什么那么多情,总与我们割舍不断?
        雨啊,你为什么那么缠绵,总是在曲剧发展的各个时段不约而至?
        你们,是要让我们牵挂?
        你们,是要给我们超越自我的机会?
        你们,还是要让我们追忆往日那悠悠的曲韵?

        八十五年前的1926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七,你们来了。
        一场夏雨,
        让临汝县(今河南省汝州市)那群农闲走出家门的“同乐社”玩友,
        因泥泞而甩脱高跷拐子的羁绊,
        支起牛车,打响锣鼓,
        在车板上唱响乡音浓郁的《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
        从此,中国的艺术舞台上多了一个新的剧种——曲剧。

        两年前的5月18日,你们来了。
        一场夏雨,
        使曲剧在她诞生八十三年后在她的故乡——汝州,
        迎来她的重生
        ——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这里隆重开幕。

        不过,那一次的雨,是她在迎客前洒扫庭院:
        除去了繁华古城喧嚣的浮尘,
        滋润了这片文蕴深厚的土地,
        透出了这座绿城的生机和活力,
        让汝州这座古韵悠悠的新城以更新的面貌迎接远方的宾朋和曲剧的重生。

        今年的曲剧艺术节,
        风雨又一次如约而至。
        只是这次收获时节的风雨来得特别绵长:
        或飘渺,或急骤,久久不歇,
        艺术节前已把古城润个精透。

        只因这次的风雨来得太长,来得太浓,
        很多人担心:如果风雨不止,这艺术节可咋办?
        开幕式是择日而开,还是挪到地方有限的汝州剧院(室内);
        戏剧展演是取消,还是另择它地。
        风雨给我们柔情,
        风雨也给我们严峻的考验。

        9月6日不快也不慢地到了,开幕式依然在汝州二高运动场举行。
        风雨中,组委会的人来了,警察来了,消防队员也来了;
        风雨中,医生来了,充满朝气的汝州二高志愿者也来了;
        风雨中,热情的条幅飘起来了,庄重的彩虹门站起来了,活泼的巨型气球也飞起来了。
        风雨中,有序入座的近万观众组成的各色方阵绘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冷寂的汝州二高热闹起来了,
        秋雨霏霏的运动场也热情起来了。

        风雨中,领导来了,艺术家来了,远方的宾朋也来了。
        风雨中,大家经受着秋风冷雨的考验:
        虽脚踩泥泞,但大家喜悦依然;
        虽顶风冒雨,但大家神态自若;
        虽坐居草坪水洼,但大家热情不减。

        开幕式开始了,风依然,雨依然,水依然。
        风雨中,嘉宾们的贺信热情洋溢;
        风雨中,领导们的讲话意味深长;
        风雨中,“曲剧之乡”的牌匾更有分量;
        风雨中,汝州人的曲剧情浓烈不减。

        开幕式上,风依然,雨依然,水依然。
        风雨中,武警文工团的舞蹈感染着汝州这个和谐大家园;
        风雨中,蒋大为的桃花盛开在这并不遥远的地方;
        风雨中,汝州市第一曲剧团的曲剧韵味悠长;
        风雨中,白雪的《千古绝唱》在此传唱;
        风雨中,宋喜元徒孙三代的曲胡《大起板》饱含悲喜酸甜;
        风雨中,李树建的《乡村警官》刚正不阿;
        风雨中,杨帅学的阿Q风趣诙谐;
        风雨中,于文华的《曲乡情》情动四方。

        开幕式上,风依然,雨依然,水依然。
        不知那风吹透了多少艺术家的衣衫,
        不知那雨打湿了多少尊贵客人的容颜,
        也不知那水浸透了多少观众的鞋袜。
        风雨中,艺术家们的才情魅力四射;
        风雨中,汝州人的激情感动八方。

        开幕式上,风依然,雨依然,水依然。
        风中,条幅、彩旗、花环、彩扇涌起波浪,
        雨中,观众方阵整齐壮观阵容浩大,
        水中,热情的呐喊汇成惊涛骇浪。

        时间为什么过得那么快?
        是因激动而加快了指针旋转的速度?
        是怕尊贵的客人在风中着凉?
        还是怕可爱的汝州人在雨中受秋寒?

        开幕式要结束了,风依然,雨依然,水依然。
        风啊,你是要唤起人们的曲剧情怀?
        雨啊,你是要曲剧深深扎根在汝州人心里、口口传唱在汝州人口中吗?
        水啊,你是让在汝州生根、在河南发芽、在全国开放的曲剧之花开得更艳?

        风啊,雨啊,你们为什么那么多情?
        是嫌开幕式不够隆重?
        还是想留住嘉宾的脚步?
        是怕汝州人记你不深?
        还是怕曲剧的发展不能驰上高速路?

        多情的风啊,飘忽绵长,
        你是在回忆曲剧那坐班清唱、地摊戏、高跷曲和高台曲的成长过程?
        还是在追忆朱万明等老艺人对曲剧的登台、对曲牌的创制、对曲胡的改造和在那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对曲剧的那份痴情?
        多情的雨啊,缠绵飘摇,
        你是要撩开人们的心窗,倾听《卷席筒》、《寇准背靴》、《屠夫状元》的质朴唱腔?
        还是在回想曲剧走出汝州、越过黄河、飘过长江、走向世界的艰难?
        曲韵浸润的土地啊,沉稳厚重,
        你是在想张新芳、王秀玲、马骐、海连池、胡希华、宋喜元?
        还是在告诉远方的客人那份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情的风啊,缠绵的雨啊,请别担心:
        萧瑟的秋风里,你难道没有看到汝州人的执着?
        婆娑的秋雨里,你难道没有看到河南人的坚毅?
        冰凉的草坪秋水里,你难道没有看到中国人对曲剧的那片痴情?

        多情的风啊,缠绵的雨啊,请别担心:
        风雨中,多家代表曲剧团的曲剧优秀剧目展演就是明证;
        风雨中,众多专家学者论坛上对曲剧艺术发展说过去、道现在、谈未来就是明证;
        风雨中,“曲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曲剧十大名角”、“曲剧十大新秀”的热烈竟评就是明证;
        风雨中,“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使曲剧与经济共推社会发展就是明证。

        多情的风啊,缠绵的雨啊,请别担心:
        风雨中,现在的剧种排序咱曲剧全国第八、全省第二,
        风雨中,“曲剧之乡”的牌匾已在汝州这片热土扎根生须,
        风雨中,汝州市第一曲剧团已经成立并开始演出,
        风雨中,汝州的、平顶山的、河南的和国家的相关领导已经表态,
        风雨中,咱汝州也经受了考验,
        风雨中,更多的曲剧之花的种子已在汝州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发芽。

        伴着多情的风雨,举办多项活动后的9月9日,
        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汝州剧院华丽落幕,
        在风雨见证了艺术节与曲剧的约定——不离、不弃后,
        风雨也让大家与曲剧也有了约定——不弃、不离。

        风雨中,我们因曲剧而唱,
        风雨中,我们为曲剧而唱。
        风雨中,我们唱得精彩不断,
        风雨中,我们唱得信心百倍。
        风雨中,我们因曲剧而神采飞扬,
        风雨中,曲剧因我们而韵味更悠长。

        感谢多情的风雨,是你们把曲剧与喜她、爱她的人连在一起;
        感谢痴情曲剧的人们,是你们让更多的人了解曲剧、认识曲剧、传唱曲剧并爱上曲剧,还最终让曲剧有了今天的辉煌;
        感谢汝州这方热土,因为有了你的滋润和承载,曲剧才能更茁壮地成长,才能更快地走向远方。
        感谢淳朴、善良、勇敢、坚毅的人们,是你们以自己的行动传承并弘扬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感谢曲剧,是你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滋味,
        感谢曲剧,是你让我们唱得越来越精彩,
        感谢曲剧,是你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风雨中,我们因曲剧歌唱!
        风雨中,我们为曲剧歌唱!!
        风雨中,我们为更加美好的和谐幸福明天而歌唱!!!
        风雨中,我们为曲剧明天的更加艳丽辉煌而歌唱!!!!


(曲剧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排名第八。1926年5月18日即农历四月初七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剧委婉动听,故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经过众多艺人和群众的传唱,目前,曲剧不仅流行于河南各地,邻近的湖北、安徽、河北、山东、山西等10多个省区也有了河南曲剧的专业剧团。2006年5月20日,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剧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由临汝县农民搬上戏剧舞台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9 18: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 09: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9 23: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9 23: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2 07:48 , Processed in 0.0362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