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
嵩山,雄居中原,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东西绵延近百公里,远远望去,犹如横卧于中原的巨龙。自古以来,华夏祖先在此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寺、庙、宫、观、楼、台、亭、阁、塔、坛、祠、阙。嵩山的历史建筑群跨度之长、种类之多、价值之高,堪称举世罕见的独特文化景观。嵩山为何会有这么众多珍贵的历史建筑,这是与中岳嵩山的圣山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以嵩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内,分布着诸多文化,而以下几个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旗帜性文化,决定着嵩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嵩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
嵩山是华夏民族的孕育之地。早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氏族过渡的旧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从而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据对嵩山核心区颍河和狂河流域初步的考古调查,两河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16处,旧石器点42处,动物化石点25处。在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嵩山下的荥阳织机洞遗址、巩义神南沟遗址、登封鬼谷子洞遗址、登封君召遗址等都是其重要代表。在织机洞遗址中,发现有人类用火遗迹和大量的旧石器遗存。鬼谷子洞遗址共发掘出200多件动物化石、石片、石核等。嵩山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不仅说明嵩山很久以前就有早期人类活动,而且在十万年左右就形成了聚居点。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嵩山是中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等。嵩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其经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属于全国最先进的地区。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环嵩山分布的该时期文化遗址有43处之多,其中著名的有新郑裴李岗遗址、登封双庙沟遗址、登封朝阳沟遗址、新密莪沟遗址等。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环嵩山分布的文化遗址更为繁多,如登封八坊遗址、登封颍阳遗址、登封袁村遗址、登封杨村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等。这个时期以彩陶的广泛运用为其代表。距今4500——4000年龙山文化时期,环嵩山分布的同样繁多,如登封王城岗遗址、登封康村遗址、登封程爻遗址、登封石羊关遗址、登封唐庄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等。这个时期人的生活除以农业为主外,还有了发达的磨制石器和发达的畜牧业。嵩山地区分布广泛而具有代表性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嵩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
二、嵩山是人文始祖黄帝活动的中心人文始祖黄帝作为中原各族的祖先,其诞生地、建都之地及活动的中心就在嵩山下。黄帝始姬,少典之子,生于嵩山脚下新郑的轩辕丘,因号轩辕氏。黄帝部落在嵩山兴起之后,逐渐壮大起来,先击败炎帝,接着又率领各部落击杀蚩尤,一统中原大地。从此黄帝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一统中原后,即把都城建于嵩山脚下的轩辕丘。由此,以嵩山为中心的地区成为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区。相传,黄帝在此发明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等。在黄帝的带领下,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成为当时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进而影响周边地区。黄帝在嵩山地区的活动和发展,使嵩山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帝在建都于嵩山之后,即把嵩山当做祭祀的神山。《史记·封禅书》:“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在嵩山“与神会”,乃是远古时期有史可查最早祭祀嵩山的帝王。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嵩山、建都于嵩山、发展于嵩山、壮大于嵩山,为嵩山成为中华民族圣山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嵩山是河洛文化的诞生地嵩山下的黄河和洛河是中原地区最古老的河流,两河的交汇之地就是嵩山,这里诞生了众多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因而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嵩山下的黄河和洛河被称为华夏文明发祥地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诞生了被视为中华文明之根的“河图”与“洛书”。相传,上古伏羲氏时,嵩山下的黄河中浮出一只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成八卦,后来周文王演八卦而成《周易》。《周易》一书不仅是中国儒家的经典,而且成为古代人们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依据。又传,大禹时,嵩山下的洛河中浮出了一只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洛书”后被收入《尚书》中,名《洪范》。由此,“洛书”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治理国家和社会典章制度的本源。“河图”与“洛书”自古就倍受古人的推崇。《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概括了“河图”、“洛书”的作用,就是古代的圣人治国及推测万物变化都是依靠的“河图洛书”。而由“河图”与“洛书”而形成的河洛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嵩山地区作为河洛文化的诞生之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嵩山圣山形成的重要原因。嵩山下的黄河因其哺育了华夏民族而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嵩山地区则因诞生了华夏民族的灿烂文明而被称为中国的“父亲山”。四、嵩山是华夏民族心目中的天地之中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嵩山脚下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使得嵩山地区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文明的中心,也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中心学说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古人认为中心是阴阳交汇之地,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因而,古人尤为崇拜中心地区。嵩山在古人的心目中被视为是天地之中,首先来源于这里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之地和活动的中心。夏朝先民认为嵩山是其祖先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商朝则以嵩山为活动中心,周朝也认为嵩山是其祖先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嵩山还是“中国”之名的发祥地。在陕西宝鸡博物馆内,存有一尊西周初年铸造的“何尊”。据其上铭文载:周朝建立后,认为周都西岐太偏,于是命周公到嵩洛地区的“中国”建都,以便统治四方。这是现存最早的带有“中国”名字的实物资料,也是最可靠的“中国”名字的由来。这个实物还告诉我们,至迟在商周时期嵩洛地区就被称为“中国”(天地之中的国家)。又据《周礼·地官司徒》载,周公为了寻找天地之中营建东都,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为此,周公在来到被人们视为天地之中的嵩山后,终于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今告成)寻找到了“天心地胆”(地球中心),还留下了千古称颂的周公测景台。现存登封观星台院内的周公测景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的历史传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嵩山也由于地邻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圣山崇拜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五、嵩山是远古神话的策源地在中国的历史上,从人类诞生到殷商甲骨文诞生之前的数百万年,中国是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这期间人类是靠口头传承历史的,所以史前时期的传说是支撑中国历史的基石。在众多反映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传说中,许多都发源于嵩山,可以说嵩山是远古神话的策源地。首先,嵩山地区开辟了中国的创世神话,这些传说反映了漫长的远古中原人类居住、活动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对纷繁、多变的大自然的幼稚的认识和理解,是原始中原先民的社会形态和自然客体在意识形态中的概括。环嵩山的黄河、伊洛河、颍河流域是中国远古神话产生的圣地。嵩山地区神话品类齐全,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深厚,至今在中原盛传不衰,显示出了先民们征服形形色色敌人、维护宇宙秩序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坚韧意志和强大力量。在嵩山地区的创世神话中,像《盘古开天地》、《盘古初分》等神话,分布在嵩山周围。这类神话以宏大的气势,形象地对宇宙天体的形成和天体演化作出了生动的解释。中原地区此类神话蕴含了阴阳五行观和东方宇宙天体论,基本上符合现代天体学和宇宙演变的规律。这些神话因其产生在嵩山周围,就更具有先行性,同类神话虽然遍布中原各地,但从其产生时间先后及其流传情况看,明显地具有嵩山周围向四方辐射的痕迹。嵩山周围的盘古神话的演变,隐约表现出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洪水后逸民再殖人类”神话在嵩山地区非常神奇。这类神话是世界性重要神话类型之一,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世界冰河泛滥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一类是世界“灾难重演”的巨大劫遇,其结果是人类面临毁灭境地,最后幸存者繁衍人类。后一种情况是灾难到来前,社会已经有相当发达的人类文明。灾难原因除远古洪水外,大半与长时间暴雨或河水泛滥有关。中原洪水神话,大多与兄妹婚神话复合为“洪水后遗民再殖人类神话”。华夏洪水后遗民为伏羲、女娲,二者兄妹相婚,成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的始祖。这类丰富的神话遗存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制度、婚姻习俗、华夏人种族系来源和历史文化等问题,从而更提高了中岳嵩山在我国原始文化史上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地位。除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龙马负图、神龟负书等众多创世神话外,嵩山地区还流传有很多惊世神话,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河伯授图、夸父追日等。另外,嵩山地区还广泛流传着五帝的传说故事,黄帝建都有熊,颛顼建都帝丘,唐尧禅让许由,虞舜寻访大禹等。三皇五帝的神话和传说故事使得嵩山和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这些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使嵩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嵩山地区流传的神话和传说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神话和史前文明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它是中华民族神话集中的神殿,因被称为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六、嵩山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嵩山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中国史前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和独特的文化交流格局,使得嵩山地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也是国家的形成时期。嵩山地区不仅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也是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三代为何要建都于此?首先是由于其地处国家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便于统治四方。《荀子·大略篇》:“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其次,古人认为天地之中的嵩山是圣境灵地。《周礼·大司徒》:“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夏商周三代建都于嵩山地区史册有明确记载。《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首先,嵩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的诞生地。《史记·夏本纪》:“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夏后。”《汉书·地理志》注:“禹都阳城。”古本《竹书纪年》:“禹居阳城。”司马迁所说的三代的都城都建在嵩山地区,也得到了中国现代考古学成果的证实。嵩山脚下的阳城(今告成)王城岗是大禹建都的地方。从1977年到2005年对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王城岗遗址的时间在公元前2107年前后,与史册记载大禹建都时间相符合。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确定王城岗为夏朝早期的都城。可以说王城岗是中国国家形成后的第一个都城。位于嵩山下偃师的二里头则是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的都城,其庞大的宫殿遗址证明了夏朝都城的兴盛。中国第二个王朝商同样建都于嵩山地区。经考古发掘证明,位于嵩山东麓的郑州商城遗址是史册记载的商朝汤的亳都,嵩山西麓偃师的商城遗址是商汤的西亳都。而嵩山东麓荥阳的隞都则是商代中期的都城。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周朝同样建都于嵩山。位于嵩山西麓的洛阳成周遗址是西周东都洛邑,洛阳的东周王城遗址则是东周的都城。嵩山作为夏、商、周三代皆建都之地,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使嵩山成为三代的核心地区。由此,嵩山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七、嵩山是华夏祖先崇敬的祖山嵩山自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万山之祖和神仙居住的地方。《山海经·中山经》:“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话是说嵩山少室山和太室山实际上是万山的祖宗,祭祀嵩山必须用天子最高的太牢之礼,还得用最精美的玉器。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对他们心目中的祖山、神山是如何的崇敬。因而,在“君权神授”的古代,嵩山就成为接通天地、永固江山、昌盛国运的祭祀和封禅对象。据有史可查亲至和遣使到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先秦时期,人文初祖黄帝常游嵩山,帝尧游于嵩山,帝舜制订五年一巡狩嵩山的制度,周穆王巡游太室山,周幽王会盟于太室山。又据西周初年的铸造的“天王簋”铭文载,周武王在灭商后“祀于天室(太室山)”。武王在嵩山举行的封天祭地大典,开创了中国最盛大、最高等级封禅礼制的先河。秦汉之后,随着中国五岳制度的形成,帝王祭祀封禅五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符号。这期间,祭祀封禅嵩山非常频繁,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北魏孝文帝;从女皇武则天到乾隆皇帝都曾在嵩山祭祀封禅。帝王的祭祀不仅大大提高了嵩山圣山的地位,也在嵩山的圣山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路过
老长老长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