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指尖忘
1.晨雾漫山庄清晨,鸡鸣声起,睡意顿无。独自披衣而起,立于窗外的回廊上,极目,眺望,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晨雾中。四周的峰峦,隐约可见模糊的轮廊,原野像染上了一层白霜,泛着清冷的光晕。
有麻雀在窗外欢快的叫着,下了楼,从新居绕到老屋后面,风过透心凉,罗衣不耐五更寒,何况清晨。老屋后的芭蕉树,叶叶,绿入眉端。露珠似落在草尖上的精灵,风一吹,颤抖的跳着舞。一粒粒,晶莹剔透,滚入地面,瞬间,消失无痕。
奶奶的竹篮里,放着刚采摘的小白菜,泛着幽幽的绿意,鲜嫩可人。囡囡醒了,奶奶,我帮你做饭吧。老屋的厨房里,石头雕成的水缸,浑厚,耐用。约有五十多年的光景了,年月深远,见证了爷爷奶奶的岁月。淘一瓢清洌的清泉,甜入心田,宜泡铁观音的功夫茶。想起过节过年时,父亲在家的日子,总是宾客满座,茶香四溢。
我坐在灶旁的竹椅上,帮着生火。又接过奶奶手中洗过的小白菜,倒入油,下锅,清炒,焖一会。好了,又煎了两个鸡蛋,热了下鱼和肉片,终于可以开饭了。囡囡,多吃点。奶奶慈爱的看着我。从小,我就挑食,不爱吃饭。奶奶常说我,吃的不如一只猫多,所以清瘦。
光阴像一把凌厉的剪,一段又一段的年华,如老去的枯枝,从生命中被悄然剪去。回头,如沉入暗河的石子,再无从觅。那些青春的剪影,清晰又模糊,像隐匿在心底的暗伤,忽隐忽现,不忍触碰。待到惊觉时,华发早生尘。
2.深山藏古寺
早春时节,竹外桃花三两枝,立于溪头,映于修竹畔,青青小草,绿漫原野。些些不知名的小花,星光点点,散落于草丛间。风里,吹来淡淡的泥土混青草香味。双燕归来细雨中,年年还记旧时屋檐。物似昨,人如是?
这个深秋,我在前往开福寺的路上。这一刻,只为清心,不为祈福。夕阳西下的古寺,渡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寺左边的清溪侧后的竹林里,有个桃源洞,曾出过三位状元,故又称“状元洞”,寺对面数百米处有两棵松木,形成双燕展翅的奇观,故又是一景,寺后的芙蓉花开得正艳,一朵朵,似粉妆玉琢般的可人儿,在阳光下,绽放着娇柔的芳姿。观音阁是我常去的地方。不因这里的签,灵验异常。而是,每每迈进佛堂,心中一片安宁祥和。这座古寺,始建于宋朝年间,鼎盛时期,有僧人上千名,院落九座。毁于土改运动,历经火劫,而后重建,只保留了如来殿,观音阁,达摩祖师等较重要的佛楼。
母亲体弱多病,家中常年供奉着观音。巧合的是我的生日与韦驮尊同天,算是与佛有缘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唯愿如此。情之一字,于我,却是心劫。如是经年,经年如是。
那年,屋檐下,与谁执手,听风,听雨,听雪,听花开。两小曾无猜。春夜里,听雨打芭蕉的声音,风里,夹着阵阵松涛声。君我手中,各执一本经书,浅笑的眉眼,遮不住情花初绽,那一刻的纯然。此后,辗转经年,零落天涯,终成陌路,又各自成家。相顾无言,流年懒相惊。茶禅一味,君我两忘。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
3.月冷露华凝
今夜,月华如水。白月光,照在天涯的两端,泠泠清寒,折射出清冷的光影。四周是夜幕下突兀的峰峦,似垂下的黑幕,层层重叠着,逼仄的气息直透心口。村东边的那株老桂花树又开花了,风里,吹来淡淡的香气。似乎是我有记忆起,它就一直存在着。香了一年又一年的秋天。
月光下的石板路泛着幽冷的白光,这样的夜晚,一个人随意的走动,踢着路边的碎石子,风,吹乱了我的发梢。思念,漫过我的眉眼。又到了“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的深秋。柔弱的身影在月夜下,延伸出无尽头的孤单。此景此情,只因,少了他在身边。再没人,为我轻披风衣,拥我入怀。情到深时浅若无,非不悟,是不悔。
整个山庄,都在夜色中安静的沉睡着。只有我这无眠人,还在夜色下徘徊着。夜风吹过,凉意如波心荡开,沁入骨骼,于是轻轻的渡回屋里。
4.流年已在指间忘
我于灯下剪灯花,犹如剪情愁。凭花解语我不言,瘦尽灯花又一宵。君曾为我画木棉,我却怪君不解意,我独爱清莲,何故画木棉?一日解花语,原是:珍惜身边人。始知君意深。
于山中闲散多日,惯看,云深不知倦,花落人犹闲。倾听,脆鸟林中鸣,清泉石上流。我身如微尘,来去偕苍茫。恍惚间,流年已在指尖忘。
流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