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本帖最后由 千年老妖 于 2012-11-3 12:36 编辑嵩山从大的范围来说属伏牛山系。伏牛山自西向东来,入河南登封境后,分为三个支脉,即嵩山支脉、箕山支脉和熊山山脉。嵩山的主体部分,由少室山和太室山组成,位于登封市北部,北纬34°23′至34°33′,东径112°53′至113°11′之间;海拔高度在300米至1500米之间,太室、少室各有36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峰峰秀美。其最高峰海拔1512米。嵩山景区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共分为五大景区,即少林寺景区、中岳庙景区、嵩阳书院景区、三皇寨景区和观星台景区。
嵩山地壳运动经过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怀远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和新构造运动。而中岳运动形成嵩山的雏形,燕山运动确定嵩山基本格架,经过风化剥蚀后形成了今天的嵩山山体。中岳运动末期岩浆发生,形成岩浆入侵,同时又产生变质作用,使已形成的岩石又一步变质,则形成复杂的变质岩系。又经风化、侵蚀、深积、改造、滑动、崩塌等作用,形成了瑰丽多姿、怪石林立、景色峻幽、美妙迷人的嵩山自然风光。嵩山的森林景观以种类繁多、树龄古老、生长奇特而闻名于世。“嵩山天下奥”主要表现在自然风貌、地质、名胜古迹等方面。
一、太室山
太室山位于嵩山的中部,东与五指岭相连,西与轘辕关相接,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傅梅《嵩书》亦云:“东西广四十里,南北深三十里,自下至巅直上二十里。”太室自古以雄壮著称。其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为太室最高峰。古代登嵩山皆以太室山峻极峰为登高揽胜之目的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嵩山日记》中这样描述太室山美景:“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
(一)、太室三十六峰
山峰是太室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自然景观的集中之地。太室山在明代之前著名的山峰有24座,峰峰有名,峰峰有典。据宋楼异《太室二十峰诗》序云,其24峰之名出自《道藏?吴天师灵迹记》一书,唐诗中亦有少室三十六峰及太室诸峰之名。据此,峰名形成于唐代以前。明万历时,登封知县傅梅著《嵩书》时,又补充了太室山12峰,从此太室有36峰之名,且与少室36峰之名相对。太室36峰自命名以来,流传至今。但由于峰名众多,能识别者不足一半。2001年至2003年郑州市文化院李铁成筹资由嵩管委组织人员对36峰一一进行辨识,并将各峰之名刻于峰上,同时测量出每个峰的海拔高度。事实上,太室山也不仅仅只有36峰,许多山峰由于较小或不知名都未起名。今重点介绍历史上知名的36峰。
峻极峰 又称太室中峰、太室绝顶、华盖峰,当地群众又称嵩顶、御笔峰或御碑峰、御碑尖。为嵩山太室山主峰。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给出的数据,主峰高度1492米。峻极峰按《吴天师灵迹记》当为华盖峰。这从宋楼异《华盖峰》诗可证:“华盖峰高未易穷,扪参历井到天中。回头却顾人世间,但见群青似小童。”又明陆柬《嵩岳志》:“华盖峰,势覆诸峰,为最高。”又叶封《嵩山志》:“华盖峰。势覆诸峰,为最高,或曰即中峰之别名。”又清席书锦《嵩岳游记》:“华盖峰。由峡西北上,约三里许,为嵩岳最高处,是为中峰,势覆二十四峰,左右罗列,取紫微垣华盖之义,名曰华盖峰,俗所谓嵩顶也。乾隆十五年,纯皇帝登嵩,刻诗纪事,碑在绝顶处,建有亭,四围周以石槛。”但到了明万历时,傅梅考察峻极峰时,发现华盖之名是峻极峰之后圆正而高的小峰,为峻极峰的华盖,故名。由此,他认为华盖峰非峻极峰。然考楼异诗、《嵩岳志》、《嵩山志》、《嵩岳游记》华盖实乃峻极峰。古时是把华盖和峻极峰视为同一峰,而其名之由来,是由于峻极峰后的华盖之形而得名的。故现在许多人以《嵩书》之记误把峻极峰和华盖峰视为二峰。大致在唐宋时,人们又以《诗经》“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名,遂又称华盖峰为峻极峰,但又保留了华盖之名。五代时曾建峻极寺于其峰下。宋代时人多称之谓太室中峰,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皆有登太室中峰诗。其名中峰,即位于太室山中部最高峰之意。又峻极峰当地群众称之谓“嵩顶”,乃是指它是嵩山最高峰。又称其谓“御笔峰”或“御碑峰”、“御碑尖”,是因乾隆皇帝游嵩时,曾亲撰并书《华盖峰》诗,并立碑于中峰上而得名的。《说嵩》述峻极之景道:“居中最高,曰峻极峰。顶像幢盖,敞平开朗。左右诸峰,争奇斗巧。拱向环拥,不得以雁行进也。仰天一颢,俯地万平。”站在峻极峰上远眺,北望黄河如带,周视群峰如童子,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其周围有天井、中天池、石室等。宋范仲淹有《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诗:“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洪崖与浮丘,襟袂安足把。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
峻极峰也是历代皇帝禅封的山峰,居于五岳之中,太室自然有着崇高则不可替代的位置。太室山像个大度而慈祥的老人,有种天然的亲和力,随时欢迎并容纳着所有的人前往。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方便人们登山,登封市政府利用国债资金,在太室山修建了四条登山步道,其中三条通往峻极峰的,这为人们登山游玩,上山拜祭烧香提供了方便。
三鹤峰 在峻极峰东南,海拔1414米。相传,道士李八百在此峰下炼丹时,有三只白鹤翔集于峰顶,故名。《嵩书》:“昔有道士李八百炼药于此峰之下,常有三白鹤飞集峰顶。”此峰由三个小峰组成,峰下为道教名观白鹤观。观北依三峰,左右皆绝壁,前面开阔,下临悬崖,可俯瞰远山。《说嵩》载三鹤峰远眺之景:“南面空阔,下瞰远山如屏,横者如案,拥者如髻,列者如眉,幽邃轩敞,为嵩之奥。”宋楼异有《三鹤峰》诗:“昔有仙翁住此间,炼成青发与朱颜。一朝跨鹤参天去,涧草岩花岂复攀。”
金壶峰 在峻极峰南,海拔1285.6米。其峰名的由来,据王子年《拾遗记》载,相传老子曾在峰上以金壶之墨撰写《道德经》,故名。又云,老子在写经时,有浮提国献善书者二人佐老子写经。当老子把金壶之墨用尽时,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此峰下的岩石呈黑色,《拾遗记》云为老子泼余墨所致,又云其所泼之墨形成蝌蚪之字云云。由此,该峰乃是由神话故事而得名的。而景日昣则认为此峰是因其形态而命名的,《说嵩》卷一:“盖以形状名耳。晴雨不可见,夹云始见之。峰石黝黑如漓,为雨淋积痕。”景氏所言峰名及峰下的黑色,与编者考察情况相符。又《嵩山志》云:“(峰)有修竹、流泉、苍苔、怪石,可憩。”而修竹、流泉今已无存,仅存苍苔、怪石。宋楼异有《金壶峰》诗:“想见金壶写墨河,皂林余润郁嵯峨。伯阳当日传经后,肯向山阴与换鹅。”
凤凰峰 又名凤凰台,在起云峰南,紧临金壶峰,海拔1384.7米。传唐高宗游嵩时,见凤凰飞集其上,故名。《嵩岳志》载:“唐高宗登游时,有凤凰飞集其上,俗名凤凰台或云武后登游时见。”《说嵩》以为武后之传说乃时人为阿谀奉承武则天所杜撰。又云凤凰峰上的凤凰台乃北魏时与嵩岳寺的凤凰台同时所建。宋楼异有《凤凰峰》诗:“当年翔凤此徘徊,曾有真人览德来。今日飞鸣天外过,纷纷燕雀不须猜。”
起云峰 在桂轮峰西南,海拔1384.7米。据《嵩岳志》载,嵩山每当降雨前,云必先起于此峰,当地群众用来卜雨,故名。今卜雨习俗虽废,但它仍是人们预见是否下雨的一种征兆。此峰之西为野猪坡,古时因常有野猪出没而得名。宋楼异有《起云峰》诗:“触石孤飞一叶逢,雷公电母昼鞭龙。但知四海为霖雨,不道中天第几峰。”
玉镜峰 在狮子峰北,海拔1067.5米。据《嵩岳志》载,在此峰下经常见一镜悬浮于空中,光洁如玉,故名。显然此峰是由神奇传说而得名的。玉镜峰旧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山峰。宋楼异有《玉镜峰》诗:“皎皎冰盘营百围,广寒宫殿见依稀。春山万叠浑如洗,浮翠光中一镜飞。”又金元好问也曾写有《嵩山玉镜》诗,傅梅亦有《玉镜峰》诗。
虎头峰 在野猪坡东,石幔峰西,海拔964米。据《嵩书》载,此峰之上有一岩石耸立,似一伸颈西顾的虎头,故名。其山崖之口名虎口崖,传说道士李筌在此处寻得《黄帝阴符经》。又《说嵩》载,崖之北,有三条峡谷,山石嶙峋,崩崖欲堕,人称之南峒、中峒、北峒。在紧临其峰不远处野猪坡北有一条山谷,名黑龙谷,谷右边之石状如香炉,人称“香炉峰”,此峰未入太室36峰。宋楼异有《虎头峰》诗:“万里封侯相不如,道人曾此获阴符。轩牙露舌惊樵采,猛士还当捋尔须。”
万岁峰 在启母石北,石幔峰南,海拔998.5米。汉武帝游嵩登其峰,因闻山呼万岁,故名。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游嵩时,从吏于峰下闻“山呼万岁”之声,乃于峰上建万岁亭,峰下建万岁观。此峰上有一巨石,因地壳运动堕落其下,即今称之启母石。而堕落石头之处有一凹陷,表面平坦,呈长方型,似一巨匾,当地群众称之谓“匾挂石崖”。神话传说,乃上天为嘉奖大禹治水而凿石挂匾。宋楼异有《万岁峰》诗:“仙仗西来感百神,泥金检玉尚青新。华封知是真天子,万岁声中第一人。”
狮子峰 在玉镜峰南,海拔945.9米。此峰之上有一巨石高耸,似一哮吼的雄狮,故名。《嵩书》:“以状名也。”《说嵩》:“岩石雄踞,状如狻猊。”狻猊乃传说中的一种形似狮子的猛兽。然此狮只有从一侧面观看方似雄狮,更换位置则似奇石耸立。宋楼异有《狮子峰》诗:“苍台藤蔓饰须眉,狮子摽形是与非。果解嚬呻作哮吼,窟中狐兔定魂飞。”
遇圣峰 在狮子峰南,浮丘峰北,海拔930.8米。传汉武帝游嵩时在峰上遇到仙人,故名。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载,传说汉武帝游嵩山时,在此峰遇到一位仙人,身高二丈,耳长过颔,下垂至肩。仙人对武帝说:“吾九嶷山人也,闻中岳有石上菖莆,一寸九节,服之可以长生,故来采之。”说罢,仙人猛然不见了。后来此峰便被命名为遇圣峰。这是一个源于神话传说的山峰。此峰上有三个石洞,人称三仙之馆,民间称接仙馆。唐李白有《嵩山采菖蒲者》诗:“神人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莆,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浮丘峰 在望朝岭北,遇圣峰南,海拔880.9米。传西周浮丘公曾隐于此峰修炼,故名。《嵩书》:“因浮丘公曾居此山而得名也。”此峰为太室山中心部位东侧的一座山峰,其峰伸臂向南延伸形成一道南北向的山岭,人称“望朝岭”。由于此岭,从远处望去,似一巨蝎,故当地人称之谓“蝎子山”。此峰东岩下为汉唐时帝王登太室主峰的主干道御路,岩下有长官砦,乃唐僖宗时登封令应靖弃官出家修行之地。宋楼异有《浮丘峰》诗:“谁知方丈与瀛洲,尘世纷纷谩白头。不到嵩山最高处,世人容易揖浮丘。”
黄盖峰 又名神盖山,海拔880.9米。在中岳庙北。传汉武帝游嵩时见峰上黄云如盖,故名。《嵩岳志》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游嵩时,当其在玉人峰看到五寸高的玉人之时,东南的峰上看黄云如盖,因名。《嵩书》引《易飞候》云:“黄云如覆车,大丰也。”此乃带有神话性质的预言,即表明武帝谓真龙天子。金黄久约《重修中岳庙记》碑称黄盖峰为神盖山。此峰端正圆整,前臂延伸向南直至岳庙。峰上建有黄盖亭。宋楼异有《黄盖峰》诗:“一片黄云驻不飞,中天帝子欲何知。不须更问玉人事,自有嵩高峻极诗。”
青童峰 在周道峰北,海拔959米。传汉武帝游嵩时在峰上见二个青衣神童捧书来迎,故名。《嵩岳志》载:“汉武帝见二青衣童子捧书来迎,欲问,俄失之。”又《说嵩》云:《仙经》上载月光童子经常来此峰,故名。然《说嵩》之说未被世人认可。宋楼异有《青童峰》诗:“崭新高髻掠云开,翠色罗衣一样裁。知有真仙此中住,故令天女捧书来。”自三鹤峰以下至青童峰,皆在中峰之东,明以前称之谓中峰以东12峰。
鸡鸣峰 在青童峰东北,海拔996.8米。因居嵩山之东,太阳一出先照亮其上,似雄鸡报晓,故名。《嵩书》引《纪异》载:“嵩岳之东北,一峰号鸡鸣峰。五更之初,便见日初。卢鸿勒铭其上”。傅梅《太室十二峰赋》:“鸡鸣,朝气昂也。”即此意是说该峰似雄鸡报晓,太阳一出来它先见到阳光。此峰在唐代已有名字,但没有列入嵩山24峰。明万历时知县傅梅修《嵩书》,又外补太室12峰,此为其一。《说嵩》载此峰景致:“五更,视扶桑日上,则东方大紫。其气笼聚黯湛,中有金缕万状。瞬许,则一赤轮如溶金,荡潏而上,前五色尽灭。阳轮渐高,则溪原草木如画,层岭伏地,仅如田塍。”明傅梅有《鸡鸣峰》诗:“海日未生红,鸡声闻四野。试问山下人,谁是起舞者。”
悬练峰 在鸡鸣峰东南,海拔732.3米。峰下为卢崖瀑布。据《嵩书》载,此峰名悬练,源于峰下的瀑布。其瀑布之水自上飞泻崖下,自下望去,如白练高悬,故名。此峰为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之一(其景详见卢崖瀑布)。傅梅《太室十二峰赋》称:“悬练,瀑布光也。”又其《悬练峰》诗云:“峰头瀑布水,寒色动诸天。远望青林外,还疑匹练悬。”
周道峰 在青童峰南,海拔762.3米。傅梅《嵩书》云,汉、唐帝王登嵩山太室主峰时,多乘辇车自此峰攀登,故当地人称之谓“御路”。傅梅以《诗经》“周道如砥”之句而名之周道峰。其《太室十二峰赋》云:“周道,万乘行也。”此峰为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之一。《说嵩》载峰景:“自黄盖峰右循坂而上,无叠岸断栈。至峰半,左右陂仄,中如悬脊,直贯峰顶,汉唐辇路也。兜舆单乘,履如康庄。”傅梅有《周道峰》诗:“千载登封地,銮舆曾此过。一片荆榛色,几声樵牧歌。”
春震峰 在塔湾村北俊极峰东北,海拔1042米。其下为九龙潭瀑布(今名八龙潭瀑布)。傅梅《嵩书》载:“太室正东,于方为震。又其下有九龙潭,雷乃发,声自兹峰始。故以春震名之。”《太室十二峰赋》云:“春震,龙乘阳也。”震,八卦代表雷震。此峰为傅梅外补十二太室峰之一(峰景详见九龙潭瀑布)。明傅梅有《春震峰》诗:“山上几缕云,山下几片水。时间霹雳声,应有蛰龙起。”
胜观峰 在凤凰峰东南,石幔峰北,海拔1161.5米。因在此峰上观胜景尽在眼中,故名。《嵩书》载:“在万岁峰之次。自南观之为峤,自东观之为岭。由御路登此峰,嵩阳形胜尽在目中。傍有古凿圆孔数处,土人称之曰‘槊旗孤朵’。”《太室十二峰赋》:“胜观,景物彰也。”即此峰乃以观胜景而得名者。据现今调查,当地人把古代凿的圆孔之地读作“槊旗孤堆”,音已读转。《说嵩》载在此峰所看到的胜景:“自下望之,嶕峣嵂屼。登其巅,当嵩南尽。缥缈凌虚,烟峦四匝。”明代之前,此峰无名,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时起名胜观峰。傅梅有《胜观峰》诗:“岸帻坐高峰,聊用祛尘俗。云气荡宽胸,岚光送远目。”
石幔峰 在万岁峰北,海拔1003.5米。因游走在此峰下如在石幔中行走,故名。傅梅《嵩书》:“壁立千仞,其南峭直而围圆。游人从下经过,如行幔中。”又《太室十二峰赋》:“石幔,杖履藏也。”傅梅名之石幔,即行人走在其中如进入幔帐,杖履不可见。此峰为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之一。《说嵩》载此峰状况:“峭削高矗。上摩云际,翼张趾向,如屏帷蔽亏。游者经其下,赤日炎飚之气,爽然如失。”傅梅有《石幔峰》诗:“山名太室古,峰名石幔新。如何常入室,不见幔中人。”
松涛峰 在三鹤峰东南,海拔1378米。峰下右侧为白鹤观。傅梅《嵩书》载:山峰下有古松大如盖,遍体都是龙鳞,枝叶奇古。大风吹过,有波涛之声。故傅梅借此来命名此峰。《太室十二峰赋》:“松涛,乔木良也。”此峰下原有数千年历史的古松,今已无存。20世纪60年代起,林业部门在此峰以西洼地遍植松树,形成松林,人称“松树洼”。又《说嵩》云白鹤观在峰侧,《嵩书》云在峰前。今观峰之位,白鹤观位于松涛峰侧。傅梅有《松涛峰》诗:“半空响秋涛,翛然下白鹤。不似泰山松,辱以秦时爵。”自鸡鸣至松涛为明傅梅又外补的中峰以东7座山峰。
玄龟峰 在峻极峰北偏西,紧临峻极峰,海拔1447.8米。因峰形似龟状,故名。《嵩书》:“山形如龟,且多黑石,故名。”又《嵩岳志》载:“以状名。上祀玄帝,有天池、玉井。”嘉靖八年《登封县志》楼异《二十四峰》诗注:“在山顶直北之阴,其状若龟。”《说嵩》引《真仙通鉴》、《云麓漫钞》等载,北方玄武神乃巨龟所变,故外形似龟。又《嵩岳志》所载之真武庙、天池、玉井皆在太室中峰下,故《说嵩》以为玄龟峰即太室中峰。然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嵩岳志》、《嵩书》、《嵩山志》皆认为玄龟峰非太室中峰。据现场考察玄龟峰当是峻极峰北的一座形似玄龟的小山峰。宋楼异有《玄龟峰》诗:“玄武名峰古所传,晨昏吐气作云烟。虽无钻灼刳肠患,岁晚风霜亦可怜。”
会仙峰 在河带峰西北,独秀峰东,海拔1441米。据《嵩岳志》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游嵩时见八仙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韩湘子、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在峰上下围棋,故名。峰上有武帝所筑的八仙坛。八仙之名形成于唐代,故峰名虽传说形成于武帝时,但实际上应是唐代才有的。明刘咸《嵩山赋》:“道有奕棋之八仙,佛有面壁之一祖。”宋楼异有《会仙峰》诗:“鹤乘云軿下九天,玉盘星子竟谁先。想应汉武题花品,留作人间聚八仙。”
玉柱峰 又名卓尔峰、千佛崖。在法王寺西,老翁峰东北,海拔1223.7米。此峰有一巨石,色如白玉,巍然屹立于峰顶,故名。又《说嵩》云:“峰崛岉壁矗,自下望之,铁嶂摩汉,直可万寻,亦名卓尔。巅有石,皙笋崝然,廉利如插,上下亭亭。色莹白,如削脂膏。四无坡阜,亦无依附,曰玉柱也,独怪山石浑苍。兹柱孤竖高峰,俪俪人立,色质迥别,不识绝巅,何由着根。”又玉柱峰从侧面看,其山崖巨石似许多佛像,故当地人又称之谓千佛崖。宋楼异有《玉柱峰》诗:“丹楹未羡人间侈,玉柱一峰天外高。自古大材须大用,扶持广厦岂辞劳。”
老翁峰 又名老人峰,在玉柱峰西南,海拔1010米。因峰上之巨石似一老翁,故名。在玉柱峰西南。《嵩书》:“山上有石,俨然如翁,高五十丈。”《嵩岳志》云,石似老人,故名老人峰。《说嵩》对此峰景观有惟妙惟肖的描述:“巅有石,轮囷擎突,矗数十仞,如戴切云之崔嵬。而青苍瘦劲,伛偻天成,嵌若掀唇,跔如耸背。数小石蹲者、卧者、偃仰者、竖而徙倚者,如儿孙队从,俯首伏脊于下。”宋楼异有《老翁峰》诗:“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商山羽翼朝家后,化作中天一石峰。”
玉人峰 在玉女峰东北,海拔1443.7米。《初学记》引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载:中岳庙内皆神像,有玉人高五寸,制作精美,其外表呈五色且光润,传说这大概就是岳神之像,名字叫“明公”,山里人都说,此神像时隐时现,或经旬方能见到。又《嵩书》载,汉武帝游嵩时,在此峰上寻得五寸高的玉人,为庙主。故命此为玉人峰。宋楼异有《玉人峰》诗:“汉武求仙未得仙,玉人何事落岩前。故知帝主乘云下,神盖峰头启洞天。”
玉女峰 在玉人峰西南,紧临玉人峰,海拔1365.3米。《嵩岳志》载,峰上住有玉女,故名。又民间传说是因为汉武帝在峰上见到玉女而得名。又《嵩书》载,峰上有古代刻的大篆七字,人不能识。又《说嵩》引东方朔《十洲记》云此七字为蝌蚪书:“禹治水毕,经诸五岳,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字蝌蚪书,刻山之独高处。”唐李白有《送杨山人归嵩山》诗有“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宋楼异有《玉女峰》诗:“玉仙曾此驻云车,日薄纱窗映雪肤。七字天书人不辨,定知玄女手中符。”
独秀峰 又名金匮峰,在会仙峰西,海拔1371.2米。《嵩岳志》云,山峰的石头呈金色,林木茂盛于其它山峰,景色独秀,故名。又《嵩书》其峰石如方匮,故又名金匮峰。独秀峰山石嶙峋,奇形怪状,争奇斗艳,独具匠心。《说嵩》对此峰的景色有述:“孤嶂秀拔, 岉逼汉,四壁青削,似菉芙蓉。周围若方厨,矗然立锥。四无陂阜,亦不与群山联趾。奇崿危峦,回环拱媚,辟如洞开武库,珍宝横陈。”宋楼异有《独秀峰》诗:“孕玉怀金不待媒,蓊然佳气罩崔嵬。天教秀拔诸峰上,未信狂飚解折摧。”
积翠峰 在会善寺北,立隼峰南,海拔802.3米。《嵩岳志》云,峰上多碧绿石,丝萝堆翠,异于诸峰,故名。积翠峰虽不高,然林密、石奇、景秀,独树一帜。《说嵩》载峰景:“高不至诸峰之半,而碧石斑锦,照烂丹青,迷蒙林荟,幔山窈窕,峰盖以景色胜也。形成幢盖,横色杂苍翠。草树随山麓起伏,紫蔓青萝,摇缀蒙络。得夕霞映射,蔼光与飞烟冉冉山谷,峰头积翠浮浮欲流,如笼绛纱。”宋楼异有《积翠峰》诗:“翠幄笼云自一家,萝梯夜碾七香车。举头雨过余霞散,绿芰池开菡萏花。”
卧龙峰 在立隼峰西北,海拔1440.3米。因山峰有一似龙头之巨石,故名。《嵩书》:“峰势蜿蜒,如卧龙之状。”峰顶有北魏京兆王墓。又《说嵩》云墓傍有紫草百合,传京兆王居嵩山时所植。又云:“峰名卧龙,或曰以王著称云。”据现场考察,此峰名卧龙,不是此峰蜿蜒如龙,更不是因京兆王而得名。而是在其峰下,有一向西南高突的山崖,从南向北望去,非常像一高突的龙头,故名。其峰南有一巨石矗立,颇似一座古塔,再向南为数百米的悬崖,崖中间有一巨大石缝,自上而下百余米。其峰北自60年代起遍植松树。由于京兆王墓在此,人称墓坡。宋楼异有《卧龙峰》诗:“头角低回藓蔓封,蜿蜒端似卧真龙,旱干岁祷多灵应,时见岫云出此峰。”
子晋峰 在永泰寺东北,观香峰西北,海拔1072.7米。传周灵王太子晋曾在此峰上修炼,故名。《嵩书》:“周灵王太子晋从浮丘公居嵩高山上三十余年,即此地也。”后传说,王子晋就是在此峰乘鹤升仙。今峰下有一巨石,石上有脚印,当地群众传说乃王子晋升天时脚踩所致。其下之谷名太子沟。宋楼异有《子晋峰》诗:“当年会悟镜中形,道骨仙风拟紫清。二十四峰明月夜,玉笙须向揖仙听。”
太白峰 在望都峰西南,为太室山36峰最西的一座山峰,海拔866.5米。《嵩岳志》云:“以在岳西方得名。或曰山多白玉石,一云金星帝在上。”《嵩书》云,峰在岳西,属金,太白乃庚星,五行中属金,故名。又《说嵩》解释说:“居山之乾,位于庚辛,与青童峰东西望也。青童在震,其神勾芒,青帝所司,茁生芸芸,取于青童也。太白在兑,其神蓐收,白帝所职,归根而变,取于太也。”宋楼异有《太白峰》诗:“仰攀日月风云近,俯瞰冈峦培 低。绝顶光芒长不断,人言太白此中栖。”明代以前自华盖峰以下到太白峰十二峰位于中峰之西,称中峰西十二峰。
河带峰 在玄龟峰西北,海拔1302.3米。站在此峰上因为看到黄河如带,故名。《嵩书》云:“在中峰之次,下见黄河如带。”即在此峰上看观黄河如衣带,故名。《太室十二峰赋》:“河带,美封疆也。”又《说嵩》云:自封禅台北望,华盖峰耸立在前,看不到黄河。再向北到此峰北望,则千里黄河,曲曲折折,似线白逶蛇,如人之衣带,闪烁照人。此峰乃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之一。事实上,太室山许多高峰在晴天无云之时皆可望到黄河,傅梅以太室无观黄河的山峰名字而名之河带峰。傅梅有《河带峰》诗:“山足陟山颠,天中见天外。黄河万里流,隐隐如衣带。”
桂轮峰 又名天门峰,在松涛峰南,海拔1336.7米。峰下之西为法王寺。因中秋月出此峰嵩门之中似桂轮,故名。《嵩书》:“其右为法王寺,峰顶作双岐。中秋,寺中望月,月从此出。旧志谓之嵩门。”事实上,桂轮峰是由两座山峰组成的,其中间被一峡谷分为两山,其状如门,为古之“嵩门待月”。而《说嵩》称其为“天门峰”,并云唐宋之问《天门歌》诗“倚披鹏翅,棱层龙鳞”,即写的是此峰。由此,桂轮峰很早就有名字,但未列入旧二十四峰之列,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时,将此峰列入其中。又傅梅《桂轮峰》诗云:“双阙拔地起,一镜绕天飞。每遇中秋夜,游人不肯归。”
立隼峰 在积翠峰北,海拔1220.2米。傅梅《嵩书》云,此峰之巅有一巨石,如中流砥柱之状,上粗下细,如立隼,故名。又《太室十二峰赋》:“立隼,远有方也。”《说嵩》述其状:“形如砥柱,丰上而敛下,曰立隼峰。奇崛峻耸,突兀崔嵬。形如卓竖,如凌风,如撩云,如孤鹤束翅,镇于长空。”此峰旧无名,傅梅撰《嵩书》,名之,为太室外补十二峰之一。傅梅有《立隼峰》诗:“突兀峰头石,穿云复几重。近天常立隼,我欲射高墉。”
观香峰 在卧龙峰西北,海拔957.6米。传周灵王之女观香曾在此峰修炼,故名。《嵩书》载,峰在太室西,其南为明练寺。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入嵩山学仙,其妹王观香也随之入山,但兄妹二人各居一山不能相见,只有通过彼此相通的地下水道送递书信、传授道术。而当地群众也经常在峰下用石槽将水连接起来,用来灌溉。《太室十二峰赋》:“观香,纪非常也。”《说嵩》引《真仙通鉴》载:周灵王之女王观香,宋姬生,同王子晋一起白日飞升。王观香在此处修道成功后,白日飞升。后来人们便名此为观香峰。此峰传说由来已久,但旧时未被列入太室二十四峰。傅梅撰《嵩书》,外补太室十二峰,此为其一。傅梅有《观香峰》诗:“仙子本王姬,学道辞世荣。至今深山里,如闻环珮声。”
望都峰 在太白峰东北,海拔957.6米。因为在此峰上可以望见古都洛阳,故名。据《嵩书》引《纪异》载:“岳之西北,一峰号望都峰。天气晴暖,即望见洛阳。隐如车盖之状,卢鸿勒铭其上。”据此,该峰早在唐代就已有名,且有卢鸿刻铭,但旧时未将其列入太室二十四峰,其原因当是距太室中心部位太远之故。傅梅撰《嵩书》时外补太室十二峰,将其列入,使太室形成三十六峰。《说嵩》描述望都峰远眺之景:“登巅四望,无所不际,数百里冈峦墟落,历历可数。每当烟散日出,瞻洛京如翠圃。”傅梅《太室十二峰赋》中对望都进行解释道:“望都,鉴兴亡也。”从河带到望都为傅梅所外补的中峰以西5座山峰。傅梅有《望都峰》诗:“嵩山望洛都,一朝一兴败。洛都望嵩山,万载常不坏。”
(二)、峡谷沟崖
太室山除山峰外,还有不可胜数的峡谷沟崖,这是太室自然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室许多峡谷沟崖景致幽雅,林木茂盛,溪水潺潺,为重要的自然景观荟萃之地。现选择介绍几处知名的峡谷沟崖。
逍遥谷 又名承天谷,紫虚谷。谷在太室主峰峻极峰下,上起白鹤观前悬崖底,下至嵩阳书院。此谷乃嵩山最为知名的山谷,历史悠久。它的名字起源于道教对逍遥的崇拜。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潘尊师碣文碑》:“逍遥谷者,有古仙之迹。”唐初时,茅山派宗师藩师正隐居于谷中修炼传道,使之成为重要的道教传授圣地。唐调露二年(680年),高宗及武后幸嵩山时,携太子亲往逍遥谷拜谒潘师正,并在谷内为之造隆唐观(今崇唐观),又在谷之岭为之造精思观,并于谷 设置一门,号仙游门,在观北建寻真门。由此,逍遥谷声名远扬。隆唐观宋代更名为承天观,故之后又称此谷为承天谷。又据宋卢汉杰题名知,此谷亦称紫虚谷,皆道家之名。逍遥谷背依高壁,山岭夹峙,林木茂盛。山谷有溪水,其右源起于银子石谷,左源出自高登崖下泻之水。谷内之水蜿蜒下流,飞越于万石之上,尤在雨后奔流喷薄,水石相交,发出嗵嗵之声。逍遥谷林水之美,正如潘师正对唐高宗所云:“茂松清泉,此山中不乏;嵩下好溪,师正所占多矣。”《说嵩》对逍遥谷胜景有述:“上临中峰千仞之危崖,礌硾悬探,偻立如广檐,抱险负绝。据高俯下,三面陟级。天险崭塞,一夫当隘,千虎贲不能翼而上焉。”在谷西金壶峰下有金壶洞,地势险要,架梯方能攀其上,洞中石灿灿如星,为山中佳境。在谷的东北悬崖下有炼师庵,传说为嵩山焦炼师旧居。李白《赠嵩山焦炼师》序云:“居无室庐,**若飞。”在逍遥谷下部还有吕祖庙,谷口有田游岩宅(已废)和司马光隐居的叠石溪。
太子沟 旧称万工谷。在太室主峰西观香峰下的永泰寺前。据《嵩书》,此沟原名万工谷。《说嵩》解释说,在古时修谷道及寺院时,服役的民工甚多,费工上万,故名万工谷。后来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出家后居于此沟,故当地群众便称之谓王太子沟。沟上起观香峰下,下至郭店村。在沟上部观香峰下,有一高耸的巨石,上粗下细,若飞若舞,形似张开的伞盖,人称太子伞。在太子伞下又有一长方形巨石,石上有人坐的痕迹及手迹、脚迹。传说此为王太晋坐于巨石上留下的。石上的脚印乃王子晋升天时脚踩的印,故人称此石为太子石。太子石下有一凹形深池,人称太子池。传为子晋洗浴之池。池水下泻,形成溪流,下流至少林水库。旧时溪流长年不干,今只有雨季方有流水。在太子池左右两侧有形如弯曲竹板状的巨石,其中五个有石孔,罗列拱卫,人称太子幢。在太子石东侧旧时建有太子庙,今信士又建殿多间,为祭祀太子晋的场所。太子庙周围,山石嶙峋,溪水潺潺,阴凉可憩,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说嵩》载此处景色:“庙依绝 ,崚嶒缺蚀,旧砌崭然,盖昔人避地处也。此地林樾幽古,石鉴平开,疏涧流淙,泠泠然不舍昼夜。可憩可濯,寒翠宜人,闲花寂草,延缘于岸砌石齿间,或荣或谢,朝暮异色。时闻鸟韵樵歌,响答虚谷。谪仙云:‘山色溪光青于蓝’,其写照矣。”
石门沟 俗称老龙窝,在万岁峰东侧。此沟入口处有两高约10余米的陡崖,东西对峙如石门,故名。在头道石门北约300米,还有两座南、北对峙的陡崖,亦如石门。该沟深邃悠长,其内有一深潭,潭内有泉,四季长流不断,形成溪水。传说此潭为老龙王盘居之地,故当地群众称之谓老龙窝,后沟也被称为老龙窝。沟内有一条崎岖的山道,向北与万岁峰御道相交直通峻极峰。旧时樵夫、放牧者多走此道。沟内林木茂盛,遮阳避日,走在其中十分凉爽。沟两侧山峰横列,峰崖交错,十分壮观。在沟的半腰,有一条东北方向的深沟,直通东北峰顶。此沟平均宽仅5米左右,沟两侧为竖直陡壁,当地群众称之谓“榨沟”。此沟只有下午3点左右方能见到少时间阳光。其内土地肥沃,林草茂盛,阴凉潮湿,地面生长着许多中草药,尤以元胡、茯苓最多。
马蹄谷 沟在万岁峰西的虎头峰下。《嵩书》谓之马蹄谷,《说嵩》称之谓马系谷,当地群众称之谓马蹄沟。沟之外即野猪坡,古时此处为登嵩古道。当时的达官贵人游嵩时,多乘马至谷口,由于再向上无法乘马前行,就将马系在谷口,故名马系沟。又谷内有一巨石,上有马蹄之印,故名马蹄沟。谷内旧时有溪水,水在夏季则有,旱季则干,今只有下雨的季节才有。在其沟的北崖有一巨石悬探于空中,有崩坠之势。
铁梁峡 在三鹤峰东。此处两山峰相对而立,中间为巨大的峡谷,峡谷间有两个似梁的倾斜石板相连,北者大,名大铁梁峡;南者小,名小铁梁峡。铁梁峡乃古时通往峻极峰的必经之路,乃咽喉之道,故《嵩山志》称之谓铁梁桥,而堪舆者则称之谓蜂腰,即峡谷之腰。铁梁峡地势险要,铁梁南侧为深渊,下行其上,不寒而栗,不小心就有坠谷的危险。关于此峡为何名铁梁峡,《说嵩》解释道,其称之谓梁来自《尔雅》所载的“石绝水曰梁”,即石阻断了水称梁。称铁梁,则是因为人行走在峡谷的石板上,铮铮有声,故名铁梁峡。如今,铁梁峡已修成比较宽阔的石阶路。在此处行走可尽观奇峡风貌。
高登崖 又名高登岩、栖静崖。在峻极峰东南约3里处的三鹤峰下。高登崖为一高突的巨大山崖,面向南,崖中间有石室,室名“嵩山洞”,俗称二仙洞。其石室形如半舫,进深约10米,东西较长,而在石室外的地面仅有1丈多宽,其下紧临深涧。行人从西南方向去石室时,在距石崖不远处,有一个1.5米宽的深涧挡道,断涧上旧时架有独木为道,人称独木桥。石室崖壁间有数处从石缝中滴水的水眼,四季滴水不绝。旧时居于洞内的道士及游人多用盛水器皿接水以饮用。明傅梅著《嵩书》时,以山中之崖无不高登及高登崖名字太多之故,遂改高登崖为栖静崖,又命名石室为 室窟、穿云窟,又名独木桥为鹿梁。
(三)、登太室山道路
太室山在古代是登山朝岳、祭祀、游览的中心。古时所谓游嵩基本上指的是游太室山。故登太室之路在游嵩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时登太室山的道路主要有7条,其中3条被称为正道,即御路、万岁峰道和宋道。余下3条即无极洞道、卢崖寺道、法王寺道。现今,旧道多已废,无极洞道成为主干道,法王寺道、卢崖寺道则为主要通道。今将6条道路具述如下:
御路 古称汉唐御路或辇道。御道从黄盖峰下起,经青童峰、青岗坪、周道峰,向西过万岁峰北,越过铁梁峡至峻极峰。从汉代到唐代帝王游嵩时多走此路,故《嵩书》、《说嵩》及当地人称之谓汉唐御路。由于旧时帝王登嵩多乘辇而行,故又称辇路。女皇武则天、乾隆皇帝皆是从此路登上峻极峰的。此路是古代登嵩最宽的一条道路。今青岗坪、万岁峰北、铁梁峡等处,依稀可见古御道的痕迹。清末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老母洞正道拓宽后,此道已很少人行走。
万岁峰道 此道即《嵩山志》及《说嵩》所说的御路。之所以称为御路是因汉武帝登嵩山时走的是此路。事实上,古代所称的正统御路应是“汉唐御路”,清代开始,由于当地群众把此路与汉唐路相混,加上汉武帝走的是此道,故叶封《嵩山志》、景日昣《说嵩》就把此道称为御路。此路从万岁峰下的东侧开始,沿万岁峰脚向上攀登,至峰顶与汉唐御路相交,再向西经铁梁峡至中峰。此路至今尚存,道路比汉唐御路窄,但距峻极峰较近。这条路今已很少有人行走。
宋道 即野猪坡道。此道从逍遥谷口向东,经野猪坡向北经石板坡至山顶(今嵩山气象台处)与御道相交。宋代人登嵩多从此道,故称宋道。宋名儒欧阳修、范仲俺、梅尧臣、谢绎、尹师鲁登太室中峰走的皆是此道,并留有诗歌、游记。由于此为古道中距峻极峰较近的道路,故宋以后游人登主峰仍多走此路。该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仍是登主峰主要道路,尤其是此道是通往嵩山气象站的主道,登者很多。到1984年老母洞石阶路修通后,此道登者渐少。
无极洞道 即老母洞道。此道从逍遥谷口开始,向北经老母洞、银子石沟、十八偎、石门、松树洼至峻极峰。据《嵩山志》焦贲亨按载,此道清初之前为樵夫登山之路,由于道路险绝,只能上不能下。明天启三年(1623年)春,旅行家徐霞客游嵩时,从此路而下。这是有记载从此道而下山的首位游人,从而开创了走此道的先河。由于此路为登太室主峰最近的一条道路,故清中叶以后,走此道者渐多,到民国及建国后,这条道已成为主要的登山道路之一。1984年,此道被铺成登山石阶道,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古道西开通了直通老母洞的公路,这条道路便成为登嵩主要道路。2002年此道又被改为更加宽阔、漂亮的石阶路,使该道成为登嵩主干道。
嵩阳书院-峻极峰,全程约6公里。这是一条汇集众多嵩山人文景观的登山路线,起始点是嵩阳书院门前,一路上行,走古代隐士们修行的逍遥谷,过仙游桥,停车场(汽车从嵩阳书院西的一条山间公路,走嵩山管理处大门,可以开到这个停车场),过老母洞(古代著名隐士潘师正隐居的地方),上峻极宫(这里有嵩山著名的“云城”、“石船”景观),过炼丹池、行宫,上十八隈,然后一路上爬一段陡峭的台阶,上到三皇口,从三皇口往上,直达峻极峰顶(三皇口有一条向东到二仙洞和白鹤观的道路,还有往上还有一条通往“松树洼”的道路)。
卢崖寺道 此道从太室东侧的卢崖寺向西,经卢崖瀑布、一线天到青岗坪与古代汉唐御道相交。再向西经周道峰、铁梁峡至峻极峰。此道旧为樵夫登山的道路,很少有人行走。20世纪90年代,随着卢崖瀑布景区的开发,行人逐渐增多。特别是2002年嵩山管理局修通了卢崖瀑布至峻极峰宽阔的登山石阶道后,此道成为登嵩山主要道路。
卢崖瀑布-峻极峰,全程约7.5公里。这是一条集嵩山雄奇与秀美于一体的登山路线,起始点是卢崖水库上面的管理处,然后一路沿河而上,河道多以石为底,有九瀑十潭,一路风景秀美,有石有水,是嵩山地区难得一见的秀美风光,河中或潭或瀑,均有美丽的名字,也有很多的传说,人们在这里还可以赏石玩水,其乐无穷。约行2公里多,至卢崖瀑布,这是嵩山地区最为有名的瀑布,冬春无水季节,瀑布仍有水从上淅淅沥沥下泄,仿佛是珍珠卷帘一般,夏秋雨季,瀑布从上倾泄而下,奔腾咆哮,远远就能听到声音,看到它的身姿。卢崖向上,过吊桥有一线瀑,从悬崖上面曲折向下,看不到顶,瀑布被掩映在绿树与悬崖之间,时隐时现,别有风姿。继续向上,则到“一线天”景观,这里巨大的山体突然裂开了一条一米多宽的缝隙,上下有100多米高,走在缝中,抬头只能看到一线天空,300多米长的缝隙让人心生怯意。之后上青童峰,过青岗坪无梁庙,之后一直在山脊上行,走玉镜峰,过气象站,走起云峰(之后有条小路通往二仙洞与白鹤观,可通往三皇口),然后过松树洼,到峻极峰。
法王寺道 此道从法王寺后沿陡峭的山崖向东北至峻极峰。此道古时也为樵夫开创的登山之道,由于道路险绝难行,走者极少。2002年,嵩山管理局将此道开拓为宽阔的登山石阶路。该道今已成为登嵩主要道路之一。
法王寺-峻极峰,约5公里。起始点为法王寺(实际上也是嵩阳书院,从嵩阳书院西侧的公路,走到书院后的嵩山管理站大门左拐,一直到达法王寺,只是此段不适宜步行,可坐车前往),从法王寺东侧向东,过一山头,可到达嵩门下面,然后顺沟行走,一路基本都在峡谷里行走,视野不能及远,仅能透过峡谷口看到少室雄姿。过玉女桥,路过一石洞后,提升坡度加大,沿途景观不多,有点单调枯燥,由于提升较快,走起来非常累人。永泰寺-观香峰,约4公里。起始点是永泰寺后,此线步道由于地处太室西部,又与峻极太远,平时去人较少。登到山上后,这里可以看到少室与太室之间的一带风光。近来这条路多被一些喜欢户外爬山的朋友当作太室从西向东“龙脊”穿行的路线起点,估计登封市政府也是把这条线路规划为太室一条东西向的步道,可能是由于资金不足,再加上很少有人走峻极以西的道路,而暂时只修建了一段。 学习了:victory: 水之刀 发表于 2012-11-3 13: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习了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