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八次登嵩山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2-11-30 09:56 编辑武则天八次登嵩山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她自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被册封为皇后时起就参与朝政,显庆五年(660年)后,“政权全归武则天”。到天授元年(690年),她自称“圣神皇帝”,建立武周王朝,经过三十五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武则天实际执政长达半个世纪。而武则天的一生,与中岳嵩山有不解之缘。
武则天究竟到过嵩山多少次呢?历来说法不一。有的人或许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认为次数越多越好,于是便有了十次甚或十三次的说法。但经查考两《唐书》与《通鉴》,证实武氏共到过嵩山八次,对这八次到嵩山,有载有不载,或详略互异,或具体日期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只有这八次。其中,高宗时期三次,武周时期五次。其中武则天“改嵩山为神岳”是她建立武周政权过程的一个重要事件。
高宗时期
第一次,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十三日改调露二年为水隆元年)春二月癸丑幸汝州之温汤。戊午,幸嵩山,则天、太子随行。
第二次,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丁巳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春正月甲午朔,上幸奉天宫,则天从驾。至少林寺,有诗纪事。(见《全唐诗》)
第三次,弘道元年冬十月癸亥,幸奉天宫,为封禅事也,以高宗病重,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丁巳,高宗崩于东都。
武周时期
第四次,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甲申,封神岳:丁亥,禅于少室。癸巳,复于神都。因封禅,改元万岁登封。她先后“改东都为神都”、“改嵩山为神岳”,就是为建立和巩固武周王朝的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政治措施。
第五次,圣历二年(699年),《通鉴》:“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过缑氏,谒升仙太子庙。壬辰,太后不豫,遣给事中阎朝隐祷少室山,朝隐自为牺牲,沐浴伏俎上,请代太后命。太后疾小愈,厚赏之。丁酉自缑山还。”引日唐书》:“戊子,幸嵩山,过王子晋庙。丙申,幸缑山。丁酉,至自嵩山”。《新唐书》:“二月己丑,如缑氏。辛卯,如嵩阳。丁酉,复于神都。”
第六次,久视元年(700年,五月改圣历三年为久视元年)腊月乙巳,太后幸嵩山。戊寅,还神都。春一月,作三阳宫于告成之石淙。
第七次,久视元年四月二十九日,太后幸三阳宫避暑,五月十九日,太后宴群臣于石淙,太后吟诗,诸臣和者十六人。薛曜奉敕正书刻石。闰七月戊寅,车驾还宫。在派小使臣胡超嵩山峻极峰投下金简。
第八次,长安元年(701年,十月改元长安)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阳宫。七月甲戌,复于神都。
文献记载的确有其事 :) 文管所专业人员对武则天金简进行了认真研究。金简长36.3厘米,宽7.8厘米,厚约0.05厘米,重量为225.3克,黄金纯度在98%以上。金简上阴刻铭文3行,楷书,63字。
文曰: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简上的文字大意为:唐朝大周时的女皇帝武则天,亦名武曌,崇奉真正的道义,在禅祀中岳期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并使大周江山万万年,便往嵩山之顶投金简一通,乞求中岳嵩高山神,以免除她的一切罪名。这个投放金简的隆重礼仪是武则天随臣胡超于武则天在位时的庚子年即大周久视元年的甲申月(七月)、甲寅日(初七日)主持操办的。铭文中的几个字为武则天自创,如 即“国”字;曌亦同“照”,音和义与“照”同,并用以武后之名; 即“月”字;9即“日”字。 即古“臣”字。
:):handshake楼主辛苦了!敬茶!问好! 好帖子 辛苦了 楼主:loveliness::loveliness: 顶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