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珍馐——焖子
阎锦木大冶,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的美味珍馐——焖子,更使我牵肚挂肠。每逢节日,故乡的亲友们进城时总给我带来几块焖子,或炒或调,吃在嘴里,香在心里。浓浓乡情,勾起我许多遐想……
焖子,是大冶的特产食品,它的制作已扩散到我市东部的宣化、告城、徐庄等乡镇。它是粉条的深加工产品,主要原料是粉条、淀粉、肉汤,以及葱花、蒜泥、姜末和食盐等佐料搅拌后用笼蒸而成。吃起来香酥可口,味道悠长,并以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而为农户们所青睐。而这种用料低廉的焖子,在过去的农村,也只有逢年过节时农民们才舍得加工食用的,用它的美味替代农家难得的肉食品。我奶奶是做焖子的行家,她做的焖子分荤、素两种,荤的用大肉汤调和,素的用清水加油炸豆腐块调和。每当她把焖子蒸熟冷却后,我顾不得炒或调,就切一块吃起来。
奶奶是景氏后裔,听她说,焖子是清代大冶镇名士景日昣(字冬旸1658—?)的母亲发明的。景冬旸出身寒门,在未及第前家里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春节前夕,家里仅买了一斤大肉,放在锅里煮啊煮煮成了肉汤,这怎么过年呢?景冬旸母亲面对熊熊炉火纳闷了。倏然,她灵机一动,把肉锅端过去,再添上一口锅煮了半锅粉条,粉条浆好后,剁成小段兑在肉汤中,和进淀粉,加上佐料,用菜叶包好后开始上笼蒸。蒸熟后切成肉块状,下油锅炒后当菜。景冬旸吃着这道美味,听着母亲诉说面对炉火纳闷的情景,就把这道菜起名为“焖子”。
蒸焖子的学问先是在大冶景氏家族,后来在大冶地区广为流传。景冬旸当官后,常用焖子来招待达官贵人,传说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景冬旸的儿子还把它作为贡品让乾隆品尝,乾隆皇帝还不住地称赞:“好吃!好吃!”
1958年,大治公社因卫生工作闻名于世,全国各地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为此,公社专门成立了招待所。招待所的厨师景春正做的拿手好菜就是焖子,深得来宾们的好评。原公社机关食堂的炊事员景行做的焖子,让人见了就流口水,我年轻时一顿曾吃过二斤呢!
调市里工作后,有一次陪北京的几位记者在一家宾馆就餐,难得这家食谱上有“焖子”一菜,我立即点上。焖子端上后,在座的三位陪客均为大冶籍人,大家不约而同的介绍焖子的绝妙,引得京城的记者们大饱口福,霎时一盘焖子一扫而光,无奈又加一盘,也“风扫残云”。而那些鸡鱼之类的佳肴却基本未动。
令人遗憾的是,在登封市区的宾馆和饭店里,经营焖子这道菜的却寥若晨星。有时我想,大冶人如果能在登封、郑州乃至全国各地专门从事焖子的加工行业,那肯定会发大财的!
大冶的焖子可好吃拉:lol 一个地方一个做法
一个地方一个口味 :o 大冶的骄傲!! 我们大冶的饭店都有!! 我们大冶的饭店都有!!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