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 发表于 2013-2-13 10:58:20

登封历史文化名人(共同发帖)

本帖最后由 好好活着 于 2013-2-13 11:00 编辑

登封历史文化名人

1、许由
中原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据说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传位给他,他却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2、禹
黄帝元孙,颛顼孙,鲧之子。亦称大禹、夏禹。夏后氏部落领袖。舜时奉命治水,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劳身焦思,治水13年,三过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四方部落首领推荐,舜选他为继承人。舜死后继帝位,居阳城(今登封告成),后徙阳翟(今禹州市),会诸侯于涂山。
3、少康:少康中兴是发生在夏王朝中期两起著名的历史事件,前后经历了大约四十年时间,说明国家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河洛大地也因此流传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据《楚辞•离骚》说,夏启死后,由其子太康继位,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位,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氏的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太康失国后,与其弟弟仲康一同逃往东方,稍后死去。   仲康之子名相,逃到豫东平原投靠斟灌氏和斟鄩氏,后被寒浞所灭。《左传•哀公元年》详细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相被杀时,其妻后缗正怀孕,从墙洞逃出,逃回母家有仍氏(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境内),生子少康。少康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在有仍氏充当牧正,手下拥有五百余人的一旅之众,管辖方圆十里的地盘。一面畜牧耕织,一面练兵习武,以防寒浞儿子浇的追杀,同时,养精蓄锐,随时准备复兴夏王朝的政权。为逃避浇的追捕,少康又逃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君主虞思,任他为庖正,把两个姚姓的女子送给他为妻,还封给纶邑。少康在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积极招募夏的余众,做光复夏王朝的准备,从此有了复兴的基地和部分兵力。
少康在其姻亲部族有虞氏和老臣靡的帮助和扶持下,苦心经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关心百姓疾苦,与部下一起耕耘、狩猎、习武,深受部下的拥戴。少康在安抚人心的同时,还经常向百姓讲述先祖夏禹的功德,鼓舞士兵和争取人们对其复国的支持。他还把那些流亡在外的夏朝官吏以及被寒浞赶出家园的夏族人召集、收拢在自己麾下,加以组织和训练,建立了一支精锐的复国大军。
此时,少康着手部署攻灭寒浞的战争,首先派女艾暗地潜入浇内部刺探军情,又派遣儿子季杼率兵攻打戈豕壹,一举俘获贼首戈豕壹并斩首示众。首战告捷为诛灭寒浞集团开辟了有利的途径。于是,少康便从根据地纶(今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起兵,发动了对寒浞的大举进攻。夏军沿黄河一路浩浩荡荡,挺进河洛地区,直指夏朝故都斟鄩,攻入浇的巢穴。浇曾顽固抵抗,但为时已晚,最终失败,被少康捉住杀死。接着,少康在老臣靡的协助下,乘胜追击,横扫寒浞残余势力,灭有穷氏,少康称帝,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少康从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称“少康中兴”。
4、伯夷和叔齐:商朝末年,位于现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推让着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成语解释,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5、颍考叔(?——前712)
春秋时郑国大夫。初为颍谷(在今登封市西)封人(掌管封疆的官吏)。郑庄公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后,把支持共叔段叛乱的母亲放逐到城颍(今登封颍阳),并发誓“不及黄泉勿相见”,但不久便后悔,又为誓言所束。颍考叔听说后就去见庄公。郑庄公请他吃饭,颍考叔吃饭时把肉留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小人有母,凡我能吃的食品都让母亲先尝尝,她从未尝过您赐给的美食,所以请允许我带回去孝敬母亲。”庄公对颍考叔的孝心深有感触。他对颍考叔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我能问问大王这是为什么吗?”庄公把事情原委对颍考叔说了,并告诉他对自己发过的誓非常后悔。颍考叔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所谓黄泉,不就是地下么?挖一条地道,先与母亲在地道相见,既不违背誓言,又可重续母子之情,这样做我相信任何人也不会持有异议。”庄公听从颍考叔的建议,派人挖了一条地道,先恭迎母亲于地道里安坐,自己再上前跪拜,于是母子和好如初。庄公当即作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从地道出来,姜氏也作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和乐之意)!”此后,人们常将“颍考叔食舍肉”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一个典范。今天,在登封市石道乡的珍珠泉南边还存有考城庙纪念颍考叔。而在登封颍阳今天还存在有黄城,据说就是当年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相见之地的遗迹。
6、管仲和鲍叔牙:春秋时,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管仲本是登封人,他有一个从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鲍叔牙。后来管仲也曾经做了几次官,每次都因为表现不好,而被免职了,大家都耻笑他。而鲍叔牙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对人们说:“其实,管仲并不是不能干,只是运气不好;这些小事不适合他来做,他的能力很强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又失败了,而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接掌了齐国的政权,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让他做宰相,帮助治理国家。想不到,鲍叔牙竟然推荐管仲。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以最隆重的礼仪,请管仲来做宰相。果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将齐国治理成富足强大的国家。后来管仲曾对人说:“生我,养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帮助我的,却是鲍叔牙呀!”
7、鬼谷子
春秋时楚人,姓王名诩。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颖川阳城人,即唐代的告成(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今天,在登封告成还有鬼谷洞,据说是当年鬼谷子隐居讲学之地。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杰出军事家,其主要贡献是游说理论,是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最杰出的、弟子、〔见《战国策》、《孙庞演义》〕。
8、陈胜(?——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登封东南)人。他同吴广率戍卒900人,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后来,起义队伍失利,陈胜被部将庄贾杀害,葬于砀。
9、杜密(?~公元169)
东汉名臣。字周甫。颍川阳城(河南登封东南)人。曾任代郡太守、太山太守、北海相。桓帝时任尚书令,迁河南尹,转太仆,因“党锢之祸”被免官。与李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

10、程颢(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与弟弟程颐世称“二程”。他们使儒学在北宋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程朱理学的奠基者。二程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十余年,使得嵩阳书院闻名全国。二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质疑解惑,循循善诱,悔人不倦。与弟子讨论问题时,如遇不同见解,更要商量。“程门立雪”的故事更是成为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典范流传至今。

11、郭守敬(1231-1316),

公元1276年,主持在登封阳城(现告成)建造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作为我国天文科学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有很高的价值。他主持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时间为365日5时49分12秒。他创造了计算球面三角形的算法和平立定三差法,在世界数学史上开创了先河。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12、耿介 (1622——1693年)登封城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福建巡海道、大名府兵备副使。康熙三年(1664年)回登封主持嵩阳书院讲学。康熙十三年(1674年)与登封知县叶封大兴土木重修嵩阳书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教授太子书法,第二年因病辞归,再度重修嵩阳书院。曾将日常行为规范写成《百思箴》,刻于嵩阳书院,作为规劝师生行为的准则。

13、景日昣(1662——1733年)字冬旸,清朝登封大冶人,入嵩阳书院受学于耿介,1687年中举人,1691年会进士,历任知县、京畿及地方监察御史、鸿胪寺、太仆寺少卿、礼部、户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曾三次主持科考。1725年,景日昣告老归里后,在嵩阳书院后叠石溪旁建逍遥庄著书为乐并讲学于嵩阳书院。著有《说嵩》、《嵩崖尊生》、《嵩阳学》、《学制书》、《嵩台随笔》等。其中《嵩崖尊生》是我国医学专著,传入日本并享有盛誉。

千年老妖 发表于 2013-2-13 11:45:09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她自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被册封为皇后时起就参与朝政,显庆五年(660年)后,“政权全归武则天”。到天授元年(690年),她自称“圣神皇帝”,建立武周王朝,经过三十五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武则天实际执政长达半个世纪。而武则天的一生,与中岳嵩山有不解之缘。
武则天究竟到过嵩山多少次呢?历来说法不一。有的人或许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认为次数越多越好,于是便有了十次甚或十三次的说法。但经查考两《唐书》与《通鉴》,证实武氏共到过嵩山八次,对这八次到嵩山,有载有不载,或详略互异,或具体日期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只有这八次。其中,高宗时期三次,武周时期五次。其中武则天“改嵩山为神岳”是她建立武周政权过程的一个重要事件。
高宗时期
第一次,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十三日改调露二年为水隆元年)春二月癸丑幸汝州之温汤。戊午,幸嵩山,则天、太子随行。
第二次,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丁巳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春正月甲午朔,上幸奉天宫,则天从驾。至少林寺,有诗纪事。(见《全唐诗》)
第三次,弘道元年冬十月癸亥,幸奉天宫,为封禅事也,以高宗病重,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丁巳,高宗崩于东都。
武周时期
第四次,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甲申,封神岳:丁亥,禅于少室。癸巳,复于神都。因封禅,改元万岁登封。她先后“改东都为神都”、“改嵩山为神岳”,就是为建立和巩固武周王朝的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政治措施。
第五次,圣历二年(699年),《通鉴》:“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过缑氏,谒升仙太子庙。壬辰,太后不豫,遣给事中阎朝隐祷少室山,朝隐自为牺牲,沐浴伏俎上,请代太后命。太后疾小愈,厚赏之。丁酉自缑山还。”引日唐书》:“戊子,幸嵩山,过王子晋庙。丙申,幸缑山。丁酉,至自嵩山”。《新唐书》:“二月己丑,如缑氏。辛卯,如嵩阳。丁酉,复于神都。”
第六次,久视元年(700年,五月改圣历三年为久视元年)腊月乙巳,太后幸嵩山。戊寅,还神都。春一月,作三阳宫于告成之石淙。
第七次,久视元年四月二十九日,太后幸三阳宫避暑,五月十九日,太后宴群臣于石淙,太后吟诗,诸臣和者十六人。薛曜奉敕正书刻石。闰七月戊寅,车驾还宫。在派小使臣胡超嵩山峻极峰投下金简。
第八次,长安元年(701年,十月改元长安)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阳宫。七月甲戌,复于神都。

千年老妖 发表于 2013-2-13 11:46:51

本帖最后由 千年老妖 于 2013-2-13 11:55 编辑


帝王将相:

尧帝巡狩外方(嵩山)、大禹治水与嵩山(大禹太室涂山姚命名太室山、少室涂山娇命名少室山)、夏启建都阳城、汉武帝封禅嵩山(封将军柏、万岁峰三呼万岁之声、太室祠后黄盖峰、)...........................
名士政客:

巢父、鬼谷子、陈胜、邓说、杜密、跋陀、白居易、王维、宋之问....................
科技学者

周公--姬旦(测日影求地中)
伟人英雄

视察登封的主要领导人:李先念、赵紫阳、胡耀邦、乔石................

千年老妖 发表于 2013-2-13 22:19:28

鬼谷子

    春秋时楚人,姓王名诩。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然鬼谷何地,记载颇多。其中一最主要的说法是,鬼谷在颖川阳城,即唐代的告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今天,在登封告成还有鬼谷洞,据说是当年鬼谷子隐居讲学之地。。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杰出军事家,其主要贡献是游说理论,是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最杰出的、弟子、〔见《战国策》、《孙庞演义》〕。
后世传有《鬼谷子》一书。《鬼谷子》是六朝人整理编定的一部代表先秦纵横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古籍。其主要篇章是先秦时代的著作,包括鬼谷先生的原作和苏秦等人的作品,某些篇章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或者掺入了后人的作品。 现存《鬼谷子》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七篇。注本曾有四家,皇甫谧、陶弘景、乐壹和尹知章。现仅存陶注,三家亡佚。

千年老妖 发表于 2013-2-13 22:19:55

        嵩山在古代是一个军事要塞,许多军事家到嵩山用兵打仗;嵩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许多名人到这里寓居、求学、参禅、赏景。军事家主要有孙膑、司马穰苴、李靖等,名人有赵炳忠、张印立、傅国、刘清源等。   孙膑据史书记载嵩山之阳有“孙膑栖洞”、“孙膑炼丹洞”、“孙膑卧牛洞”,现洞迹尚存。孙膑是齐国人,系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大约活动于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同时。司马迁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作为将门之后,又生于乱世,他很早就立下了献身戎马事业的决心。   孙膑早年曾与庞涓一起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加上天资聪明,很快便获得了较丰富的军事学知识,未出茅庐便显示出超人的军事才华,以致引起了与他同窗共读的庞涓的嫉妒。后来,庞涓受魏惠王的聘请,出任魏国大将和军师,虽然春风得意,但一想到才能在己之上的孙膑,就深感不安。因此,庞涓就秘密派人去把孙膑请到魏国来,假意推荐给魏惠王,实际上企图加害于他。孙膑到了魏国,做了一个无名无权的客卿。这时庞涓便加紧进行陷害孙膑的阴谋活动,向魏王诬告孙膑私通齐国。魏王大怒,下令处死孙膑。庞涓为了窃取孙膑的兵法著作,又当着孙膑的面假意向魏王求情,结果“断其两足而黥之”。后来,孙膑从一个使者口里得知内情,才恍然大悟,便烧掉正为庞涓撰写的兵法竹简,寻找机会逃到了齐国。   当时嵩山一带,属于齐国军事重镇,孙膑来到这里,巡视南疆边防。白天在嵩山布置隘口驻军,晚上在嵩山西麓的山洞里研读兵书,设计阵法,空闲时炼丹。    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的苗裔,齐田氏家族的支庶——即田氏庶出的子孙。齐景公时,朝中有个贤相晏婴,个子虽然不高,见识却极高明。他建议齐景公用田穰苴为将,说:“穰苴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齐景公闻言大喜,忙召来田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遂任命田穰苴为将军率兵去打仗。 
        在晏婴举荐田穰苴之前,还有个小插曲,这就是“两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子用计策杀死了大将田开疆等人,国无良才,因此从全国中选拔大将,田穰苴遂脱颖而出。  
  田穰苴善于治军,精于管理,赏罚严明,在朝廷中威望很高。他在军中亲自过问士卒的生活、饮食、住宿条件,照顾生病者,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卒爱戴。后来担任了齐国大司马的职务,遂称他“司马穰苴”。他在管理军务期间,多次来到齐国边境——嵩山,安排军防,慰劳将士,用兵御敌,留下许多传说。
        李靖 生于(571—649),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据《古骈邑.轶事》记载:“李靖卫国公,微时潜学于嵩鹿玉泉,达归,题‘嵩高遗峰’,以谢仙翁,亦颂名山……”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李靖带兵打仗经过齐地,几次来到嵩山凭吊孙膑古迹,并为嵩山题字。县志记载,附近还建有书院,名李公书院或李靖书院。
        张印立 明朝最后一任杭州知府,字参我,临朐大郝庄人,为邑乡贤张显儒之长子。崇祯十年,进士及第,初仕藁城(今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知县,后官至杭州知府。    崇祯初年,张印立与来仪共读书塾。塾中学子甚众,而学业优异者,惟来仪与张印立。塾师精心培养他二人,只等考期去博取功名。崇祯三年,乡试开科,他两人同时参加乡试,结果来仪一举夺魁,考取解元,张印立名落孙山。归来后,受到塾师的责罚。从此张印立发愤,他来到龙泉寺苦读,一读就是三年,熟读了上千卷书,磨穿了两个砚台,写秃了数十支毛笔,期间没有回家一次。崇祯六年,再赴乡试,高中举人,及至崇祯十年三月,金榜题名,考取进士。
        张印立在任知府期间,为政清廉,关心百姓,声誉很高。后来社会动乱,张辞官回家隐居。清王朝建立后,朝廷多次请他出仕,他坚决推辞。清朝初年,他来到嵩山,故地重游,感慨良多,遂作《龙泉寺诗》曰:“嵩山山下海门开,万古幽萝映绿苔。榻下龙窥丹灶火,池中月浸紫霞杯。渔郎不识花津远,桂子方从鹫岭培。自是千秋文豹地,半檐风月任徘徊”。刘清源在《重修龙泉寺碑文》中,对张印立在嵩山苦读曾作过评述:“想其芸窗攻苦,月锻季炼,炉火纯清之候,实有触发于寺中”者也。
        傅国(1576—1644)字鼎卿,号丹水,晚年号云黄山人。
        傅国天资聪颖,幼显才华,因作《霜林赋》而名闻乡里,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授河南通许知县。原籍嵩山镇朱旺村,金榜题名后成为显贵,在村中建起5层小楼一座,以显示门第之气派。当时楼房多为木质结构,建楼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非达官贵人不可为之。傅国建起的小楼远近彰显,名闻邑里,外人常用“大楼”代称村庄。久而久之,朱旺村就渐渐易名为大楼村,此为大楼村名之来历。
        傅国为官廉明,同情平民,深受百姓爱戴。为使百姓免受赋税之苦,将征收粮数张榜公布;为地方安全,令客店置簿册稽查客商;令农户置纸炮,遇有盗至,鸣炮为警,邻户即鸣炮接应,众起擒拿,行盗者几无漏网。因其廉洁勤政,治理有方,先后升任为户部主事、户部郎中。
        时辽东战乱,傅国奉命督饷,明军在辽阳战败后,傅国只身一人逃回,觉无颜见家乡父老,乃愤然毁书焚楼,迁居云黄山下(今天的东城街道猫林沟村)。从此,闭门谢客,潜心著述。    傅国一生著述颇丰,计有《云黄集》、《四书中注》、《周易中注》、《咸平阳秋》、《春秋考异》、《昌国艅艎》等10余部,其中最负盛名者,则属《昌国艅艎》和《云黄集》。    《昌国艅艎》为临朐第一部私修县志,填补了明朝末年临朐无志的空缺。全书共12卷,10余万字,对临朐之户口、田地、山川、地理、人物、诗文等一一备述,将其对家乡的热爱,对山水的赞美,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贪官污吏的愤恨,抒写得淋漓尽致。
        傅国的其他著作,原存家族后人手中,今佚于民间。
        赵秉忠 青州人,祖籍临朐。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25岁。参加戊戌殿试,在答《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的对策中,被万历皇帝亲笔御批点状元“第一甲第一名”。 他考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万历二十六年(1598)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翰林院任职。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27岁,其父赵僖岁高辞世。按照封建社会制度,他辞官回家丁忧里居三年。到万历三十一年(1603),又回京赴任。回京不久,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知贡举”, 出任会试“同考官”即副主考官。他协助主考官大施为政之道、之德,发现并保荐了一大批少年才俊。由于政绩显著,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任左春坊中允。当时,山东、河北一带,“连年大旱,五谷不收”,社会动荡,聚众为寇或接竿而起者时有发生。朝廷亟需忠臣良将治国安民。赵秉忠正是风华正茂,仕途顺利,大展才华,报效祖国之机,不料却遭到了御使李养志、兵使黄君炜的诬陷。《临朐县续志、金石略》中记载:李、黄二人诬赵秉忠“匿沂水盗竿杨朝野”而被罢官。“秉忠被罢官后,即家居,肆情山水,每跨驴从游,当会心,辄低回勾留,移日不去。东南一带诸胜,游踪几遍,多有诗刻”。这时,他广游青州、临朐一带的深山,遍入古刹,会访名士、高僧,深入农村,了解人们的疾苦。
       他爱好山水园林,在自序中说自己:“迂拙之性,癖在山水”。他游嵩山时,被嵩山的险峻所迷恋。在龙泉寺住了几日,并写了《龙泉寺》:“殿古雷书黑,云深佛火寒。有泉皆作瀑,何草不为阑。月色灯将落,钟声梵欲残。旃檀随处是,好向定中看”。
       刘清源字星桥,清嘉庆二年(1797年)生,祖上明清时屡徙,后至临朐桥头村。1 9岁中秀才,道光二年(1822年) 乡试中举人,次年中3甲第116名进士,是年27岁,以即用知县拟发西南某省,但因侍父母未就,改授登州府府学教授,后改授武定府府学教授。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满归家。家居40余年,后迁居五井镇垛庄,买田置业,今存其家庙,于光绪六年(1880年)去世。清源诗文、书法俱佳,著有《四书海函》、《巧奇冤全传》等,惜多散失。

千年老妖 发表于 2013-2-13 22:27:13

                            嵩山文化名人—李白与嵩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曾多次到嵩山游历访友。开元十四年,李白离开扬州,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拜访了刺史李邕后,来到了嵩山南麓的汝州,本想到东都洛阳一观东都和嵩山风光,但因囊中羞涩,只好到南阳游历。在南阳结识了诗人崔宗之,崔宗之邀请李白到他的嵩山别业隐居,而胸怀大志的李白没有答应,又一次与嵩山失之交臂。不久李白游历到湖北襄阳,在著名诗人孟浩然处结识了隐居嵩山的著名隐士元丹丘,自此对嵩山十分仰慕。
        开元二十年秋天,年届三十的李白来到了嵩山,尽访嵩山胜迹。吹笙跨鹤的王子晋最使李白神往,但时隔千余年无处寻觅,无奈写下了《感遇》一诗:“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自长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手白云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听说嵩山有个女道士焦炼师,住在少室山下石室中,已经两百多岁了,看起来仅有五六十岁的样子,不食五谷,身轻体健,行走如飞,千里之遥,朝发夕至,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处寻求。一连找了多日,连焦炼师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只好写下了《赠嵩山焦炼师》一诗,表示甘愿跟她修道学仙的心情。今人登嵩山峻极峰途中,可欣赏刻在中岳行宫西南峭壁上的这首诗。
        然后,李白便往颍阳,到嵩山的余脉紫云山访问故友元丹丘,二人“同衾卧羲皇”,极尽“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的安居之欢。看到元丹丘新卜的别业颍阳山居,北依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掩映,景色优美,李白心里非常仰慕,真想和元丹丘一块隐居,对元丹丘隐居生活甚为向往,于是接连写下了《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观元丹丘座巫山屏风》、《元丹丘歌》等几首诗。其中《元丹丘歌》最为著名:“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还特地请李白将《题元丹丘山居》一诗写成一个大横披,请工匠托裱后悬挂在其山居的草堂壁上。
        这年冬天,李白离开了登封,到了洛阳龙门。在洛阳盘桓至春天的李白在一个月夜听到了有人吹奏玉笛《折杨柳》,这激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折杨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于是便起程回到了安陆家中。这一次,李白在嵩山地区呆了将近半年时间。
        五年之后,李白从太原元演处回到了洛阳。元演的父亲是太原府尹,临行前,除送给李白一大笔盘缠外,还送了一领价值千金的狐裘和一匹五花马。在洛阳遇到了从蜀中访道回来的元丹丘,元丹丘邀李白到他的颍阳山居小住,李白因想念女儿而婉拒。分手第二天,已回到颍阳的元丹丘又派人送信来,信后还附有岑勋的一首诗,诗中说渴慕已久,机会难得,已置酒相待,因此请李白务必到颍阳山居。于是李白便第二次来到了嵩山。
颍阳山居,李白是故地重游,和岑勋虽是初次会面,但彼此因元丹丘也神交已久。一天,三人一齐游览了嵩山紫云山,遥望黄河,蜿蜒东来,好像自天而降,东都洛阳也尽收眼底。回到山居时,明月初升,他们一边在院中开怀畅饮,一边高谈阔论。最后谈到写诗,岑勋求和,李白马上就写了一首《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自比为黄鹤,在“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中,怀才不遇的李白又借酒浇愁,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将进酒》。住了一段时间后,李白告别他们二人回家,并写下《颍阳别元丹丘》一诗。
        除此之外,李白还有一次和嵩山的约会。李白后来云游庐山、霍山一带,元丹丘又从嵩山发来邀请,李白这一次本下定决心“举家就之”、“长往不返”,因此写下了《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但笔者从手头资料没能找到李白重游嵩山的记载。
李白写嵩山的诗歌,有关元丹丘的就有十多首。与嵩山有关的诗歌还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送杨山人归嵩山》、《嵩山采菖蒲者》、《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赠卢征君昆弟》、《口号赠卢征君鸿》、《酬崔五郎中》、《奔亡道中二首》等。他甚而将嵩山作为家乡看待,他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中说:“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郑州工人 发表于 2013-2-16 01:48:12

:)

ジ梦影づ 发表于 2013-2-16 16:28:06

:)

牵着蜗牛散步 发表于 2013-2-17 10:24:29

:)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2-19 19:01:26

一不少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登封历史文化名人(共同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