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3-3-1 10:35:07

嵩山孝道文化简述

                   嵩山孝道文化简述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孝道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嵩山地区孝道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文谨就嵩山孝道文化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嵩山孝道文化的渊源
中华民族的孝道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1)的咏叹。如果把孔子建构系统的儒家学说作为界标,嵩山孝道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
作为二十四孝之首的孝感动天,其主人公虞舜与嵩山关系密切,舜帝在嵩山地区的重大活动主要是舜迁负黍、舜王访贤等,舜年轻时曾在嵩山少室山南麓的负黍城做生意,继王位后又来到嵩山来寻访治水的贤人大禹。舜在嵩山地区受到了普遍尊敬,告成五渡的舜王庙、徐庄庙上村的舜帝庙,供奉尧舜禹汤的水王庙,供奉尧舜禹的三官庙,嵩山地区比比皆是。而“舜年二十以孝闻”(2),其孝顺父母、敦睦兄弟,堪称中国孝道文化的先驱,在嵩山地区有极大的影响。
大禹生长于嵩山,成家于嵩山,治水于嵩山,建都于嵩山。其父鲧治水失败,舜帝命其治水,大禹以忠为孝,大公无私,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地平天成,“帝舜荐于天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3)2008年元月,登封荣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称号,足可见以忠为孝的大禹在嵩山地区的巨大影响。
颍考叔是春秋郑国的颍谷大夫,即管理郑国西部边陲嵩山西部颍水上游一带的长官。郑庄公讨伐其弟共叔段后,因恶其母助段,而将其母姜氏置于城颍(今登封颍阳),并立下“不及黄泉,毋相见也”的毒誓。颍考叔巧妙化解了他们母子间的矛盾,挖掘隧道,使他们黄泉相见。因此,颍考叔赢得了纯孝的美名,“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4)颍考叔被后世君王封为纯孝伯,登封石道颍源之畔建有考城庙,颍阳建有颍考叔祠,颍考在明代还被列入登封乡贤祠敬奉。元代王益在《重修纯孝伯庙碑》中说:“一羹之孝遗其亲,一言之谏悟其君。是谓因子道而尽臣道,载芳声于简策,享庙祀于无穷者,其纯孝伯考叔之谓与……则知伯之立纲常、垂世范于臣子者,其有穷乎?”(5)由此可知,颍考叔在嵩山地区的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舜、大禹、颍考叔的孝行可谓嵩山孝道文化的先声和渊源。
二、嵩山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孝道文化的最集中体现就是二十四孝,即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黔娄尝粪心忧、刘恒亲尝汤药、王祥卧冰求鲤、子路百里里负米、老莱子戏彩娱亲、黄香扇枕温衾等故事,其表现出来的侍疾、顺从、奉养、悦亲等思想应是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
孔子的弟子曾子更把孝道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除尊敬父母、供养侍奉外,还要尽忠报国,爱人以德。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6)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推己及人,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另外,《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7)《孝经》又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8)另外,《礼记·祭义》云:“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9)这样,又把孝道由事亲扩展为忠君、立身和显亲扬名。
嵩山地区的孝道文化除具备以上这些内容外,还有其独到的见解。清代理学家耿介是嵩山地区孝道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孝道思想鲜明而有特点。
第一,仁孝一理,由孝显仁。其《孔门言仁言孝之旨》说得很明白:“先儒每说孔门言仁之旨,而未及孝。夫仁道至大亦至精,圣人亦罕言之……吾人得天地生物之心只是一个仁,乃仁主于爱,而爱莫先于爱亲,这个发出来便是孝……仁者,孝之本体。孝者,仁之发用……人能随时随处体贴一个孝字,则一切非礼非义之事自然有不敢为,自然有不忍为,浑然天理之公,需无一毫人欲之私矣。故曰仁孝一理也。” (10)他又说: “不言仁无以见孝之广大,不言孝无以见仁之切实。”(11)
第二,孝是全方位的,“吾语汝身体发肤,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重归之,不敢稍有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以扬名显亲,孝之终也。故夫孝始于事亲,为孝子,中于事君,为忠臣,忠孝两尽,终于立身,为全人矣。”(12)事亲、事君、立身,有始有终,深受儒家文化浸染。这个从其《百思箴》中也可看出:“为子思孝,为臣尽忠,为兄思友,为弟思恭,为夫思义,为妇思顺,从师思尊,交友思信……宗族思睦,过墓思哀,入庙思肃,祭祀思诚。”(13)父母百年之后,也应谨守“孝”之分际,要“哀、肃、诚”,这应是孝的延伸之义。
第三,孝是天经地义之事。耿介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14)由此他认为 “仁主于爱,而爱莫先于爱亲,故孝为德之至。”(15)他在《自课》中也说:“《孝经》天经地义,数年来未见得融透。近细思孔门言仁言孝,方觉似有理会,盖从孝字看出仁字,从仁字看出元字,从元字看出孝字,方晓得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16)因此,他在嵩阳书院学规里,把孝列为第一条:“孝为德之本,故平日谆谆以仁孝为劝勉。诸生有在家庭不能尽孝道者,录过。”(17) 他还认为丧礼之时,大动鼓乐很难谈得上孝。因此他在《与王公约丧礼禁示教修》中说:“外既用鼓吹以乐之,而内虽衰麻哭泣,皆矫节虚伪之文,天理灭绝,无过于此……故订为此约,幸共遵之,民间有犯此者,当以不孝律惩治。”(18)因此,他特请登封知县立约禁止,并严惩此类行为。
    第四,行孝重在立身,行孝便可立身。他在《孝经首章》中讲到:“然行此至德要道,皆本于身,吃紧在立身二字,非特发肤不毁而已。盖父母予我以此身,所关甚重,希贤希圣希天,者是此身。由明德新民以至于治国平天下,者是此身。由中和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都是此身。段植立得此身在天地间,仰不愧,俯不作,无一毫亏欠,方能行道、扬名、显亲,而孝之事毕矣,故曰孝之终也……我辈要学为圣贤,先要学为孝子。” (19)在这里他把立身、显亲、扬名这些儒家所主张的人生之道都视为孝行,将孝的涵义大大拓宽,把孝的作用加以放大。
三、嵩山孝道文化的楷模
自秦代后,历代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在官修正史上皆立有《先贤传》或《孝义传》,对一些著名孝子予以表彰,让他们青史留名。除大禹、颍考叔外,嵩山地区各县市历代志书上都记载了很多孝子,如乾隆丁末本《登封县志》就记载了祭彤、胡元安、王左、王中、王祺、谢振邦、王言(外有老体门字)、王玳、景养育、刘绳宪等孝子。清嘉庆本《密县志》也记载了胡伴侣等91位“孝友”典范。下面谨介绍一下古代登封的孝道文化楷模。
大禹:名文命,姒姓,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大禹是定居在嵩山周围夏部落的酋长、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和开国君主。其父崇伯鲧治水失败,被舜杀死。大禹后来被舜任命为司空,以忠为孝,继承父业治理洪水。他带领大家苦干了13年,使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因此大得民心。由于治水的丰功伟绩和无私无畏的品德,大禹赢得了举国上下的拥戴,舜封大禹为夏伯,封地在今河南登封、禹州一带,并确定禹为其继承人,让他帮助治理天下。舜在确定大禹为继承人十七年后而崩,大禹避舜之子商均于家乡河南登封的阳城,天下诸侯都到阳城朝拜大禹,于是大禹遂即天子位,定都阳城,建立夏后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统治者。
祭彤:字次孙,颍川颍阳(今河南登封)人,是祭遵的从弟。早孤,以至孝见称。适遇天下大乱,野无烟火,而独自守在父母冢侧。贼人每次经过,见其年幼而有志节,都惊奇而哀怜。起初,光武帝以祭遵的缘故,拜彤为黄门侍郎,留在自己身边。祭遵死后无子,光武帝非常感伤,就任命祭彤为偃师长,令其近遵坟墓,四时奉祠之。后来祭彤拜辽东太守,使鲜卑震怖,不敢窥塞。在辽东将近30年,后来升任太仆。他死后,乌桓、鲜卑族首领每次朝贺京师,就到冢前拜谒,仰天号泣后才离开。辽东吏人也为之立祠,四时奉祭。
胡元安:东汉时颍阳人(今登封大金店、东金店一带)。他效法曾参的孝行,双亲殁后,哀痛至极,哭泣而致口吐鲜血,不思饮食,以至骨立形存。其精诚感动上苍,所以雉兔集其左右。
白居敬:元朝登封东金店人,字行简,号嵩溪。六岁丧母,事父孝闻乡里。其父亲去世后,殡殓一遵古礼。终生著书传道,远方受业之徒,户屦满百。著有《春秋正气》、《尚书新注》、《易经本义附说》、《太极图附说》、《四书集注图说》、《道学发明》、《礼学诗说》等。
王中:明代登封人,世代务农,家贫不曾读书。但天性至孝,其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地搭茅庐居住了三年,身被衰麻,每天只喝稀粥,早上和晚上都痛哭拜祭,不曾理发及换掉孝服。墓侧没有水,掘井四丈多尚不见水,他跪在地上祈祷,而泉水涌出,乡里人都以为是被其笃孝精神而感动。洪武十六年,朝廷旌表其孝行。
刘颍谷:明代登封告成人,名受书,字中一,号颍谷。聪悟天成,过目成诵。性至孝,十八岁时,父亲去世,哀毁过人。在母亲李氏督导下潜心读书,万历丁酉科中举,铨授南直隶池州建德县令,以母命就任,清正廉洁,贿畏如秽,时人将其比作海瑞。他一到任,即迎请母亲李氏到建德奉养,李氏年过九十,不愿前去,望他忠爱纯洁。他想辞官奉养母亲,被李氏正色拒绝。过了两人年,母亲去世,他丁忧解任,囊无吴越一物,他星驰奔归,丧葬一遵家仪礼节。著有《易说衍义》、《图极广略》、《青藜世业》等。
刘方壶:明代登封东金店人,名闻孕,字大生,号方壶。德性淳朴,家庭富裕而却生活朴素,分家时,将膏腴之田皆让给伯叔。明末登封发生大饥荒,他慨然拿出三千两银子和五百石粮食赈灾,使很多穷苦百姓得以活命。有一年到洛阳,听说李自成义军进城,遂在夜里缒城外逃,但伤及左股,遇到义军后,告诉他们自己的姓名,泣求免死。义军一听大惊,说:“是登封刘公子啊!”遂为其医治,并用轿将其送至登封。登封城为义军攻陷后,他奉太夫人避居南山,色养惟谨。太夫人去世后,他哀毁骨立。之后,每月初一及三十,想起母亲都伤心流泪,耿介评价他说:“其仁孝盖天性使然也。”(20)
刘绳宪:清代登封人,考中秀才。天性孝顺,其父亲殁后,因悲哀过度瘦得只剩下了骨头,事奉母亲尤谨。将其幼弟抚养成人,分家时把肥田分给弟弟,自己只取瘠薄的田地。登封知县旌表其门。
郭文华:字元甫,号厚庵,登封唐庄人。贫而好义,李自成义军在登封杀戮甚多,他倾资募人掩埋,并标识其面貌形状,社会稳定后,人们据此认领尸骨,皆感泣而去。曾教馆糊口,有故人隆冬来访,身无完衣,即恻然以馆授之。顺治辛卯年中举,后任上高县令,将父亲接至身边奉养,没多久,父亲去世,他痛哭哀号,泪尽继血,人称纯孝。丁忧期满,后补任河北宁津县令,颇有政声,后升任中书,但却归里养老,曾讲学于嵩阳书院。他孝友尤笃,换养幼弟文旦,悉心教诲,关怀备至。他曾对人说:“父母有我,尚有生子孙之日,我无父母,永无生兄弟之时。”说这话时,声泪俱下。
景冬旸:清代登封大冶人,名日昣,字冬旸,号嵩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贫困,聪敏异常。性至孝,其母亲因病瘦弱,买不起人参滋补身体,医生说可以食鸽代替。他就为母亲捕鸽治病,一次他追逐鸽子到了登封城,而鸽子在县衙内搭巢,他进不去县衙,就在大门外对着鸽巢大哭。登封县令闻讯,大为其孝心感动,遂逮鸽与他。后考中进士,任广东高要县令,后升迁至礼部右侍郎加尚书衔,人称景宗伯,外藩朝贡之士,皆以能见到他为荣。他著书瞻富,主要著作有《说嵩》、《嵩崖尊生》、《嵩台书》、《嵩崖学凡》、《嵩台随笔》等。其中《嵩崖尊生》即为其因母病而发愤学医的结晶。
郜锦:清朝登封人,字文江,少时读书过目成诵,年未弱冠即补博士弟子员。耿介看到他的文章后称赞说:“吾邑文学有继矣。”性至孝,奉养父母总能秉承其意,备极色养。双亲去世后,不请和尚作道场,丧葬均遵古礼。进士乔之昆,孝廉焦如蘅都是他的学生,后以子郜煜贵,封赠文林郎。
傅惕斋:名论,字列三,号惕斋,清代登封人。其祖父傅应星,叔祖父傅景星,俱为当时名臣。少时聪明,读书一目数行,曾与登封著名文人诗酒赠答,即席立就。性至孝,事父温清定省,常年如一日。父亲有病,总是亲尝汤药,不让别人代劳。母亲韩夫人早逝,对其继母很孝顺,备极色养,继母病重时,曾请求上天让己代病,双亲去世,哀毁骨立。父母合葬时,凡事必亲历亲为。他说:“大事非亲自料理不可,以免为日后留下遗憾。”河南巡抚田文镜曾赐匾:“克振儒风”。
傅广文:清代登封人,名炜,字章含,号湛莹。父亲早逝,恪遵母训,肆力问学,二十岁时赴洛阳就读,即有“河洛名士”之誉。性纯孝,事母色养,备极关怀。母亲有病时,他就衣不解带,亲尝汤药。母亲下葬时,他悲痛有加,骨瘦如柴。平生以利济为怀,登封遇到灾荒,即慷慨解除囊。尤其注意敦宗睦族,感念木本水源,事事都做到恩义两人全。后任滑州训导,月课诸生,首重敦伦,滑州知县称其有吏治之才,任训导只不过牛刀小试,不到一年,卒于任上。
张自振:号起庵,清代登封在城里人。孝友出于天性,每天早晨盥洗后,即到父母屋门外等候,父母安则喜,否则戚然弗宁。事无巨细,没有父母之命即不敢行。每逢吃饭,未奉双亲,不先尝。亲自为父母洗涤溺器,子孙虽众,从不让他们干。每次给双亲端饭都面带喜气,以取悦双亲。父母如有病,则食不甘味,衣裳不解带,汤药必先亲尝。居丧期间,尽哀尽礼,凡应该做的,都亲自去做,不劳累两个弟弟。父母忌辰之日,“盖以人子终天之恨”,哀痛切心,素冠疏食,不参加宴会。百行莫先于孝,登封知县旌其庐,以奖扬其孝行。
张翰:清代登封人,字子仪,号庸斋。曾从耿介、冉觐祖学习,二先生都很器重他。不到二十岁即拔入博士弟子员。性孝友,事亲色养不衰。及双亲谢世,哀毁骨立,悲痛终身。每月初一,都将父母神龛几案,擦拭干净。登封复修学宫时,曾受敦请鸠工。登封话县杨世达赠以匾额:“忠信笃敬”。因长子溥绩中年而殁,遂抱醉酒之痛,绝意科举,晚年优游讲学,著有《文庙礼乐志》、《邑志考略》、《读书录》等。
四、嵩山孝道文化的表现方式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其表现方式既有行为方式,又有物化表现。从敬养上分析,嵩山孝道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敬亲、奉养、侍疾、立身、善终。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谈不上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奉养即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传统孝道还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嵩山地区孝道文化还非常注重立身和移忠作孝,如果一生庸庸碌碌,即是对父母的不孝,如果能够取得功名,使父母得到朝廷封赠,那就是最大的孝道。嵩山地区把送葬看得还很重,在丧礼时讲究各种礼仪,并为父母守墓、戴孝三年。
从物化形式上看,嵩山地区孝道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二十四孝故事作为寺庙壁画无处不在,以法王寺、太后庙、中灵山行宫等为例,二十四孝故事承载着宣传孝道文化的教育功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启母阙上的一幅“郭巨埋儿”图,完整清晰,显示出嵩山孝道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厚重博大。
二是形诸牌坊、碑碣、匾额,古代嵩山地区有很多节孝牌坊,表彰孝子节妇。嵩山地区人们重视为亡故的父母立碑,过去碑上往往有显亲扬名的内容。如大金店文村有一通奉天诰命碑,碑上有“尔前敕封承德郎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因子而益尊,是用加诰封尔为中宪大夫陕西汉中府知府”、“诰赠尔为恭人”(21)等字样,即崔应科为父母带来的殊荣。再如《敕封春政大夫陕西甘肃宁夏府西路同知加二级嵩樵傅公暨元配直人董氏合葬墓志铭》,像这样通过墓志铭或立坟碑来表现对其父母孝道的很多很多,不再赘述。
三是祠庙或主纸。各村大姓几乎都有祠堂,如现存完整的有大冶弋湾弋家祠堂、大冶吴氏宗祠、东刘碑张家祠堂,君召常寨常家祠堂、三过尧王家祠堂,徐庄杨林王家祠堂等。祠堂通过敬祖来彰显孝道文化,而每个家庭则通过主纸来宣导教化,如主纸两边的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祖宗功德日月重,子孙报孝日月长”;“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长存一片心”;“有行有言家传世,为忠为孝古人心”;“黄香孝父传天下,王祥敬母流四方”、“祖宗功量大无穷,父母育恩报不清”、“三年难忘过庭训,百岁犹怀养育恩”等,这些都是对嵩山孝道文化最好的诠释。
四是县志中列孝子传或请人为父母做传。古代县志都列有孝子传,明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中即列有孝子传,载有王中、王祺、杜现等人的孝行。其中有杜现在母亲刘氏有病吃药无效,“自将左股割肉作羹以进,母食之,疾寻愈”(22)的记载。乾隆丁末年《登封县志》在《丽藻录》中收录了不少传记,对一些文人学士的孝行也做了详尽记载,如上述刘方壶、郜锦、傅广文、张自振等人的孝行即源于此。这些传记大多系请大家为父亲所撰。
五、嵩山孝道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3)孝道作为处理家庭中长辈儿女关系的准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受儒家伦理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孝道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
嵩山孝道文化一方面通过官府宣扬教化,一方面通过人们的身体力行,另一方面还通过讲述孝道故事,使孝道文化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在古代起到了敦睦家庭、修身养性、忠于职责等作用。笔者小时候经常聆听母亲讲故事,现在忆及,母亲讲述的都是二十四孝故事,只不过有的没能讲出真名实姓而已。嵩山地区最有名的孝道故事使孝义成为了一个地名,充分彰显了嵩山孝道文化的影响力。
嵩山北麓的孝南村和孝北村,以前统称孝义。传说汉朝以前名叫枣园,东汉章帝年间,这里住有一位姓田的老汉。老汉有三个孩子,分别取名田真、田广、田庆,因为兄弟和睦,同心协力创业,所以家境十分兴旺。田老汉的家里有棵高大的紫荆树,每年春夏交替,红花绿叶,烘托出田家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有一天,田老汉病了,他自知生命将尽,就把三个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说:“人生在世,要以勤俭为本,孝义为师。我走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三人一心,黄土成金,这就是兴家之道。”谁知田老汉刚死不久,三个媳妇就闹起了分家,兄弟三个把庄园、田产、牲口、农具分为三份,好不容易分停当了,最后一看,庭院中间这棵高大的紫荆树还没有分,三个媳妇互不相让,吵到半夜,最后决定第二天将树一截三段, 三家各得一段。谁知第二天一早,当一家人来伐树的时候,惊呆了,紫荆树死了!一棵红花绿叶的大树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老大田真说:“这棵紫荆树是咱田家兴旺发达的象征,父亲临终再三嘱咐咱们要和睦相处,振兴家业,老人尸骨未寒, 咱们就闹起了分家,这棵树是替咱们羞死的!”说罢就号啕大哭起来。老二老三也哭起来,媳妇们再也不敢说二话,跟着哭了起来,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三个媳妇发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后谁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轰!”谁知语音一落,只见满树的红花重新绽放,紫荆树又活了!从此,田氏三兄弟齐心协力,重振家业,并为乡亲们办了许多善事儿。汉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汉章帝在洛阳听到这个故事后,大加宣扬,遂将原来的枣园改封为“孝义”,亲赐“孝义”之名。
“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是嵩山地区孝道文化的教材和标本。这个故事和二十四孝故事一样,以文字、戏曲、雕塑、绘画等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解放前孝义的西寨门上还有“三田故里”的匾额,青龙寺即十方禅院内现在还保存有一通碑刻,记载了这则故事。嵩山地区的孝道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嵩山大法王寺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十大孝贤” 评比活动,法王寺是地藏菩萨的第二道场,俗话说:“堂上二老就是佛”。法王寺秉承这一宗旨,连续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国十大孝贤评比活动,并刻立孝贤碑,栽植孝贤树,意义重大,其功至伟,有力地彰显和深化了嵩山孝道文化。
比尔·盖茨说:“人世间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弘扬嵩山地区的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孝道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因此,笔者建议,第一,登封市应倾注更大的政策资源,将中国十大孝贤评比活动打造成一个金色文化品牌,推出像谢延信、张尚昀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孝道典范,进一步扩大此项评选活动的影响力,使孝道文化成为嵩山文化的重要元素,成为登封又一重要文化符号。
第二,建设嵩山孝道文化苑或中国孝道文化博物馆,广泛搜集与孝道文化相关的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使其成为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基地。要以各种艺术形式如诗歌、书法、美术、雕塑、篆刻等,来展现、赞咏孝道文化。建设孝道文化碑林,建设孝贤名人雕塑园,大力开发木雕、木版年画等孝道文化产品,进一步发展孝道文化产业。
第三,加强孝道文化研究,构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社会相一致的新孝道文化。加强以二十四孝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孝道文化研究,取其人文精华,弃其愚孝糟粕,举办中国孝道文化高层论坛,通过学术研讨来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孝道文化,把孝道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和公民意识与责任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注释:
(1)《白话十三经》515页,钱伯诚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2月
(2)《史记》第5 页,夏松凉、李敏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3)《史记》第21页,夏松凉、李敏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4)《左传》5页,左丘明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
(5)《嵩岳文献丛刊@嵩书》505-506页,傅梅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6)(8)(9)《白话十三经》1283页,钱伯诚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2月
(7)(23)《白话十三经》2693页,钱伯诚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2月
(10) 《敬恕堂文集》340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1)《敬恕堂文集》503-504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2) 《敬恕堂文集》255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3) 见嵩阳书院东碑廊《百思箴并序》碑
(14)《敬恕堂文集》396-397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5)《敬恕堂文集》342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6) 《敬恕堂文集》456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7) 《敬恕堂文集》400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8) 《敬恕堂文集》409-410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9) 《敬恕堂文集》342页,耿介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20)乾隆丁末年《登封县志》,河南省登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90年
(21)见大金店文村《奉天诰命碑》
(22)嘉靖八年本《登封县志》21页,登封县志办公室重印,1984年8月

有夫之妇 发表于 2013-3-1 11:46:52

百善孝为先   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嵩山孝道文化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