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6:46:44

{佛教故事}放下就会快乐

放下就会快乐


  心灵的快乐自主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结果,它源于这样一条准则,那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禅宗思想的最高境界。
  “无所住而生其心”源自《金刚经》,后来被六祖慧能活用于他所宣扬的禅法之中,它可以被称作禅宗的心要。
  六祖在还没有出家之前,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卖柴村夫。有一天他在市镇上卖柴听到有人在念《金刚经》,当听到经文中的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大悟。
  随后他决定去参访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他在弘忍的门下不到一年,便得以继承他的衣钵。所以禅宗在六祖慧能之后,便开始以《金刚经》印心,而这个“无住”的自由心法,成为中国禅学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无所住”就是空,是要空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情绪和对善恶、爱憎的执著。“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被解释为清心,因为清心的人总是那样单纯,那样宽容,那样诚心,那样恬淡从容。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黑指婆罗门来到佛的面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向佛献礼。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于是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但是,佛陀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啊?”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就会从生死的桎桔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理解了佛陀所说的“放下”的意思。
  “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世间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世人身体上的重担,心灵上的压力,何止手上的两个“花瓶”呢?但是这些重担与压力,会使人活得十分辛苦。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学会“放下”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洒脱。

  有个后生从家里出来要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他想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
  来到禅院之后,后生与老禅者一边品茶,一边闲谈,他冷不防地突然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回答。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老禅者见状,问:“什么使你这样惊讶啊?”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
  后生说,“今天在我来禅院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有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日夜夜窜奔。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斩断才能自在啊。

  明云禅师曾在终南山中修行达三十年之久,他平静淡泊,志趣高雅,不但喜欢参禅悟道,而且也喜爱花草树木,尤其喜爱兰花。寺中前庭后院都栽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这些兰花来自四面八方,全是老禅师年复一年搜集所得。他茶余饭后、讲经说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心爱的兰花。大家都说,兰花就是明云禅师的命根子。

  这天明云禅师有事要下山去,临行前当然忘不了嘱托弟子照看他的兰花。弟子也都乐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认认真真浇水,等到最后轮到那盆兰花中的珍品——君子兰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这可是师父的最爱啊!也许是他浇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听使唤,水壶滑下来砸在了花盆上,连花盆架也给碰倒了,整盆兰花都摔在了地上。这回可把徒弟给吓坏了,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景象,肯定会大发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禅师回来了,他知道了这件事情非但一点不生气,反而平心静气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种兰花,为的就是修身养性,也是为了美化寺院的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才种的啊!世间之事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那不是修禅者的秉性!”

  弟子听了师父的一番话,这才放下心来,他对师父的言行敬佩不已,从此更加认真地修行禅定。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了我们的心房,哪里能快乐自主?
  上述故事中的明云禅师正是这样一位清心的人,而他所说的那句“不为生气才种花”,听起来平平淡淡,却蕴含这多么丰富的哲理啊!
  智尚禅师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下面我们从一些富有禅味的言语中体会如何“放得下”。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才可以称得上是理智的“放”。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原因就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比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把“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的确是一种幸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享受“放得下”的养生愉悦。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僧人,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僧人,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

  当这位僧人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了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持生活。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他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自己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僧人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僧人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后来,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无处青山不道场,
  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时非吉祥。
  ——唐·轶名禅师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6:49:18

佛最后一次教诲


  在萨罗国的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作了最后一次教诲。佛说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
  
  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们都污秽不净。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想一想,世上一切都是无常。只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都会解脱。我的教诲值得你们永远记取,它们是永恒的财富,如果依循我的教诲,你们永远快乐。
  
  我的教诲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的心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想,你们便可以远离贪欲、烦恼,你们可以远离不善。
  
  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自己降服自己。你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贪欲之魔,经常在寻找机会欺骗你们的心。如果有一条毒蛇,住在你的屋子里,你想得到安宁,你必须首先把它驱逐出去。你必须驱逐你生命里的贪欲毒蛇,你必须善自护持你的心。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成佛。心迷成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己的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你们要依循我的教诲,不要彼此争辩,要互相敬重,你们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们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你们要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你们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们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虚耗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为乐,这是法乐。
  
  我的一切教诲,都是由我亲证而来。你们要好好地依循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们疏忽了它,即使站在我身边,也看不见我。如果你们依循我的教诲,即使远离我,实际上就在我的身边。
  
  我的弟子们,我最后的时候已经来到,我们分别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来就是无常,没有人能避免。我也一样。我的形躯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辆腐朽的车辆总要毁坏。
  
  不要作无益的悲泣,要记住生命是短暂的,是无常。你们要由此证悟“空”理,由“无常”证悟“真常”。
  
  我的弟子们,你们不要忘记,死亡只是形躯生命的消逝。形躯生命由父母而来,由粮食而养育。它们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会消逝,但真常的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你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在我入灭之后,我的教诲就是你们的老师。依循我的教诲而行,你们一定会见到我。
  
  在最近的四十五年来,我已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教给了你们。我的教诲没有秘密,没有隐藏,一点一滴地、全部地、公开地、清楚地教给了你们。我亲爱的弟子们,我的教诲至此结束,在短时间内,我就要入涅槃。以上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后教诲。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6:50:19

世间四种人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前来请法。国王恭敬地向佛陀顶礼问讯后,于一旁坐下,并且请示佛陀:‘世尊!请问婆罗门种姓的人,是否累世都会生在婆罗门种姓家?刹帝利种姓的人,是否累世都会生于刹帝利种姓家?’佛陀回答:‘国王啊!你绝对不可以有这样的观念,我将告诉你原因是什么?世间上有四种人,第一种是从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第二种是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至地狱恶道;第三种是从人间晦暗居处提升,迈入光明的天道;第四种则是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
  
  什么是从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呢?譬如,有人生在贫穷下贱的家庭,身有盲、聋、喑、哑等残疾,或从事杀生或被人使唤的工作,饱受种种痛苦,不得自在。这种人因为从事造恶的行业,加上经常对人口出恶言、心怀恶念,因此命终之后就会堕至地狱受苦,就像从这间厕所又到另一间厕所,这就是所谓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可是,如果这种人对此生的种种不如意,生起惭愧忏悔之心,积极广修善法,时时刻刻心存善念,如此一来,命终之后将往生天上,享受天福,这就从人间晦暗居处提升,迈入光明的天道。
  
  什么又是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到地狱恶道呢?如果有人出生在刹利种姓家,或者生在婆罗门种姓家,或生在有权有势、富贵之家,拥有无量的奇珍异宝、众多的仆人可供使唤,家族昌盛繁荣;同时,自己的相貌端正、身强体壮,这样的人无疑是生活在人间光明居处。然而,如果这种人利用财富、权势作威作福、结党营派,犯下种种的罪行,动不动就口出恶言、心存恶念,想方设法算计别人,那么他命终之时将因所造恶业而堕落到地狱受苦。所以,我说有一种人是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到地狱恶道。
  
  什么又是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如果前面所提的这种人,他能珍惜目前所处的顺境,善用他的财富、权势,修一切善,无善不修;随时随地都能口出善言,对人心存善,那么他命终之时将因所修的功德而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我说有一种人是从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
  
  佛陀又继续开示:‘生来贫穷下贱又不信佛法僧三宝的人,如果心中始终存着贪、嗔、痴、慢、疑、嫉妒等恶念与邪知邪见;见到持戒清净、博学多闻的僧众不知恭敬尊重,反而加以羞辱谩骂,那么死后必堕地狱,也就是由人间晦暗居处继续堕落至地狱恶道。虽然生来贫穷下贱,却愿意自我惭愧反省,进而深信佛法僧三宝、乐善好施,去除心中的贪、嗔、痴、慢、疑、嫉妒等恶念与邪知邪见,并且恭敬地顶礼持戒清净、博学多闻的僧众,时时刻刻心存善念,广修善法,随喜赞叹他人的良言善举;这样一来,命终之后将生于三十三天,享受天福,也就是我所说从人间晦暗居处提升,迈入光明的天道。’
  
  接着,佛陀更提醒国王:‘一个人虽然生而富贵、有权有势,可是心中却常怀嗔恨、贪欲、嫉妒与种种邪见,不知道要恭敬或供养持戒清净、广学博闻的出家众,那么命终之后,一定会堕于地狱恶道受苦,也就是所谓从人间光明居处堕落到地狱恶道。可是,如果一个人虽然大富大贵、有权有势,却深信佛法僧三宝,心中时时怀着惭愧、忏悔,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见到持戒清净的出家众,一定恭敬顶礼问讯,同时广修布施、供养去除悭贪不舍,也随喜赞叹他人的良言善行;如此之人,命终之时必生至三十三天中,享受天福,也就是所谓从人间光明居处步向更光明的天道。’大众听完佛陀的这一番开示后,都心生欢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省思:
  
  所谓‘三点似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成佛亦由它’,我们的这念心,具足一切功德。或许我们一时无法改变横在眼前的困境,但是透过在心地上用功,身无善行不行,口无善言不说,意无善念不起,必能转危为安,化逆境为顺境,令自己的人生从黑暗到光明,从光明迈向更光明。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6:51:24

宿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

  只不过是处延续过去烦恼的未来的恶果罢了!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外托钵。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者看到佛陀时,态度非常亲切、恭敬地走佛的面前,一开口就说:「儿子啊!这么久的时间,你到底去哪里了?走,回家去吧!你的母亲好想念你。」佛陀似乎也默认了,就带着弟子们随同老者回家。

  老人一进门,就连声大喊:「老太太,快来啊!快来啊!已经找到儿子了。」

  老太太看到佛陀时,也很恭敬地走到佛陀面前行佛门之礼。但她口中也是同样说:「儿子啊!你跑到哪里去了?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你了,你知道我多么想念你吗?」

  老太太接着又喊道:「女儿啊!快来啊!快来啊!你的兄弟回来了。」

  年轻的女儿出来时也说:「兄弟呀!你跑到哪里去了?好久都没有你的消息了。」

  佛陀的态度,就像是真的回到自己的家见到亲人般,接受这一家人的供养,然后回到僧团住的地方。弟子们心中都很疑惑:「奇怪!那位老者是知佛陀的父母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为什么一看到佛陀就叫『儿子』呢?更奇怪的是,佛陀似乎也默认了,这到底有什么因缘?」

  佛陀看到弟子们正议论纷纷,就对大家说:「我们坐下来,让我告诉你们这段过去的因缘。这对老夫妻将我当成他们的儿子,这是确实的。因为在很久以前的一千五百世期间,前面的五百世,他们是我的父母;再五百世,他们是我的叔叔和婶婶;后面五百世,他们是我的祖父和祖母。由于那一千五百内,我曾是他们的子侄、孙子,所以他们叫我『儿子』并不过分。人生本来就是互为因、互为缘,过去生中他们养育我,他们的确有恩于我啊!」

  由这段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人生确实是互为因、互为缘。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一这是有因、有缘才能聚在一起,有缘才能相聚。人要惜缘,因为生生世世互为缘啊!不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在今生和过去生中都是互相牵连不断。

  总之,人与人相处不要有争执,争执只是延续过去烦恼或成就将来的恶果罢了!了解「因、缘、果、报」之理,人与人之间就应多结好缘;懂得珍惜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在未来生中,才会有欢喜的好缘再相聚。

  结好缘,不只是对关系远的人,对身边的人更要重视这分好因缘。要感恩、善解、包容,说不定对方就是过去对我们有恩的人。过去对我有恩,今生应该要好好回报;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时时怀有感恩、报恩之心。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6:52:08

死不了的因缘

  王舍城中有一位富有的宰相,年纪老迈却没有子嗣。有一天妻子终于生下一个儿子,他和妻子都非常高兴,细心照顾这个小孩,并帮他取名为恒迦达。
  
  恒迦达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又懂事又乖巧,父母都很喜欢他,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没想到他长大后立志求道,请求父母让他早日出家。
  
  宰相听了非常生气的说:“我只有你一个儿子,你应该继承广大的家业,怎么能够想要出家?只要我还在世上的一天,绝对不允许你出家!”
  
  母亲也在一旁哭得像泪人儿,不管恒迦达怎么说,就是不肯答应他的要求。
  
  恒迦达无法获得父母的支持,非常失望,他想:“都是因为我生在富有的家庭才无法如愿,如果我出生在贫贱的家庭里,要脱离世俗就很容易了。”
  
  想着想着,恒迦达决定舍弃身体,好让自己重新投生在贫贱之家,于是趁夜晚爬上城边,从墙上往下一跳,摔到地上竟然毫发无伤。
  
  “怎么会这样呢?”恒迦达决定试试其它的方法。
  
  他来到河边,纵身跳入水中,想让自己淹死,没想到身体一直沉不下去,反而一直漂流在水面上,而且完全没有感觉到痛苦。
  
  后来他又吞下毒药,毒还没运行到体内,就从大小便中排出了。
  
  恒迦达苦恼了好一阵子,突然心中灵光一现:“对了!如果我犯了国法,就会被国王杀了,这也是一种方法。”
  
  打定主意后,恒加达来到王宫里宫女洗澡的地方,偷偷将她们挂在树上的衣服拿来,然后大摇大摆的走出王宫门口。
  
  门口的侍卫一看,大喊:“什么人?把他抓起来。”捕获到他便带去见国王。
  
  国王非常生气,马上将他处以死刑,随手就拿起弓箭射去,但是射出去的箭却飞了回来,落在国王面前。国王不死心的一直射,弓箭却都一支支的飞回来。
  
  看到这种情况,国王马上丢掉弓箭,害怕的问:
  
  “你是天帝或龙王吗?还是鬼怪或神明?你是要来训示我什么事情吗?”
  
  恒迦达说:“请赐给我一个愿望,我才敢说明。”
  
  国王立刻说:“我一定会顺从你的心愿。”
  
  恒迦达说:“我不是天神,也不是龙王或鬼怪,而是王舍城中宰相的儿子。我请求出家,但是父母不允许,所以我才想自杀,投胎到别的地方。只是我试过各种方法,像是跳崖、跳河、服毒等,没有一次成功的,所以才大胆违犯国王的律法,希望遭到杀害,万万想不到连国王都无法加害于我。但愿国王怜悯我,允许我出家求道。”
  
  国王听了马上说:“我准许你出家求道,我现在就送你去见佛陀。”
  
  于是国王便送恒迦达去见佛陀,等到见过佛陀,佛陀为他解说佛法,恒迦达马上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的境界。
  
  这时国王恭敬的问佛陀:“请问恒迦达在前世种下什么样的因缘,今生碰到各种危难都死不了,还能够遇见神圣的世尊,得知度化生死的观念?”
  
  佛陀告诉国王:“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里有一位国王叫梵摩达。
  
  有一次国王带着宫女在树林中嬉戏,宫女们一起唱着美妙的歌曲。这时树林外头有人高声唱和,国王听到这个声音,既嫉妒又怨恨,于是派人把唱歌的人捉来,立刻命令卫士带下去处斩。
  
  有个大臣正好要来向国王报告重要的事情,知道整件事的状况后,马上吩咐卫士:
  
  ‘先暂缓行刑,等我去见国王。’
  
  大臣赶紧来到国王面前,对国王说:‘这个人唱和歌曲实在是没有礼貌!但是他从来没有犯过奸诈邪恶之类的事情,罪不致死。但愿大王息怒,宽恕他无知的行为,从轻发落,免除他的死罪。’
  
  国王觉得大臣说得有理,便和颜悦色的回答:‘我就依照你的话,赦免他无罪好了。'立刻传唤卫士释放这个人。
  
  这人捡回一条命,非常感谢大臣的恩德,请求作为大臣的仆人。他恭敬侍奉大臣许多年,有一天突然闲来没事,思索到自己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心中有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他对大臣说:‘恩人啊!希望您能成全我的愿望,让我出家修道。’
  
  大臣回答:‘这个主意很好,我不会阻挠你的。日后学习有所成就,希望还回来相见。’
  
  后来这人在深山中精勤修道,没多久就成功证得辟支佛的境界。苦修成功后便回到大臣家,在一旁规劝鞭策大臣。
  
  大臣看到他回来,知道这人已经修得佛道,非常高兴的说:’善良的佛啊!你顾念旧有的情分,仍然来照顾我。希望仰仗您佛法的力量,使我世世代代富贵长寿,世间少有,并且让我德行智慧都具足,和佛一样。‘”
  
  佛陀告诉国王:“那位大臣因为一念之间的仁慈,救了一个人的性命,成就他人美好的功业,这个功德超群卓越的人就是今天的恒迦达。他今生有机缘遇到我,应当可以真正度化解脱了。

点灯 发表于 2013-6-10 09:05:15

放下就是快乐






tbw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11 10:18:51

你能放的下吗?
放下你能快乐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故事}放下就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