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7:10:35

【道教故事】端午节驱邪辟毒

      端午节是驱邪辟毒的节日。那一日中国民间常用三样辟邪的宝物:钟馗像、天师符和雄黄酒。三者都与道教有关。符和酒且不论,单说这钟馗像,唐以前是没有的,画第一张钟馗像的是谁呢?就是唐玄宗时的画师,后代称 <formulas />“画圣”的吴道子。
  唐玄宗一次游幸骊山,回来后染了疟疾。白天卧床养病,朦胧睡去,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喝问他是谁,那么大胆。小鬼回答说:“我嘛,叫做‘虚耗’,能耗尽人家财物,让喜事成忧。”皇帝大怒,正想唤武士擒拿,突然见一个大鬼奔来,戴着破帽,穿着蓝袍,围着牛角腰带,一只脚赤,一只脚套着旧朝靴,一只眼是瞎的。小鬼一见大鬼,便绕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那大鬼伸出手指挖出小鬼的眼睛,然后将他身体劈开,啃吃个干干净净。玄宗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大鬼奏说:“臣是终南进士钟馗,武德间应举中·了进士,却因长得丑被黜,臣撞死在阶下。皇上怜悯,赐我进士绿袍下葬,臣感谢圣恩,发誓为陛下清除虚耗鬼和其他妖孽。”话说完,玄宗也就梦醒,缠身多日的病痛一时全消。玄宗召来吴道子,将梦中形象述说一遍,让他画出钟馗像。吴
 道子奉诏,立即构思,恍惚中似乎眼见钟馗在前,便展开素毫,一挥而就。玄宗一看,那画上钟馗与自己梦中形象完全一样:左手捉住小鬼,右手挖它的眼睛。玄宗惊叹吴道子画得逼真传神,说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梦似的。”
  吴道子的钟馗画精绝一时。到了五代时,后蜀皇帝对此画极为欣赏,但对画上钟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满,便召来当时名画师黄筌,说道:“这钟馗如果用拇指去挖鬼眼,便更加有力。你给我改一下。”几天后,黄筌将吴道子画仍然呈回,自己另外画了张用拇指挖鬼眼的钟馗,皇帝不满地问道:“我是让你改吴道子的画,为什么不照办?”黄筌回答:“吴道子画的钟馗,一身之力,神气抟聚眼色注视,全在食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轻易改动。只好按陛下意思另画一幅呈上。”从黄筌以后,画钟馗的越来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构思,所以流传在民间的钟馗也是千姿百态。不过,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则是所有钟馗像的共同特点。他的使命呢,也都是为人们驱邪捉鬼,所以多被悬挂在厅堂、居室。也有将他的画像挂在后门的,因为根据民间传说,钟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宫的后宰门前,所以请他来做了后门的门神。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7:14:44

葛仙翁游戏三昧


出处:道教故事图说



话说三国时候,天下分裂,南北隔绝。有位商人,要坐船从中原件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去。临行前向神庙中祭拜,祈求佑护一路平安。那庙神忽然对管庙的道人说:“你去告诉那商人,我想托他带一封信给葛仙翁,请 <formulas>面交给老葛。”道人一边向商人转达神意,一边将一封信向船头掷去。像是有钉子钉上一般,信粘在船头上牢不可拔。船到会稽,商人到处打听葛仙翁的住处,人们多半摇头。后来有人说:“这儿有个葛玄,行事十分神奇,大约是他吧。”商人于是来找葛玄。葛玄一到,随手将船头的书信取下,人们这才明白,原来葛玄已经得道成了仙翁。
  话说这位葛仙翁,原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的,葛氏原是吴地句容(今属江苏)的世家大族,祖上曾经封侯拜将。不过葛玄自小喜欢学道,曾经拜过名师,得过真传。本来呢,想隐去炼丹,但名声一大,引起了官府朝廷的注意,麻烦就来了。吴国的皇帝孙权将他召去,想让他做高官,葛玄急忙力辞,但却脱不了孙权的羁绊,做了他的客卿.
  这—日,葛玄正陪着孙权喝酒,在座上见到大道上一队队的老百姓光头赤脚,走在烈日之下,原来是久旱求雨。孙权问:“百姓求闹,可能如愿吗?”葛玄说:“这事容易。”说完,马上画张符,让人送进土地庙中。先前烈日当空,一时之间便天昏地暗,大雨瓢泼而下,不—会儿,千地积水尺余。孙权大乐,问道:“水中能抓出鱼来么?”
  葛玄说:“可以呀!”再画一张符投入水中,稍过一时,水中游来百来余—二尺之长的大鱼。孙权问:“这鱼能吃吗?”葛玄答道:“完全可以.”让厨师烹煮出,是美味的真鱼哩。
  葛玄虽然常陪着孙权,可不耐烦那些礼节。有时仍然喜欢随意游戏。一次孙权率着船队航行,突然遇上大风,波涛汹涌,浪头高过船顶,大风过后查点船只,沉没的不少,葛玄的坐船也消失在水底。孙权叹息说:“想不到葛仙公纵有道术,还是躲不过此难。”于是登上江边小山,眺望浩浩江水,命令打捞沉船。一夜过去,第二天,忽然望见葛玄从水上走来,脸上还留着喝醉酒的红颜色。到了面前,马上向孙权打恭谢过,说:“昨天侍从您过江,恰被涛神伍子胥碰见,强拉去喝酒,推辞不得,只是让至尊的皇上在水上待了一夜,失礼得很。”
  至于平时,葛玄更不拘小礼,喜欢和人交往和嬉戏。一次天热,葛玄坦服躺在床上,门徒们请他变点戏法解解闷。葛玄便让人在他腹上涂些白粉,忽然,平卧着的身体徐徐升起,直抵屋栋,将肚腹在屋栋下沿擦上几擦,又冉冉降下,这时只觉有云气缭绕满室,自然清凉了。走在路上,偶然遇上亲友,仓促之间没有东西可招待,葛玄便将朋友请到树下,折下根草茎往树上一刺,树汁便流出来,用杯子接住一尝,全是上等好酒哩!想喝多少杯,树中便流出多少杯。又随手拿起土块、木片来下酒。说也怪,入口都成了鹿脯。有时葛玄不想出门。朋友来强邀他出去,不得已跟着走。走了几百步,葛玄忽然叫肚子痛,倒在地上,一会儿死了。朋友忙来扶,扶头头断,拉手足手足断,再过一会,尸体发臭出蛆。他的朋友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去报葛玄的家人来收尸。可到葛家一看,葛玄不是好端端地坐在堂上么。大惑不解的朋友奔回躺尸的地方,却是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这才知道被葛玄的幻术骗过了。
  如此这般的奇异游戏也不知经历了多少。这一日,葛玄率领着门生弟子来到江西阖皂山,才一本正经地对他的弟子张大言说:我被天子逼着留在他身边,虽然得了仙经,却没有时间去冶炼金丹,现在时限已到,只有尸解一条路了。八月十三日中午时分,便安出发”到了初叶—这天,葛玄衣冠穿戴整齐,入室安卧,弟子们在一旁烧香守护。三天之后的半夜里,忽然刮起大风,大树被连根拔起,房子也摇摇欲倒,那风声,有如轰隆隆的雷声,一时灯烛全部熄灭。风止之后,点起灯来一,床上只剩下空落落的衣冠,衣带都还没解开,葛玄的身体却不见了。天亮时,询问邻居,都说晚间没听到风声,只在葛玄住处庭院里树断篱笆散,留下大风刮过的痕迹。
  葛玄在世间虽然游戏无常,其实学道十分认真,道术十分高明。所以在仙界的地位很高。玉皇大帝座前常有张、葛、许、姚四大天师协助办理文案,位居第二的葛天师,便是葛玄葛仙翁。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7:15:20

韩 湘 子 祝 寿

陈雄群 整理

  话说唐宪宗时,河南南阳 (今河南孟县西)有一赫赫有名的官宦人家,姓韩名愈。因官居高位,清正廉明,为人正直好善,颇受黎民爱戴。

  这一天,是韩公七十一岁大寿,正堂上挂着一个斗大的“寿”字,两边还有一副红纸书写的对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府内红烛高照,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不一会,众多文武官员,由下人抬着寿礼、寿糕,纷纷前来祝寿,韩公频频点首称谢。

  正在这时,忽听门外一阵喧嚣,接着就见一小道士直奔二堂而来。张千、李万紧随其后。一边追赶,一边叫喊:“小师傅,你慢点走,待我们禀过老爷,你再进去!”小道士并不理睬,继续往里走,径直来到韩愈面前。韩公责备李万、张千道:“来人为何不报?”道童赶紧接过话头言道:“大人莫要怪罪他们;是贫道自己不报自进的,他们拦截不住也。”

  韩愈问道: 尔有何事要来见我?”

  道童恭敬地答道:“今天是大人古稀大寿,小道特来给大人祝寿!”

  韩愈心想,我和此道童素不相识,他为何要来祝寿?又为何得知今天是老夫七十一岁寿诞?怪哉!——莫非他是湘子?——不对。看他这副装束打扮,那像湘子模样?可是,细一看,又觉似曾相识。你看他龙眉凤目,虎背熊腰,天庭饱满,相貌高超。又有些儿像湘子模样。难道他真的是湘子?他若是湘子,为何又不与我相认?

  韩愈思前想后,更加思念湘子,不禁喑然泪下。老夫人见老爷落泪,知道他又是思念侄儿,也不禁随着掉下泪来。

  原来,韩愈兄弟二人都在朝为官。虽然官居高位,富贵荣华,但膝下无子,好不寂寥。后来他大哥韩休得了一子,取名韩湘,成了韩门的掌上明珠;不幸湘子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哥嫂临终前就把湘子托付于他抚养。韩愈夫妇老来无子,自然视侄儿如亲生,加倍爱抚,教以诗书礼乐,望“子”成龙。开始,湘子倒也听从教诲,专心致志攻读四书五经,学习孔孟之道,立志升官求荣,欲做栋梁材;不料请来的两位道人教师,竟暗地劝他学道,他终于别妻离家,遁入玄门。致使韩愈夫妇日夜思念,不胜悲伤。今天见道童似侄儿模样,又勾起韩愈的一番伤感。

  道童见韩公悲伤,立即陪笑道:“请大人莫要怪罪!贫道莽撞,惹大人生气;现我有一宝物献出,请大人和老夫人观赏,以解烦闷如何?”

  众人亦说道:“是也。今乃大人寿诞之日,人生七十古来稀,大人已过古稀之年,能享此高寿,洪福不浅,可喜可贺,应当高兴才是。”

  韩愈转绽笑颜,令道童取宝观看。

  道童取出一花篮,放在桌案上。刹那间,从篮中现出一幅水墨画。韩愈不以为然地笑道:“这种水墨画,老夫府中堆积如山,有何稀奇?”

  道童言道:“府上画虽多,不值半文钱。不会说话不吃饭,那种死画何足观?”

  韩公一听,不禁呵呵大笑道:“莫非你在说疯话不成?那有画中人说话之事?”

  道童并不争辩,只管把画展开。这时,果见一弹琴美人从水墨画中走出。她来在韩愈夫妇面前站定,边弹琴边唱道:“小女来至众人前,贺声大人寿(比)南山。奉劝大人早向善,学道修炼益延年。功成得赴蟠桃宴,长生不老活神仙。”琴声铿锵,歌声悠扬,娓娓动听,喜坏了韩愈夫妇和满堂文武公卿,齐声赞叹道:“美哉,美哉!果然是仙画不凡!”

  韩愈爱不释手,意欲买下仙画。道童言道:“这幅画条就送给大人和老夫人观看,以充寿礼。但要向大人讨点寿酒,带回去和众道友同饮,不知肯赏赐否?”

  韩愈连连点头,乐呵呵地答道:“可以,可以。自然可以。不知有无酒器,如无酒器,当命下人将酒送去。”

  道童说:“即请大人命人将酒抬来。”

  韩愈以为要下人跟着他去送酒,恐人多酒少,难以尽兴,便命人抬出十坛美酒,准备随小道士同往。

  道童并未挪步,只是打揖道:“多谢大人美意,小道将酒收下了!”说着,从身上取出一个三寸三大小的葫芦来,令人抬起一坛酒,就往葫芦里倒。倒了一坛又一坛,将十坛酒都倒了进去,尚未见酒溢出。张千好奇地往葫芦里一看,嘿,装下去的酒,才到葫芦半中间!更使张千惊奇的是:葫芦里既有日月星光出现,海水汹涌,大浪涛天。蛟龙在水中邀游,猛虎卧在深潭,龟蛇在水上会面,还有五彩莲船。一个猿猴船头站,一匹白马船尾拴。慈航道人把舵掌,五百灵官在扯纤。这般景致世上少见,张千赶紧请韩老爷上前观看。

  韩公夫妇看过葫芦,果然仙景般般,十分高兴。老夫人想叫老爷将此宝物买下,闲闷时好助兴;韩公问道童是否愿卖,需要多少银钱?

  道童答道:“此葫芦不卖金,不卖银,只相赠诚心修行之人。只怕韩大人缺少缘分,难以留下此宝。若大人能辞官归隐,进玄门悟道修行,得此宝物不难也。”

  韩愈因侄儿被道士劝去修了道,已留下隐痛。如今又听说要他弃官归隐,出家修道,立刻火冒三丈,指着道童训斥道:“你不要在此耍弄妖术,胡言乱语。我乃朝庭命官,怎有从道之理。张千,李万,快送道人出门!”

  道童见韩公下了逐客令,便跪下曰:“叔父息怒。孩儿今日归府,是来向叔父祝寿,给叔父、婶母取乐添兴的;从道之事,以后从长计议。世事沉浮,变化莫测,日后叔父婶母如遇危难之事,可唤孩儿前来,孩儿必定相助。孩儿就此告辞了!”言毕,即升空而去。

  韩愈夫妇至此方知,这个道童果然是湘子,多年未见,既已成仙。待想挽留,已经走远。未能畅叙离别之情,追悔莫及。眼看湘子腾云驾雾冉冉而去,韩公夫妇不禁泪眼模糊,唉声高叹 ……

(原载《中国道教》 1989年第2期)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7:16:11

丹药济人


出处:道教故事图说


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据说,当年钟离权多次传授吕洞宾金丹大道,待钟将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讲解明白,忽然有两位仙童 <formulas>手捧金简宝符,传达玉帝诏命,委派钟离权为“九天金阙选仙使”,如同凡间科举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荣耀。钟离权拜受诏命已毕,对吕洞宾说:“我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间修行,等到功德圆满。也会如我一样。”洞宾回答说:“我的志向与老师有些不同,必须度尽众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吕洞宾虽然后来成了高仙,仍然在尘世救济众生。特别是贫穷患病的,洞宾更注意救治。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妈妈,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妈妈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妈妈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妈妈照他的话 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疔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妈妈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答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麈—头递过去,说:“拉着拂麈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麈,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模—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不过,遇到假正经的市侩,他也会给他们一些教训。有位富商,—十分仰慕吕洞宾,朝夕焚香礼拜祷告,很是虔诚,供品也洁净。一天吕洞宾变做—个贫穷的道人,拿件旧袍子,到富商当铺中质当,富商拿袍子—捏,发现袖中有金钗一枝,心卜暗暗欢喜,以为道人旨定不知道有这值钱东西,便不声张,收进袍子,稍给了几个钱。道人走后,富商拿出金钗来,却见附着一张纸,题着几行字:“今日忆,明日忆,忆得我来不相识,钗子留得作香钱,从今与你不交易。”这钗子权当还你供我的香火钱,大家扯平,从此之后再不和你来往了。商人见条,知道——念之差,与神仙当面错过,后悔不迭。但已没有用了。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7:16:35

邱处机昆嵛山寻师记

  位于文登市境内的昆崙山,又名姑余山,俗有 “仙山之祖”的美称。按《仙经》云: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山修道升天,有余址尚存,因以得名。所以人们都说昆崙山是神仙聚会的地方。究竟此山如何美丽,仙气如何盛旺,十九岁的邱处机暗暗下了决心,非去不可。

  公元1167年秋天,他告别故乡,奔宁海而来了。一路上,人们告诉他,昆崙山是再美不过的,自从盘古开天地,没有那一个山能够如此秀丽,昆崙山又是再高不过的,所以凡夫俗子是上不去的。“年轻人啊!你是不是去观赏景致?”一位老人问到。邱处机说:“栖霞山多,只能藏龙卧虎,昆崙山高,才隐神仙。我是来这里问道修行的啊!”

  老人看他诚实,便告诉他:“现如今山里面有个四仙姑,她是宁海有名的大户——唐家的四小姐哩!就看小伙子有没有缘分。”

  乍听这话,邱处机有点着恼,他想:一个弱女子怎能称起仙姑来了呢?这老人看透了邱处机的猜疑,便索性拉开了话匣,一五一十细说了唐四仙姑的来历。

  原来,唐四小姐一百年前就来到人间了。她家境富足,本来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二十几岁的时候,突然向家里人宣布,她不愿意再享荣华富贵,也拒绝攀龙附凤,她要修成正果。从此,她独自跑进山里住岩洞去了。父母命她不依,姐妹情她不顾,在野兽、洪水面前处之泰然。久而久之,家里人看她没出什么事儿,便不再为她操心了。这些年,有缘见到她的人都说她仍然是鹤发童颜哩!

  谢别老人家,邱处机走啊走,远远望见混沌一片,山中白云蓊郁而起,峨峨云山,若隐若显,扑朔迷离。又走啊走,才看清是一群秀丽的山峰,山势重叠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南面没有岸,北面没有边。他想:这就是仙山了吧。

  按照人们的指点,他径直向昆崙山西北角这个云霞最厚,峰峦奇异的地方攀登。他多想一口气爬到最高处。他爬一爬,看一看,还在山脚底下。爬一爬,再看一看,也不到山半腰呢。好在山里面泉水潺潺,野果也正是成熟季节,随意尝点也不能耽误赶路。他一口气爬了三天三宿,仔细一端量,怎么搞的了又返回了头天走的地方了。他开始不在意,以为走迷糊路是人间常有的事,何况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呢。接着又走了三天三宿,你猜怎么样,还是照样走回老地方呢。邱处机这才相信,昆崙山果然有仙气,名不虚传啊。

  这个时候,他一点也没泄气,反而认定有神仙暗地考验他而感到高兴。他可没想到不久之后,七位真人在邱处机重复走过的地方会合。后来他爬到第三个三天三宿,这回才爬上了山顶。从山顶举目远眺,千柱翠峰悬浮于悠然舒卷的白云之上,宛如虚无飘渺的仙山琼阁。几百里的昆崙山脉,真象一只万年的老龟从东海爬上岸头,那隆起的“老龟”脊背,异峰兀立,古树参天,那“老龟”的身子,夹杂着数不尽的岩洞和沟壑,奇异的山石,点缀着山峰,犹如星星闪烁,布遍山坡。四只龟足却有三只仍在海里,那就是与昆崙山相连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和瀛州。

  自然,要看山景到处都是,可是四仙姑呢?她住哪个洞?她饮哪个泉?邱处机犯难了。他随便走着、瞧着、攀着、寻着,一刻不停。

  这一天,正是日轮从东海跃出来的时光。邱处机来到一股泉边,那泉水从石窟中淙淙涌出,在几步远的地方汇成一池碧水,看一看,晶莹清澈,纤缕得见,尝一尝,味道甘甜,沁人肺腑,那就是王母娘娘的蓄水盆。再向北瞧,那是什么?脚印!邱处机眼前一亮,啊!莫非有另一个凡人也象我一样,正在寻找神仙,还是这清泉石秀的地方原有人家居住?邱处机仔细观看脚印消失的地方,正长出一株灵芝,不!又一株,三、四、五、六,他数都数不过来了,方才想到,是否有人到这儿采灵芝呢?

  太阳从东边移到西边,快要落山了,邱处机还是没找到什么采灵芝人,他想喘口气,再说肚子也饿了,双手随便抚摸,无意中触到了灵芝的小伞,猛然想起采片灵芝尝尝吧!他不想摘个大的,又不忍摘个小的,摸过去抚过来,一时主意不定。

  “年轻人,这里的灵芝全是神仙种的,只种不收,要尝灵芝跟我来吧!”随着话语,邱处机看见前头不远处站着一位老妇人,她多么象丘婆啊!此刻,邱处机看清了她头上的几丝银发,腰间的一束藤绳;手里的树根拐杖,而她两眼却炯炯有神,面容红光散发。

  老妇人把邱处机径直领到一间草房里边,嘴里叨念些听不懂的词,却又不提灵芝的事。糊涂的刹那间,邱处机只见一方纸片儿钉在石崖上,房屋忽儿飘起来,顷刻,周围便没了茅屋和老妇人的踪影。凑近一看,纸片上写着:“邱门小子非我徒,王重阳告尔宜师,须记来年九月里,范园好把七莲收。”下方还画着一个道装打扮的人像。题作“汝师便右真仙图”。

  邱处机这才真正明白了,扑地跪下,朝那纸片连连叩头,嘴里说: “恕我凡眼不识仙姑,望仙姑再现仙岩,收我作弟子。”自然,不管邱处机怎么哀告也无济于事。等到红日再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他才如梦方醒,这会连那纸片也无影无踪了。

  后来,邱处机便在灵芝岩附近选了个洞子,独自修起道来。他不分白天黑夜,勤于修炼,在饥寒交迫、野兽威胁面前,毫不畏惧,他常常“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日复一日,用松树激励自己的意志,以爬山来增强自己体魄,甚至一次次将铜钱丢进沟底,然后再找回来,起初白天找,后来晚上摸,找.不回铜钱决不罢休。他要用一片诚心来感动仙姑,以修炼正果迎接来年九月拜祖师。

  1168年9月,邱处机下山进了宁海城,果然那里有一处范氏花园。他便闯进花园中的怡老亭里,和刚刚从终南山来这里的王重阳相见。见面时,有一位四十开外的老者在场,邱处机瞅见他们象老朋友一样应酬着,那人正是马丹阳。

  只见,王重阳祖师伸出双手,左手拉着马丹阳,右手拽着邱处机,并且乐呵呵地念出一首诗:

细密金鳞戏碧流, 能寻香饵会吞钩。

被余缓缓收丝纶, 拽入蓬莱永自由。

  王重阳正式收邱处机作徒弟了。

(原载《中国道教》 1990年第4期)

走走停停 发表于 2013-6-9 17:23:10

道教三宝——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做出世功夫的三宝;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做入世功夫的三宝。
唐太宗贞观初年,杭州有一个年轻人叫韦固,出生在将门之家。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受到奸臣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被罢职还乡,沦为庶民。两年后父亲抑郁而终,不久母亲也撒手人寰,只留下韦固一个人存活于世。当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韦固多次求婚,却没有一次成功,这让他很是烦闷。
这天,韦固来到宋城出游,晚间在客栈住宿。客栈主人和韦固攀谈甚欢,答应给他做媒,约定和女方后天一早在客栈西边的龙兴寺门前碰头相亲。韦固闻言大喜,在宋城又逗留了一日。第二天一早,求婚心切的韦固早早起床来到龙兴寺前等候。此时天色尚早,月亮还没有落下。借着明亮的月光,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人坐在台阶上,膝盖上摊着一本书,正聚精会神地看。韦固感到十分奇怪,走过去借着月光观瞧,原来对方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韦固和老人打招呼说:“老丈,这么早就出来看书,是什么书让您如此着迷啊?”
老者微微一笑,没作回答。
韦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他想,能让一个老者在夜间借着月光读的书,必定是部奇书。不由得好奇心大增,走上前来,征询老者同意后,接过书一看,上面的字一个都不认识。他十分奇怪,心想,别说汉字。就连天竺文、蒙古文和梵文,我也略识一二,这到底是本什么书呢?
这时,老者不慌不忙地说:“这不是凡间的书,难怪你不认识,它是一本幽冥界的书。”
韦固大吃一惊:“那你就是幽冥界的人了?怎么会在这里呢?”
老者说:“我是幽冥界主管凡间婚姻的官吏,当然要到凡问来。这本书。记载着每个人的婚姻状况。”
韦固闻言大喜:“我正当谈婚论嫁的年龄,急于娶妻成家。今天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位女子,要我在这里等候相亲。请问老丈,这件婚事能成功吗?”
老者说:“你婚配的机缘还没有到,命中注定的妻子,现在刚刚三岁,你还得等上十四年,才能完婚。”
韦固对老者的话半信半疑,他看到老者身上背着一个大口袋,好奇地问:“老丈,您身上的口袋装的是什么?”显示全部信息道教三宝——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做出世功夫的三宝;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做入世功夫的三宝。
唐太宗贞观初年,杭州有一个年轻人叫韦固,出生在将门之家。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受到奸臣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被罢职还乡,沦为庶民。两年后父亲抑郁而终,不久母亲也撒手人寰,只留下韦固一个人存活于世。当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韦固多次求婚,却没有一次成功,这让他很是烦闷。
这天,韦固来到宋城出游,晚间在客栈住宿。客栈主人和韦固攀谈甚欢,答应给他做媒,约定和女方后天一早在客栈西边的龙兴寺门前碰头相亲。韦固闻言大喜,在宋城又逗留了一日。第二天一早,求婚心切的韦固早早起床来到龙兴寺前等候。此时天色尚早,月亮还没有落下。借着明亮的月光,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人坐在台阶上,膝盖上摊着一本书,正聚精会神地看。韦固感到十分奇怪,走过去借着月光观瞧,原来对方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韦固和老人打招呼说:“老丈,这么早就出来看书,是什么书让您如此着迷啊?”
老者微微一笑,没作回答。
韦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他想,能让一个老者在夜间借着月光读的书,必定是部奇书。不由得好奇心大增,走上前来,征询老者同意后,接过书一看,上面的字一个都不认识。他十分奇怪,心想,别说汉字。就连天竺文、蒙古文和梵文,我也略识一二,这到底是本什么书呢?
这时,老者不慌不忙地说:“这不是凡间的书,难怪你不认识,它是一本幽冥界的书。”
韦固大吃一惊:“那你就是幽冥界的人了?怎么会在这里呢?”
老者说:“我是幽冥界主管凡间婚姻的官吏,当然要到凡问来。这本书。记载着每个人的婚姻状况。”
韦固闻言大喜:“我正当谈婚论嫁的年龄,急于娶妻成家。今天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位女子,要我在这里等候相亲。请问老丈,这件婚事能成功吗?”
老者说:“你婚配的机缘还没有到,命中注定的妻子,现在刚刚三岁,你还得等上十四年,才能完婚。”
韦固对老者的话半信半疑,他看到老者身上背着一个大口袋,好奇地问:“老丈,您身上的口袋装的是什么?”
“缠绕男女的红绳子。当世间的男女出世的时候,我就会在他们的脚上系上一根红绳子,红绳子两端的人,必定结为夫妇。无论他们远隔天涯海角,还是世代仇敌,只要系上了红绳,谁也摆脱不掉。你的脚,已经和那个三岁的女婴系上了,你还想改变吗?”
韦固问道:“我的妻子现在在哪里呢?”
老者说:“就是客栈北边那个卖菜陈婆的女儿。”韦固央求老者和女婴见上一面,老者答应了。
天光大亮,已经过了和媒人约定的时问。韦固和老者来到菜市场,老者指着一个独眼老婆婆说:“她怀里的女孩儿,就是你未来的妻子!”
韦固看那女孩儿,衣着破烂,流着鼻涕,不由得大怒。他对老者说:“我杀了那个女孩儿,看她还怎么做我的妻子!”
“命中注定的事情,你更改不了的。”老者说完,飘然而去。
韦固回到店中,手持一把尖刀,赶到菜市场,朝女婴头部就是一刀,刺中了女婴的眉心。菜市场的人见状一片混乱,韦固趁机逃走。
此后。韦固多次求婚都没有成功。不知不觉过了十四年,朝廷平反了韦固父亲的冤案,念其父亲生前的功勋,任命韦固为相州参军,在刺使王泰手下任职。王泰十分欣赏韦固的才干,决定将自己年满十七岁的女儿许配给他。小姐美貌温柔,韦固中年得娇妻,自然高兴得很。
新婚之夜,韦固看新娘眉问贴着一块花钿,问是怎么回事。王小姐说自己原本是刺史的侄女,父亲是宋城县令。她出生不久,父亲去世,随后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家奴陈婆卖菜为生,将其养大。在她三岁的时候,陈婆带着她在菜市场卖菜,被强人刺伤眉间,伤痕留到现在。后来叔父王泰到附近做官,才将她接到家中,认作女儿。
韦固心里明白了八九分,接着问道:“那个陈婆,是不是有一只眼瞎了?”夫人惊讶万分,急忙问他是怎么知道的,韦囤这才道了实情。夫人见自己和韦固是前世姻缘,于是将怨恨一笔勾销,反而和韦固更加恩爱。
后来,韦固的故事流传开了。人们逐渐知道,有一位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却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韦固在月下遇到他,所以人们称他为“月下老人”。简称“月老”。随着月老故事的流传,那些对婚姻生活充满美好期盼的人,开始信奉他、敬拜他,他的塑像、神祠,也在各地兴建了起来。
月老是道教尊奉的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称为“月华真君”。人世间男女的婚姻,都由月老掌管。他将红绳系在有缘分的一对男女脚上,这对男女必定会成为夫妻,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
有些道教的庙观里面,建有月老殿,也有的地方建有独立的月老祠,对月老加以供奉。月老殿(祠)上书写的对联,表示世人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常用的对联有: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此老最多情,不独管婚嫁两事;凡人得如意,要知有因果一层。
顾五茎华,结宿世缘,我佛何尝昧因果;作七经纬,着未来事,通灵毕竟是文章。
廿四风吹开红萼,悟蜂媒蝶使总是姻缘,香国无边花有主;一百年系定赤绳,愿铱李天桃都成眷属,情天不老月长圆。P13-16

点灯 发表于 2013-6-10 09:09:09

嗯 有这风俗的









tbw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11 10:19:27

耶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教故事】端午节驱邪辟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