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诗妙对或成谶语
美诗妙对或成谶语谶语是过去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这种话往往是含义模棱两可,容易让人用后来发生的事情去附会,简单地说就是本来一句无心的话或诗句,竟然不幸言中。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还真不少见。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学子崔曙科举应试时,作《明堂火珠》诗云:“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欲望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考官很欣赏“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的名句,唐玄宗也大为欣赏,点为状元。可惜第二年崔曙便病故了,留下一女,其名恰是“星星”,后人认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
明初某天夜晚,朱元璋在宫中赏月,让懿文太子等人作咏新月诗。懿文太子吟道:“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太子之子朱允炆吟道:“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诗是好诗,但朱元璋听罢很不高兴,他觉得这两首诗有些不祥之兆。后来,朱允炆即位成了建文帝,被叔叔朱棣(即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赶出南京,流落云、贵、川一带。上两首诗中的“未得团圆相”、“影落江湖里”等句,竟成了预料后世事态发展的谶语。
1935年春,章太炎曾为黄侃50岁生日撰赠一副贺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上联以孔子“五十读《易》”的典故,对黄侃的勤奋称誉有加;下联以蔡邕《曹娥碑》的典故,希望黄侃早日著书行世,嘉惠后学。此贺联完全是对弟子黄侃的激赏和勉励。可黄侃接贺联后脸色骤变,内心恐惧,原来,联中无意间藏有“黄绝命书”四个字。果然,当年10月初,黄侃饮酒过量吐血而死。一副贺联竟成谶语,章太炎为此懊悔不已。
1935年,郁达夫在杭州举债筑一新居,他的学生赵龙文前去拜访时。写了两首诗赠给郁达夫。郁达夫就原诗和之,诗云:“卜筑东门事偶然,种瓜敢咏应龙篇?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谁知,诗中的“苟活人间再十年”竟成谶语,10年后的1945年8月,郁达夫在流亡于苏门答腊时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仅50岁。
:) :) :) 据说的登封的地气也很灵的。别说人坏话啊。 哈哈,登封地区真的很灵。 冰冰丶 发表于 2013-8-7 08: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哈,登封地区真的很灵。
必须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