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老促会宣传革命老区工作纪实
巍巍嵩山,“五代同堂”见证着嵩岳大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涛涛颍水,如梦如诗般诉说着这块热土只争朝夕的进取历程;
“天地之中”,名扬四海,世界遗产印证着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市老促会)成员情洒老区的感人事迹。
自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一批退而不休的老领导、老同志、老党员,为了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余热,贡献着力量。特别是近些年来,他们为宣传革命老区工作,在革命老区的山道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足迹,奏响了与全市67万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华丽乐章。
领导重视、部门协同,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先决条件
豫西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登封又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为发扬光荣传统,促进老区发展,市老促会大力宣传革命老区,使宣传工作时终走在全国前列,连续10年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评为宣传老区先进单位。
对老区的宣传、发展工作,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2005年以来,市委常委会曾三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老促会工作,尤其是担任老促会名誉会长的市委副书记杨昆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华敏,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升建,副市长马宏伟等经常听取老促会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2009年6月,市老促会和市委宣传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区宣传工作的意见》,对老区宣传的指导思想、宣传重点、具体要求和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此外,市老促会还协同党史办和各乡镇加强老区宣传工作对接,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的老区意识,为搞好工作、宣传老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基层、搞好调研,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有力抓手
市老促会坚持挖掘老区历史搞调研,充实老区宣传内容;抓住老区发展的先进典型搞调研,坚定改变老区面貌的决心;抓住老区人民的热点、难点搞调研,及时解决老区前进中的实际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河南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市正按照省、郑州市要求加紧谋划、全力实施。特别是2012年,市老促会围绕中心工作,奔走主要战场,建真言献良策。
围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这个主题,宣扬了捐资1亿元为村民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大冶镇老井村党支书刘庭杰及赵同军、王建强、刘保山、程国贤4位企业家投巨资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事迹;总结了唐庄乡范家门村整体搬迁到唐庄中心社区后对原址如何开发的好做法,起到了以点促面的效果。
围绕工业发展,深入到河南天地之中投资有限公司、登峰熔料有限公司和河南春胜耐材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座谈,总结企业在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强做大方面的好经验,对全市企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围绕核桃产业发展战略,走访了核桃产业集中发展区,对“重栽轻管”的倾向及时向市政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加强对全市核桃产业的管理。
搭桥引资,积极向上级老促会和有关部门争取和协调资金800余万元,资助12个行政村修路、10个行政村解决吃水困难、4个行政村建校和17个行政村发展农村产业。比如为颍阳镇杨岭村解决人畜吃水困难,帮助君召乡君奥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君召乡小苍娃农副产品公司扩大规模上水平,畅通了徐庄——白坪,唐庄的范家门、王河村、郭庄村深山区生产道路等等,有力地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市老促会已撰写各类调查报告89期(有的一期中数篇调研文章)100余万字,提建议150多条。其中,一部分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决策,一部分对单位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还有一部分引起了上级重视,被上三级报刊、杂志登载。如对耿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被省宣传部、老促会和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第五届宣传老区扶贫好新闻二等奖,有的文章多家出版社争相选登。
编书写志、拍摄影集,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编书写志上,市老促会重点做好五件事:汇编学习材料。把国家、省、郑州市和本级下达的有关老区发展建设的政策、文件、讲话分批汇编成册,发至四大班子和各级各部门领导及基层组织进行学习;编印大型画册。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与各乡(镇)区、办合作,编写了一部收录1000多张图片的大型画册,筹资15万元印刷3500册,展示了登封老区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编写《登封老区革命人物》大型史书。在原编印的《登封革命斗争史简编》基础上,组织力量,历时8个月完成了100万字的包括将军级、军级、烈士等1780个革命人物事迹汇编,投入资金30多万元印发5000册,为抢救登封革命史实做出了新的贡献;举办登封革命斗争历史知识竞赛。
不仅如此,登封老促会还协同有关部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站、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老区:广泛收集登封红色史料;同电视台合拍了30分钟的《红色文化遍登封》纪实片,十二集反映登封革命斗争历史的教育片《红色历程》正在拍制中;与政府门户网站结合,成功开办了“登封革命老区建设网”;征订《中国老区建设》杂志2013年已达500份;市老促会成员亲自动手撰写大量文章,投寄各种报刊,仅2012年被国家、省、郑州市等上级新闻媒体刊发的达40多篇。
保护遗址、解困联络,是做好老区宣传工作的深层延伸
常言到,“吃水不忘打井人”。登封是八路军豫西先遣支队和河南军区和区党委的指挥中心,革命战争遗址比较多,为教育后人,市老促会主动承担起对革命遗址和革命历史文物修缮和保护的任务。协同民政部门、交通部门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全新修缮了登封革命烈士纪念馆,使它成为名符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全市散建的10个烈士纪念陵园进行了维修,进一步加强了管理;筹资近8万元对全市有较大影响的24处革命纪念地撰文刻字,立纪念碑;筹资22万元对东白坪抗日县政府和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均司令员的驻扎地进行整修,定为全市党员教育基地;把整修的白栗坪抗日县政府、卢店镇景店烈士陵园和日军侵华罪证之一——飞机场3处革命纪念地上报郑州市政府,批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约有8万多人通过到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扫墓、吊唁接受过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市老促会还利用各种场合,运用口头、文字、声像等方式,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三次派人到市老年大学讲解革命斗争英雄事迹。
通过编写《登封革命老区人物》一书,基本上澄清了登封老革命(即建国前对解放登封有贡献的人)底数,老促会因此成了登封的《红色历史》和查找老革命的“活字典”。为加强对登封有贡献的在外地的老首长的联络,市老促会走过了三个省五个大城市:北京、福州、南京、郑州、四川。拜访了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91岁)和原豫西先遣支队作战股长许德厚(90岁)、参谋长沈甸之(94岁)以及付一诚、何根毅、徐文治等老革命,看望了皮定均、徐子荣、王新阿、刘大中等已故老革命后代。登门拜访、座谈慰问在世老革命103人,协调解决生活困难老革命办低保15人,资助贫困学生20人。特别是登封历史上第一位烈士王敬臣,1924年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牺牲,因牺牲在外地,登封家庭未享受烈士待遇,市老促会通过与民政部门协商查证,为其家庭落实了烈士待遇。对新掌握仍健在的老革命者120人,造册提供给有关乡镇和民政部门,连续3年对他们进行慰问、关照。
:) 支持一下 :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