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话就是中国话,小方言暗藏大文化
中原话就是中国话,小方言暗藏大文化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中原话是古汉语的母语,河南是汉字的发源地,句句方言彰显着华夏民族厚重文化。然而,不知何时在全国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河南秀才,差字布袋”。近日,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调查河南民间方言时发现,河南古称豫州、中原、中州、中土、中邦、中国,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汉语是华夏民族母语,后来,逐渐有了记事的符号,并演变出了汉字。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方言保留着华夏民族最原始的语言,暗藏着古老而厚重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在汉字中大部分采用了中原方言,后来历经多次多民族融合和统一“规范”汉字使用,由于读法不同,将原来的汉字变成了多音字或“错字”。河南人读汉字是最原始和最古老的读法,连河南方言的字字句句,都保留着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为此,可以证明,河南“秀才”并非“差字布袋”。现列举部分方言,加上自己的见解,与读者共享,也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轩”。在河南方言中读“老轩”、“轩得很”,是对相关人和事给予高度评价时的赞叹语,也是“好”、“非常好”的意思,即“人老轩”,“这事轩得很”。这个方言出自轩辕黄帝,史书记载黄帝号轩辕,诞生活动在嵩山中原一带,是华夏民族的缔造者。黄帝死后,追随他的大臣为他“削木为像”(供奉在嵩山),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以配天。为此,从那时起他的后代族人就以“轩”字为记,来表达对黄帝的敬仰,一直口传到现在。
“能”。在方言中常说“老能”,“能得很”,“能耐大”,意思是赞扬人有才干,本领大,有能耐。那么,这个能字是指谁呢?翻阅汉语词典发现“能”的注释为:“传说中的一种兽,似熊,古代称一种三足鳖。”从这里不难看出“能”就是指“大禹”。据史料记载,大禹生于崇山(嵩山原名),建都于嵩山脚下的阳城,有着大禹的父亲鲧化黄能和大禹治水化熊的传说,由此可知大禹或其父的别名叫“能”,能字是在赞扬大禹的功绩,让子孙万代永远铭记在心。
“墨mei(眉)水”。墨(mo)字在中原方言中读mei(眉),常说:“看你那墨德”或“看你那墨水”。“德”字读成“水”字的转音。这个方言出自伯夷、叔齐弟兄两个让江山的故事。伯夷、叔齐这弟兄两个是商代孤竹国的二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据史籍《潜夫论》记载“禹师墨如”。由此可知伯夷、叔齐姓墨mei(眉)。据考证孤竹国原在中原嵩山一代,他们两人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被孔子称为“古之贤人”;被孟子称之为“天下之大老”;荀子评价二人:“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被大众称为“和合二仙”。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广为传颂。“看你那墨德”或“看你那墨水”的方言的意思是“看你那德性”,就是说,看你那德性根本不能与姓墨mei(眉)的伯夷、叔齐相比。
“智管子”。这个方言是评价人聪明时的用语,意思是他的智慧像管子。据史载,管仲,出生地在颍河上游,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被称为管子。河南人为出了这样的人物而自豪,把出生地的山岭叫“管子岭”,另有“能出管子”的方言,意思是说这地方出了管子这样有才能的人。
“栁”。河南方言中有“随大栁”,“跟着栁”。意思是随大众,跟着学。由于老子姓李,名耳,字栁,意为随着老子走,没错,或意为跟着他,就像跟着老子。晋代《拾遗记》曰:老子居景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唯老叟五人,或乘鸣鹤,或着羽衣,共谭天地之数,所撰书经垂十万言。《道书》曰:洛州景室之山,太室少室也,太室有金壶峰。由此可知,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在京都洛阳任柱下史,修道和撰《道德经》与嵩山太室。《史记》正义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桞。”此是昔人所评老桞之德,故太史公于此引以记之。 其实方言也是很有文化内涵的 :victory::handshake :lol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