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嵩阳紫云山
紫云山又叫中灵山,两年前,曾与友人一起到中灵山游玩,回来后写了篇博文《香火鼎盛的中灵山》两年后,5月15日,又与几个朋友一起走进了中灵山,这次专门请登封的文史专家常松木作向导,对中灵山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次去中灵山,主要是去探寻李白《将进酒》中提到的“丹丘生”即元丹丘的颍阳别居。李白的《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序中曾写道:“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白从之游。故有此作。”根据这个序,有人在颍阳北边的紫云山里,并据此找到了一个山洞,认为那里就是当年元丹丘隐居的地方。而李白的著名诗篇《将进酒》,就是在元丹丘家喝酒时写的,由此,也可以推定,紫云山就是李白写《将进酒》的地方。很早就听人这样说,于是就有了先入之见。
两年前到紫云山时,由于时间有限,加上对当地情况不熟悉,没能到颍阳别居一看,引为憾事。这次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而且目的就是去紫云洞,又有了常松木的同行,自然非常顺利。汽车从郑少高速君召口下,沿着一条新修的乡间公路蜿蜒向紫云山进发,过了一个村子后,公路消失,变成了沙石土路,不过,横亘北部的紫云山已经清晰地映入眼帘。
实际上,紫云山最早的名字,应该为苦山,是逛水的发源地。历史上,苦山是中华民族的一座重要的文化之山,我们在说嵩山是中华文化圣山时,常引用《山海经》中山经中的一句话:“少室、太室皆冢也,祀之以太牢之具。”其实原文在少室一词的前面,还有一个名词:“苦山”,指的就是这座山,之所以苦山、少室、太室这样排列,是因为山海经里写到山时,是从西往东写的。《山海经》里在此部分开首说:“中次七山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此部分结尾说:“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隗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牛旁加全字)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Yi)。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苦山在《山海经》的此部分里,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的。在说到“大苦山”时,文中说:“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今天,颍阳还有条狂河,据此,可以证明《山海经》中所说的大苦山,就是今天的紫云山,或者说,今天的紫云山,包涵在过去所说的苦山之内。
今天的紫云山还有很多名字,如安坡山、石堂山、紫云山、老娘山、中灵山等。叫安坡山,据山顶安阳宫的明代石碑记载,此名是因为元未兵乱时,有当地人在山上安寨得以自保而得名;叫石堂山,是因为山上多石洞,据说有五十多个石洞,最著名的有无极洞、紫云洞、五门洞、欧阳修洞等;而叫紫云山,则是因为紫云洞里有水潭,每到中午太阳照到水潭时,里面发出紫色光芒,犹如紫云一般;又因为山顶有安阳宫,供奉着无极老母,因此又称此山为老娘山;如今多叫中灵山,是因为山上多庙,大约有数十座之多,供奉的各路神灵五花八门,有香客把这里称为灵山,由于位置居中,而叫中灵山。
汽车驶到沙石路后,道路变得狭窄难行,在一个岔路口,看到一个通往乾坤大殿的路牌,我们拐向这个方向,当汽车驶到山坡上一个水厂里,不能再向上开了,停车上山。
山坡很陡,过了乾坤大殿后,往上的路基本上就成了羊肠小道,而且越往上越陡峭,有两处还得用手去攀扶上面的岩石。感觉如果是马或者驴基本上是无法从这里上山的,之所以这样想,是考虑着当年元丹丘和李白要来这里,是徒步还是骑马,如果骑马或者骑驴的话,是无法带着牲口上到上面的,那么李白《将进酒》里写到的五花马、千金裘,极可能是虚写的。越往上走,山坡崖壁上的岩石越呈千奇百怪的形状。当我们绕过一个山崖后,发现前边的峡谷里有座小庙,庙前旗帜招展,常松木告诉我,那就是紫云洞了。
到跟前一看,发现山崖下形成一个巨大的石洞,石洞前新建一所房子,黄色琉璃瓦作顶,周围插着各色旗帜。进得屋门,正对屋门就是那个山洞,敞开着大口,洞前还摆放着神龛、香炉、龙王爷的牌位等,洞里面却积着一尺左右深的水,形成一个长年不涸的水潭。仔细观看,发现洞口宽约十米左右,深约二十米,高约十米,洞的最里面有个高出水面的平台,上面似乎也供奉着神像,洞口内到有水的地方,有约一丈左右的平地,如果这是元丹丘当年居住的山洞的话,他很可能只能住在这个地方了。新建的房屋并没有与山洞合在一起,在房屋与山洞之间,还留有一定空间,如果到中午以后,太阳光可以从这里直射进洞内,照到洞内的水面。我们本想再等一两个小时拍下阳光照射到水面上后的情景的,但因为还要到山顶安阳宫去,等了很久发现太阳离水面还很远,无奈地离开了。
外面房屋的前面墙壁上,嵌着一个碎了六块的石碑,一看是明代嘉靖年间所立的石碑,上面的内容是当地大旱时,当地人在这里向龙王祈雨灵验的事情,因此就在这里建起了龙王庙予以奉祀。今天这里的这所房子,依然是龙王庙,与元丹丘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不免让我觉得有点失望,还以为是人们为了纪念元丹丘在这里隐居而建的庙宇呢。
元丹丘是道教茅山宗上清一派的传人,是同在嵩山修道的潘师正的四传弟子,即潘师正传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传胡紫阳、胡紫阳传元丹丘,有趣的是,李白与后三位都关系密切,与司马承祯是“仙宗十友”,与胡紫阳是师徒,“予与紫阳神交,饱餐素论,十得其九”,与元丹丘则既是师徒,又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吾爱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本无轩辕契,素以烟霞……”李白跟元丹丘学道的时间最长,前后达数年,数年间他走遍了嵩山,写下了很多诗篇。后来有叫岑勋的人,与元丹丘是朋友,对李白十分仰慕,听说李白常到元丹丘那里,就专门到嵩山来找他,在元丹丘家里等了一段时间后,果然等到了李白来到这里,元丹丘带他和李白到山顶游玩,看到了远方如带的黄河蜿蜒东流。傍晚时分,他们三个又面对明月边喝酒边聊天。他们一见如故,言谈甚欢,聊得十分投机,李白更是见酒如命,喝起来就没完没了,当他喝到半酣之即,诗兴大发,面对明月大唱了起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就这样横空出世!
紫云洞位于峡谷之中,峡谷三面都山崖高耸,山崖上巉岩峭壁,怪石嶙峋,峡谷口像一个石门一样,正对着下面的另一条山谷,远处山谷底阡陌纵横,绿意盎然。我们沿峡谷往上攀去,试图找寻他们当年会不会在上面的平台或者两边的山梁之上找个地方喝酒,然而,岁月已经磨平了所有的痕迹,峡谷内植被茂密,难以找到下脚的地方,最后无功而返。
下山后,我们沿另一条路向上驶去,要去一个叫行宫的地方,之后要直达山顶去安阳宫。
行宫这个地方,在半山腰上,是山头之下的一个凹地,两边分别有一道山梁护持,这样的地方,在中国的风水学里,称罗圈椅,叫风水宝地。如今,这里密密麻麻、簇簇拥拥地建立了十几个庙宇,远处看,似乎像一个整体,实际上,每个庙宇都各有庙主。庙里供奉的神仙也五花八门,以佛道两家据多,也有供奉有孔子的。而道教本身就神仙众多,再加上一些当地才有的神仙,看的人眼花缭乱。以前看过后,我在向人描述时,曾用到了“神仙超市”这样一个词,觉得也算贴切。这里叫行宫,是真对山顶的安阳宫来说的,从山脚到山顶,有较远的距离,也有较高的海拔,人们上山烧香,总要歇一歇才能继续上山,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了无极老母的行宫,以供不能继续上山的人在这里为神仙上香。
在中岳嵩山周围,无极老母是位有着崇高地位的女神,又称为无生老母、无极天母,有时也简称为老母,是明清以来许多民间宗教里最主要的神,嵩山地区现在多认为无极老母即女娲,也有人认为是九天玄女、骊山老母。据说她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用千千万万应身做天上人间的保护神、创造神、生育神、生命神、福神、财神和送子神,简直是无所不能了。现在嵩山周围叫安阳宫的地方,供奉的都是无极老母。在紫云山上,有许多巨大的山岩和巨石,都是由各色石块自然凝结在一起形成,人们据此称这此石头为女娲补天所用的五色石,并认为女娲就是在紫云山上炼石补天的,并把山顶的一个山洞称为无极洞,说那里就是女娲炼石的地方,还说山顶有个滚石成亲石,有关女娲的传说非常多。庙前的石碑上还有:“无极显神通,破混元,分阴阳,生万物,造人世,繁衍生息”的记载,完全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了。也正因为如此,才在山顶之上建起了庙宇予以奉祀。
从行宫往上,路过一个叫茅草庵的地方,觉得名字取的很有意境,一座房子可能是为了体现这个地名,在房顶还真的铺上了茅草,让人觉得那个房子还挺有意思,里面供奉的依然是无极老母,只是神像是用几块石头堆成的,更有几分写意的感觉,与茅草的造型颇为呼应。
一路向上,不断看到山坡上堆着五色巨石,感叹自然造化的伟大。一路上遇到了两支登山的队伍,分别是郑州和洛阳的驴友,如今的紫云山也成了驴友们爬山的好去处了,紫云山原本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今都留下了驴友的足迹。上到山脊,回身观看,西边有座方型山峰高高耸立,上成就是以前山民躲避兵患的山寨,山坡上一片葱绿,植被繁茂,在浓绿中随处都点缀着修建了一些黄色琉璃瓦的建筑,无疑都是庙宇,庙宇周围无一例外地插着迎风飘扬的彩色旗帜。这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座山的神圣,也更加印证了那句:“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之句的所言非虚。
东面山顶上耸立的那座庙宇,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之所以一定要到那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座山顶的旁边,有一个山洞,宋代时欧阳修曾到过那里,在那个山洞里,从对面山崖上看到了自然形成的“神清之洞”四字,因此,那个山洞就被叫作欧阳修洞了,我们到那里,也是为了造访这个山洞。欧阳修到过颍阳,是有过明确的记载的。其《游嵩山寄梅殿丞书》记载:“出颍阳北门,访石堂山紫云洞,即邢和璞著书之所。山径极险,扪萝而上者七八里,上有大洞,荫数亩,水泉出焉。久为道士所占,爨烟熏燎,又涂塓其内,甚渎灵真之境。已戒邑宰,稍营草屋于侧,徙而出之。此间峰势危绝,大抵相向,如巧者为之。又峭壁有若四字,云‘神清之洞’,体法雄妙,盖薛老峰之比,诸君疑古苔藓自成文,又意造化者笔焉,莫得究其本末,问道士及近居之民,皆曰向无此异,不知也。少留数十刻,会将雨而去。”今天的颍阳镇玄都观里,还保存着欧阳修到颍阳时写的两通诗碑,一首是《赠石唐山隐者》:“石唐仙室紫云深,颍阳真人此算心。真人已去升寥廓,岁岁岩花自开落。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四字丹书万仞崖,神清之洞锁楼台。云深路绝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另一首是《赠许道人》:“洛城三月乱莺飞,颍阳山中花发时。往来车马游山客,贪看山花踏山石。紫云山洞锁云深,洞中有人人不识。飘飘许子旌阳后,道骨仙风本仙胄。多年洗耳避世喧,独卧山岩听山溜。至人无心不算心,无心自得无穷寿。忽来顾我何殷鉞,笑我白发老红尘。子归为筑岩前室,待我明年乞得身。”
常松木指着东边对面的山崖对我说,那个山洞就是欧阳修洞。我抬眼一看,那个山洞处在山崖中间,要去那里,需要绕过山崖,然后从从悬崖上下去才能到达。山洞周围的山坡上,灌木丛生,中间点缀着丛丛山花,把那里打扮得分外迷人。好在密密的灌木丛中有条前人走过的小道,我们拨荆棘,踏杂草,绕到了山洞之上的悬崖边,看到一处垂直的山崖上垂悬一条绳索,上面系在一棵灌木根部。我们小心翼翼攀援而下,途中三人站在上中下三个地方,把同伴的摄像机传了下去,之后又经过两个需要攀爬的岩石,才下到了洞口之处。在洞口我拼命想从对面的悬崖上找寻“神清之洞”的模样,却怎么也看不出来,也许是经过一千多年后,悬崖上的各种条件都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许是我不具备欧阳修那样的慧眼。拍完欧阳修洞,我们继续向上走去,在一个荆棘丛中,我们又看到了一通古碑矗立在那里,常松木十分兴奋,扒开碑前荒草,蹲在那里仔细辨认着碑上模糊的文字,一个一个地抄写,让我十分敬佩。我们平时写文章,经常顺手引用一些古碑上的记述,十分方便,岂不知,许多引用的资料,都是这样的人一个字一个字从碑上抄下来的啊。
我在帮着他辨认了一些碑文后,感到实在吃力,就留下他继续向山顶的庙里走去。由于庙建在山顶之上,依着山势,北边的几座主殿都门朝北开,南面的玉皇殿和另一个殿,却是门向南开。向北开的最前面的是盘古殿,后面的是无极老母殿。一想这样安排也有道理,中国古代社会是母系社会,女性在社会中占着统治地位,把女娲安排在更高的地方,也没什么错的。
庙主看到我背着相机,就对我说想给庙里的神像拍个照片,以后出书要印到书里,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根据他的要求,拍下了几张神像。两位摄像的同伴由于扛着设备,先行下山了,我则在山顶边看边等常松木。半个多小时后,常松木抄完了那通碑也上来了,兴奋地拉着我又去抄庙前的那通古碑,那通碑倒放大地上,庙主拿来了小橙子,让我们坐在那里抄。这时天色阴了起来,山顶的风也大了,穿着短袖的我感到很冷,我们二人歪着头辨认着碑文认真地抄着,扭得脖子生疼。抄完这通,又抄了一通立着的民国年间的石碑,我们这才下山。正是从这几通石碑中,我们知道了安阳宫的来历,知道了紫云山的来历,知道了这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名字。
天色已晚,暮色迷冥,山风劲吹,估计下面等我们的人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我们二人一路小跑着下山,常松木边跑边兴奋地叫喊着:“大有收获,不虚此行啊。”35分钟后,我们到达了行宫下边的停车场。
重游嵩阳紫云山照片 重游嵩阳紫云山 给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