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骨不在格
诗在骨不在格阎锦木
旧体诗词字数虽少,但讲究修辞,用字精炼,语句结构规范,意境含蓄深远,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结晶。至今仍是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的高级思维创造和精神享受,也是许多文学爱好者青睐之所在。
然而在眼下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偏激现象,这些作者一味追求“合律”,而忽视了“立意”的现象。诚然,既符合格律,又意境深邃、充满情趣的诗固然是好诗;虽不谙格律,但语通意达、灵性充盈,诗趣盎然的诗同样是好诗,有时为了词不害义,也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格律。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在骨不在格。”这里的“骨”指性灵和趣味,“格”指格调和格律。又说:“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过分强调格律而忽略意境和情趣,必然导致其作品味同嚼蜡的“格律溜”。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强调“境界”,他说:“境界为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此言正是强调了境界为上、格律其次的这一理论。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作大多不拘于格律的约束而追求创作的自由,而倍受诗评家的争议,但又有谁能否定他“诗仙”的地位呢?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红楼梦》总共收入诗词121首。他借林黛玉之口论诗:“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意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义’。”(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必以情思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他把文章的思想感情比作人的神经中枢,放在首位,其次才是事义(素材结构)、辞采(辞藻文采)和宫商(声调音节)。这种按内容形式,主次轻重排列的文学观点,也应看做是包括各类诗歌在内整个文学创作的原则和规律。
赞同楼主观点! 文学本来就是用来反映生活的,不能让格式束缚了手脚! 拜读楼主的文章,茅塞顿开。 本帖最后由 人比黄花瘦 于 2014-7-15 13:43 编辑
好文章!赞一个! 版主呢,快来看看吧!俺认为应该飘红吧!:P 无忧公子 发表于 2014-7-15 11:12
赞同楼主观点!
感谢无忧支持! 赏学妙文!共勉共进!飘红!祝好文祺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4-7-15 13:45
版主呢,快来看看吧!俺认为应该飘红吧!
来了,来了!:lol这篇文章的确不错!我看了也认为应该点亮飘红!:victory: 近段时间,在几个诗词论坛欣赏学习了诗友们的诗作,养病没事,又翻阅了“唐诗三百首”“沧浪诗话”随园诗话“还有现今各种诗词刊物的诗评等等,偶得几点感想,写出来与众诗友分享,
一,沧浪诗话云: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
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如果自己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呀。好比行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所以说,学习上等的,只能达到中等;学习中等的,就沦为下等了。又说道,见识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见识与老师一样,就只能够得上老师才德的一半了。工夫要从最好的作品开始学起,而不可从低劣的作品往上学。首先要熟读《楚辞》,早晚讽咏来作为根本;接着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和汉魏五言诗,都必须读熟;再埋头阅读李白、杜甫的诗,好象现在的人研究经学一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在胸中酝酿,时间长了就自然领悟了。这样学习起来,虽然未必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失为正路。这就是从头顶上做起,可以说是进到禅宗宗门的极处,可以说是寻求到根本处,可以说是豁然醒悟真谛,可以说单刀直入。
二,随园诗话曰:随园诗话--(清)袁牧 诗在骨不在格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三,纵观唐诗三百首,标准的格律诗也不过60%,也就是说,唐宋人写诗填词,当时并不受什么格律限制。但人类都喜欢马蹄韵型的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像人们在舞曲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一样)李杜写诗时,激情澎湃,于是就写出了跌宕起伏的唐诗,后人审视了一下,觉得大多流畅有诗味的好诗都有共同特点(符合某种格律),于是就有了格律诗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