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书画 发表于 2011-8-12 13:16:15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不离生活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不离生活   有人说:“简化文字是时代的悲哀,是某个时期的错误产物。”人类的进化是物质、精神、文化等全方位的进步,简明、快捷是高节奏时代的基本文化要求。即使是悲哀也好,错误也罢,简体文字已通用多年,已全民族通用俗成,法定认可。历史还能倒退吗?书法艺术只能围绕简体文字这个中心,让它进入艺术的主导地位。让艺术具有时代意义,具有实用价值。
任何时期、任何书家,学习前贤,临摹古帖,无论你临巧到什么程度,也只能视为基础,只能视为某种艺术形式。要变通古今,古为今用,学为己用,最终用来写好当代通用文字,才是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古人流传至今的大量佳作不主要是他们自己当代的通用文字吗?我们不能传下去的都是脱离现实的仿古作品,任何传承最终都要服务于现代,服务于先进文化,没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就会失去时代的生命力,临摹古帖只是学习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更不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途径。其实,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工作学习中,在同学老师中,在街坊亲友中,在街头巷尾里,甚至是田间地头,当然也包括在自己认同的好书帖中。无时不刻地在潜移默化的感受和吸取自己审美认同的具有自然之美的优秀结体,无时不刻地在临习生活之帖,并且无需去“柳、欧、赵、颜”地分门别类,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文字结构的思想体系。没有具体的去临任何古帖,他们师同古人,同师自然,形生物象,灵气十足,针对文字结构特征,先硬笔后毛笔,先正体后行、草,由浅入深,功到自然成。结体规范自由,同样形神兼备,风格不凡。这样一路自然走来,大有人在。往往这些人才是书法艺术美感强烈的群体,才是真正的书法精英。而那些没有捕捉灵感,没有自然感悟能力的呆板之人才会去单一的学帖,将古人的精华与糟粕通吃,难辩好坏,难以摆脱。不要用自己古套的学书之路去概定别人,更不能用“有没有古帖的痕迹”来衡定作品的好坏。说你好便是博采众长,说你坏就是没有源流。我看符合结构特征才是最好的源流。实际上一个好的书家,并不怎么去知道和清理自己文字结体的源流。唯精华而取之,唯体现文字结构特征为宗旨。书法最终还是落实在书写上,尤其是现代文字的书写上,尤其是实用书体的书写水平上。书法艺术是一个很直观的视觉审美,字好才是真好。实际书写水平才是硬道理,好的书家也必然会有很好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精准、独到的认识,反之,没有实际书写能力的人,是不会有很好的认识和体会的。这是相辅相成的天理,这就是导致许多书法讲堂上,一些实际书写水平不高,只会夸夸其谈的“理论家”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的主要原因。他们不切实际的对古人书写行为的理论想象,让人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扭曲,没有实质进步,为师之道是要把深层的知识浅显化,要用自然而科学的规律、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把我们的传统艺术剖析清楚,“以高带低”是用高端艺术来感染、来引领艺术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不是厚古薄今,故弄玄虚。不要远离时代结体,远离平和的自然之美,不要假借艺术之名来把书法复杂化,要用现代艺术水准大胆的去肯定和否定古人,你才会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让你能走出误区。唯古风就是艺术吗?不能自主、自由、原创的书写,总在考虑古人是怎么写的,这样写字不累吗?这样写字能有创新吗?依葫画瓢能写出时代形神吗?试问杰出的书家第一人具体是跟谁而学?古人又有先见之明给后人先写好简体形神吗?体现结构特征便是你灵动线条的笔路准绳,才是最重要的结体法度和审美标准。学古尚需脱古,才能找到书法艺术的真谛。书法艺术应引领大众书写正确的学习和发展方向,以提高当代文字的认知审美和实用书写能力为宗旨。
    多年来,除教育界外,在书法赛事中,简体作品基本为零,在北京闽龙杯赛事中,甚至出现了比赛题为“简改繁”的趣事。主持者田伯平还在那里自圆其说,所提倡的“识繁用简”成了混淆繁简主次的托词。书法作品特别是青少年“小书家”应注重书法艺术的时代意义,应体现学繁变简,古为今用的终极变通能力,体现当代通用简体的书写能力,该题型如果是“繁改简”不同样可以主在写好简体的同时起到识繁的作用吗?又不会主次颠倒。乌海书法城万人少儿书法场景中,可谓是铺天盖地,繁字遍野。许多小书家在学校因写繁字而扣分,难道我们的文化自相矛盾了吗?由于繁体字几乎成了书法的代名词,多年来,造成许多人不会写或是不善于写通用简体文字,抓不准简体形神,而写繁字倒还像个“大行家”,善繁陋简成了不争的事实。书法艺术和实用文字书写形成偏离。书法艺术高层审美导向的偏离,使得他们不去变通,不必变通,写繁不止,还自慰自傲,即使你写得超越了古人本身又能如何?了不起只是古人的一个优秀学生。这样违背时代意义,只能一代一代的鸿沟长存。呼唤书法艺术与书法教学的统一,不能让青少年一开始就步入写繁误区,从而疏远简体形神的揣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国民的呼声,当代书家应多出规范的简体字贴,做时代书风的表率,大力推崇青少年学书简体字帖。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不离生活,写好现代简体,展现时代风韵,围绕结构特征,形神源于自然,学繁变简,识繁写简,次繁主简,书法才能摆脱虚华的束缚,跨越鸿沟,走向现实,才能振兴书风,服务和促进现代文化。
尤其在行、草书体中,古人的行草笔路所表现的结构特征是针对繁体,全盘照搬的繁体行草很多已与简体结构大相径庭,不能代表简体形神,它只能和金、甲等过时书体一样,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但绝不能充当现代艺术的审美主流,否则将会重新迂回到善繁的老路上。针对简体结字,围绕和体现结构特征,笔路自然合理才是文字成形规范的唯一标准,才是文字神形的法度,而不是古人有没有这样写过。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循古莫忘时代,学古重在变通。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8 10:14:46

是啊 艺术离不开生活啊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8 10:14:50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不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