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的诞生(诗词网大笔记)
本帖最后由 嵩颍情 于 2014-8-14 08:54 编辑韵书的诞生(诗词网大笔记)
诗词是优美的文学。我们受到诗词之美的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内容、情感、辞藻上的吸引。但我们要学习诗词,却得从它们的平仄与押韵入门。为啥一上来就强调这个呢?因为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人,以为平仄和押韵是形式,像镣铐一般,限制着诗意的抒发,认为文学应当内容至上,为了塑造意境,可以扔掉形式。他们从一开始就走了歧途,若不回头就永远写不好诗词。其实,平仄与押韵是支撑起优美辞藻的骨架。就像盖房子,几十万块砖头不是随意码在一起的,而是有序地交错着的。平仄与押韵,就两大内容,但是要说清楚,却也起码需要三天三夜。正如两盒巧克力,得拆开包装一颗一颗细细品尝。现在,我们从头说起。我国是诗的国度。华夏民族从《诗经》起,就一直热爱写诗。三国时,魏国人李登编写一本《声类》,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晋代,吕静编写《韵集》,这是第二部韵书。南北朝时期,韵书就更多了,达数十种之多。为啥这时候产生这么多韵书呢?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掀起了学习梵文的热潮。中国的和尚和学者受到梵文字母的启发,懂得了辅音和元音(当时叫做体文和摩多)的拼音原理,于是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比如说,“灯”字,怎样注音呢?可以是“当扔切”,意思是“当”字的声母,加“扔”字的韵母和声调,连起来读,就是“灯”。这样,中国人把汉语分析出了声母、韵母、声调。这是划时代的发现,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了非常明朗的认识!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来研究。把同韵的字或同音的字编在一起,便于写诗的人选字押韵,于是产生了韵书。大家的思路殊途同归,但他们所依据的语音,有的是汉魏以来的古音,有的是自己的方言,造成研究成果观点不同,于是各自出书,韵书也就井喷了。另一个原因是文学创作的繁荣。上文说到,韵书是为了便于写诗选字押韵,研究语言,是为了文学创作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是怎样呢?韵文方面,大量吸收了民歌的营养,五言古诗成熟,七言诗开始出现。散文方面,辞赋发展出骈体文,句子多多四六对仗。总之,这个时期,文学上特别追求形式,讲究辞藻,讲求声律。咱们举例来感受一下。我国第一首七言诗,据说是曹丕写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句都押韵,句尾都是平声的“ang”韵字。骈体文,我们选读沈约的《高松赋》片段:郁彼高松,栖根得地。托北园于上邸,依平台而养翠。若夫蟠株耸干之懿,含星漏月之奇。经千霜而得拱,仰百仞而方枝。朝吐轻烟薄雾,夜宿迷鸟羁雌。露虽滋而不润,风未动而先知。既梢云于清汉,亦倒景于华池。轻阴蒙密,乔柯布护,叶断禽踪,枝通猿路。听骚骚于既晓,望隐隐于将暮。暧平湖而漾青绿,拂增绮而笼丹素。 这篇辞赋,包含了骈体赋的要素:四字句、六字句、对仗、押韵。按照对声律的认识,沈约甚至提出,诗文写作应当避免“四声八病”。“四声八病”过于严苛,简直是不让人写诗了,总的来说不得人心,这里不做介绍。总之,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翻译佛经和文学创作的发展,韵书众多。隋文帝时期某年,8个有影响力的大文人、大学者、大官员聚在一起,相当于召开韵书研讨会,对社会上刊行的韵书进行分析得失,讨论标准,愿望是,全国统一了,就得制定统一规范,搞出一部全国通用的权威韵书来,以代替杂七杂八的韵书。据说,研讨会是在陆法言家里召开的。陆法言当时20岁出头,负责记录研讨会上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大纲。很奇怪,专家们后来似乎不再过问这事,总之,经过20年呕心沥血的付出,陆法言才编写成韵书《切韵》。《切韵》一出,影响很大,很快把其他各种韵书给淘汰了。其原因,首先参与制定这韵书的8个专家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比如颜之推,他是《颜氏家训》的作者,比如薛道衡,是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其次是《切韵》集众家所长,大家都能接受。唐朝,政府把《切韵》定为科举的标准书。同时,对《切韵》不断有所增补,后来干脆改名叫《唐韵》。北宋真宗时期,这时距离陆法言出版《切韵》已经四百年了,政府决定重修《切韵》和《唐韵》,合成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本意就是增补。《广韵》收字2万多,注释有19万多字,堪称巨著。不怕,在我国出版史上,五代时期推广雕版印刷,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于是《广韵》大量流行。结果,陆法言的《切韵》反而逐渐失传了。近代,陆续出土《切韵》残卷,不幸的是,很多《切韵》残卷被八国联军盗走了,现在存放于他们的图书馆博物馆中。好消息,1947年,我们发现了一本唐代抄写的《切韵》,非常完整,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依靠《切韵》、《广韵》等韵书,学者们基本上理清了两千年来汉语的发展轨迹,让“汉语是历史悠久的语言”名副其实。上文说到,《切韵》、《广韵》都是巨著,字数多,韵部也多,写诗选字押韵,不方便翻阅。陆法言《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同用的韵合并,精简成107韵。同期,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刘渊原籍山西平水人,王文郁也是山西平水人。平水韵据说是秀才们科考复习的必备工具书。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又,元明清也有很多诗词是以平水韵为押韵标准的,因此,我们学好平水韵,就可以领略到诗词的声律之美。
在诗词网大学习时,老师曾强调用平水韵写诗填词。最近翻阅空间日志,看到了这篇笔记,帖来与众诗友共勉! 怪不得嵩颍情老师懂那么多,原来在正规的诗词网大学习过呀!问好斑竹先生! 嵩颍情 发表于 2014-8-14 09:09
在诗词网大学习时,老师曾强调用平水韵写诗填词。最近翻阅空间日志,看到了这篇笔记,帖来与众诗友共勉!
博学多才:lol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4-8-14 12:11
怪不得嵩颍情老师懂那么多,原来在正规的诗词网大学习过呀!问好斑竹先生!
虽然是经过导师淳淳教导,但是毕竟学习时已经年逾花甲,记忆力不行了,对博大精深的诗词理论,也不过略知皮毛,要是年轻时学习就好了。谢谢关注,祝好! 兴兴 发表于 2014-8-14 13:35
博学多才
博学多才?只喜欢中华古文学(近嵩阳书院,读书为乐),只喜欢登封的山水风土人情。(近少林寺,喜欢修禅,与人为善)博学何来?多才何讲?年逾古稀,能够为登封的文友互学共勉,诚信交流,吾愿足矣!柳郁老师曾经说过:登封是出诗人的地方,兴兴老师的才华,有目共睹,论坛上的“诗人”,唯君莫属!:lol:lol祝好秋祺!遥握 看了这篇笔记,花枝增长了知识!谢君美文,花枝敬茶问候! 嵩颍情 发表于 2014-8-14 17:24
博学多才?只喜欢中华古文学(近嵩阳书院,读书为乐),只喜欢登封的山水风土人情。(近少林寺,喜欢修禅 ...
太高抬我了。:handshake你才是令人敬佩的。 期待下集! 兴兴 发表于 2014-8-14 23:07
太高抬我了。你才是令人敬佩的。
哈哈!老朋友不要在这里谦虚了!互敬互爱,互学共勉,自律自重,诚信交流,共同进步!祝好遥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