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书画 发表于 2011-8-15 23:31:29

从河南人口头语“中”字说起

从河南人口头语“中”字说起河南人在表示赞赏和肯定的意思时爱说“中”,一说“中、中”人家就知道这是河南人。那么,为什么河南人和“中”字这么投缘呢?这大约与河南的地理位置有关。河南地处中原、隶属中州,有中土、中国之称(亦即土中、国中之意)。历史上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安阳、洛阳、开封、许昌等地都是古代帝王建都的地方。中岳嵩山也在河南境内,据说当年周公测影,认定嵩岳一带为“天心地胆”之处,中岳庙大牌坊上书有“配天作镇”的字匾,足见据中扼要的显赫。    河南处在中国腹地、华夏中心,从殷商到周汉,从魏晋到隋唐,从五代到宋金,几乎中古以上的华夏文明都与这一带息息相关。周围“夷狄蛮野”之邦与中土的贡献交往使得中原人眼界大开,并有了批评的机遇和衡量的法度。于是,在比较中逐渐形成的中原人的文化崇尚和风格就既不同于西、北过于剽悍的“阳刚”,又不同于东、南过于孱弱的“阴柔”,而是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中和”。《中华全国风俗志》称河南:“居土之中”“气禀中和”。“尚中”思想逐步在中原人心目中生根开花,并且从意识的底层进入到俗语的表面。 然而,“中”作为赞赏、肯定的口头语虽仅限于河南人,但“尚中”的思想观念却并不限于河南人,而是要广泛得多。向往中原文化、信奉“中行”道德,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因此,探讨“中”字的来源、“中”的观念,以及“中”的控制理论,就必须放在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审视。“中”的观念最早产生于人猿相揖别的古人类时代。人科动物从原始森林中走出,生活在依山傍水的河汉沟壑地带,为防野兽侵袭,昼出夜伏,通常选择山崖自然洞穴藏身,以为相对固定的居所。渐渐地,他们便有了以居处为活动中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后来在中国的早期象形文字——甲骨文中被描绘成   字字形。笔者经过一番考证,认为   字里的Ο形是形符,系古人对居处洞穴的象形描绘;| 形是意符,表示洞穴居处可上下通达、左右随行;≈ 形是形符之辅,象征居处周围有水流。   字整体表示人的居处、人的生活中心的意思。其发音和洞穴之“洞”,以及后来与人们的居所有直接关连的“栋”、“宫”、“穹”、“窿”等字均可音转意通,即为“中”字。因此,可以认为“中”字起源于原始的洞穴生活习俗。 洞穴习俗在古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自不待言。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人的保护作用。在洞穴的庇护下,人类躲过了一次次的狂风暴雨、雷电洪峰,避开了毒蛇猛兽的惊扰袭击,修养生息,繁衍发展。于是洞穴的意象进入了神话思维。创世神话、洪水神话中的葫芦、瓜、船等保护人类、繁衍人类的形象无不带有洞穴意象的积淀和印痕。“中”的观念也就在这种对“洞穴”神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和尊崇。“洞穴”属大地,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使人们觉得自己的活动中心便是大地的中央。实际上,这个中央就是中霤。《释名》称:“中央曰中霤。”中霤,《辞海》的解释为:“上古人居于洞穴,在顶上开洞取明,雨水从洞口滴下,故谓之‘霤’。后因称房屋中央取明处为‘中霤’。” 《说文》又称:“廇,中庭也。”“庭,宫中也。”可见洞穴乃至于后世的宫室房屋中央之处为“中霤”。“中霤”是五祀之一。卿大夫以上才能祭祀的。祭祀“以豚”,“或曰,中霤用牛,余不得用豚。”(《白虎通》)可见“中霤”地位之重要。“中霤”,实际上就是土神。《礼记·郊特牲》说:“家主中霤而国主社”,孔颖达疏:“中霤为土神。”祭土神是在六月。六月也是土王,因为它在一年的时间中央。至此,古人已将居处产生的“中”的观念在地域和时间方面崇尚强化到了神的地步。接着,它又向空中发展。《释名》曰:“栋,中也,居屋之中也。”《说文》曰:“栋,极也。”段玉裁说:“极者,为屋至高之处。”“今俗语皆呼栋为梁也。……引伸之意,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于是,北极星这个被认为是天宇穹隆至高至远的点,便被说成是天之中了。《论语正义·为政》引郭璞注:“北极,天之中。”北极,因为被认作是天之中,也被神化,被奉为有神性的星辰了。至此,“中”的神话已达于天地,形成系统。 如果说“中”被神化,是由于与“中”相关连的洞穴居处对人类有着某种保护作用的话,那么,处于中心位置的安全感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真实体验。四面受敌时,处于人群中央最安全;站在洪水包围的孤岛上,也是中心地带最安全。这种处中为安的思想被古代帝王用作建都择地的原则,于是,才有了周公测影,寻找天地之中的故事。中原一带多都邑,也才不难理解。再至后来,人们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中”。这个“中”差不多总是处在它们的“中间”地带,等距离“中分”他们的两极。这使人们有了一个把握事物要害的方法,那就是抓住它们的那个“中”。这个“中”,就叫“大本”。《礼记·中庸》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实,处在事物中间的“中”、“间”二字,意义是相通的。《墨子·经上》曰:“中,同长也。”“有间,中也。”而且,“间”和“中”一样,也是由居处习俗中产生的观念。《说文》称:“閒(间),隟(隙)也。从门从月。”徐锴曰:“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閒(间)隟(隙)也。”间字从门,可见其与家居习俗之间的联系。“中”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在时空上形成了“中在”、“中和”的概念。从时间顺序方面看,一切现实的客观存在都可以说是“中在”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从空间组成方面看,一切现实的客观存在都可以说是“中和”的。每一种事物虽然都有其内在的矛盾斗争,但只要它尚未发生质的变异,就总是保持着某种或均衡或偏重的中和状态。 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人们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取舍。虽然有些异想天开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比如要把太阳留在中天,就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从修正自己的行为出发,希望自己的行为适当—适中,从而接近目标的努力是从来也不曾中止过的。于是,在“中”的控制方面,历来有许多贤哲苦思冥想,创建了众多的学说。比如: 儒家提倡“中庸”,主张以“折中”的方式处理事物矛盾,是一种入世的态度,其功力见于当事之际。 道家提倡“大中(大恒)”,主张以“守中”的方式处理事物矛盾,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其功力见于事发之初。道家是一种保守的、封闭的、顺其自然的处世方略和思维方式。自己不参与事物的矛盾斗争,在事前就退守到元点的位置,尽量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去发展。事物发展了,他接受这一发展了的事物,而自己仍复归于始,“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以待事物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老子《道德经》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守其母,也就是守其本;守其本,也就是守其中。道家是一种悠然超脱的思想,因此,他们的理想是做“活神仙”。在他们的想象中,神仙是生活在“洞府”之中的,“洞府”,就是他们所守的“中”。 墨家提倡“中效”,主张以“心中”的方式处理事物矛盾。他不是强调对矛盾双方的折中评判,而是强调自身对矛盾双方的和同。《墨子·经说上》云:“心中,自是往相若也。”《墨子·大取》又说: “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墨子的法,是讲在事前的,他以自己的“心中”为前提,相信“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并希望以此求得最大的“中效”。 法家提倡“执中”,主张以检查的方式达到控制中行的目的。《扬子法言·先知篇》云:“圣人之道,譬犹日之中矣。不及则未,过则昊(李轨注:日昊明尽,言昏昧也)。”法家的“执中”是讲在事后,是对已经不中的既成事实给予强制性的制裁和纠正,强调的是事后的检查与治理。《扬子法言·修身篇》云:“天下有三检。众人用家检,贤人用国检,圣人用天下检。”“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的。”足见法家的“中道”是在于惩治,用惩治的方法使事物复归于“中道”。 释家(佛教)也有“中论”。 佛学“中论”称“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 。然而,佛不言实,佛不言有,正如其偈文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既不是此,也不是彼,这就是释家所说的“中”。这个“中”就是与实相相对立的虚无。龙树菩萨《中论》曰:“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这种说法颇似运动学说所认为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在某一时刻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不过,它更极端,根本不承认是它本身,只说是它有它的前因和后果。而前因和后果也没有它们的现实存在,所以就是一切都是虚无的。既然“四大皆空”,所以应当“无持”、“无争”。可见佛学是以虚无为根本,虚无就是其所谓的“中”。    对“中”的控制理论还有不少,这里不能一一备述。所要说明的是这些有关“中”的理论见解都和“中”字一样,可以追溯到洞穴习俗乃至后世的宫室文化上来。洞穴习俗,现今虽已少见,而通常代之以形式各异的家居文化,然而,现代家居对人的保护性功能作用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像结婚入“洞房”;丧葬入“墓穴”这样的洞穴习俗的“文化残留”,也还广泛地存在于现代的风俗习惯之中。这说明远古的洞穴习俗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不过,这种情况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因为,现代居室的隔绝性和保护性正在日益受到冲击和破坏。电波、磁场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家用电器提醒着人们,他们虽然身在家中,却并没有与世隔绝;远程导弹的威力、现代战争的残酷也使人们感觉到呆在家里,并不能受到应有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中”的观念难保不发生变化,传统的“中”的思维方式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因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生活中的事实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而且,从现代科学发展的速度来看,这种变化的出现也不会太远了。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23 11:34:18

中中中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23 11:34:24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河南人口头语“中”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