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书画 发表于 2011-8-16 11:42:39

怎样临《嵩高灵庙碑》 (二)

本帖最后由 嵩山书画 于 2011-8-16 11:46 编辑

四、《嵩高灵庙碑》的笔画特征及书写方法
  1、点
  《嵩高灵庙碑》中点画形态极为丰富,千姿百态,是一般碑帖所不具备的。碑与帖相比,尽管有时候一些精微之处会流失,但对于《嵩高灵庙碑》而言,则绝对是个例外。它豪放粗犷而不失精妙细腻,实属难能可贵。碑中点画,小一些的以三角形居多,形体大的则取隶书中的波挑法,不少点法都是隶书捺、撇的短缩,有的点画甚至处理成短横。
  (1)一点。一点情况多为起笔,其形态各有不同。如右图中“宜”字上方点画只是残存遗意,显得含蓄有致。“官”字起笔点画破空而出,取势飞动。“主”字的点画相对要厚重些。“立”字中点画形状稍长,有别于“官”、“主”二字。“宗”字点画形体更大。“室”字点画已化为短横,有磐石之稳。“亥”、“自”两字点画皆为方笔入纸,但行笔方向恰好相反。“亥”整个字形运动方向朝右,故上方点画自右向左行笔。“自”下半部分字形较为紧密,给人以密不透风的感觉,打破了原本长方的形态而变成平行四边形,整个字形有右倾趋势,点画自左向右行笔,上方下尖,显得稚拙可爱。 http://s14.sinaimg.cn/middle/62976b1fx827508f5d6bd&690
    (2)两点。两点往往成相背状,重在呼应,妙在变化,如右图中的“季”字。“爰”字中的两点露锋起笔,“少”字点画以捺画出之。除对称点画之外,尚有一些不拘常调的处理方法。如“妄”字“亡”部中短横断开,与首点合成两点,显得十分有节奏;“于”字两点有大小之变,方圆对比,相映成趣。另外,点画若在上方,对称者多相向而行,若处于字形下方,则成捺画形态,如右图中“案”、“其”和“兴”三字。
  (3)三点。碑中带三点水的字,三点水位置大多上提。“心”字底中三点大多接近一条水平直线。三点处理不但要注意变化,更要发挥组合效应。如右图中“乱”字左部三点书写极为随意和谐,彼此存在细微的变化;“纷”字左部三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原”字三点为“小”字缩略法,有行书的流动感;“洁”字较为特殊,除左半部分有三点之外,三点水偏旁中也有三点,偏旁中点画形状安排位置极为有趣,自然天真,右下方三点的安排由小渐大且竖着放置。“黎”字下方三点又有不同:三点紧密靠拢,皆为尖角朝上的三角形块面,如同修筑大坝的砖石,稳稳地“砌”在字中。
  (4)四点。如右图中“俗”字右部中间的撇捺画改成长点,妙在组合之功;“无”字下面的四点看似相同,细心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别。
    (2)两点。两点往往成相背状,重在呼应,妙在变化,如右图中的“季”字。“爰”字中的两点露锋起笔,“少”字点画以捺画出之。除对称点画之外,尚有一些不拘常调的处理方法。如“妄”字“亡”部中短横断开,与首点合成两点,显得十分有节奏;“于”字两点有大小之变,方圆对比,相映成趣。另外,点画若在上方,对称者多相向而行,若处于字形下方,则成捺画形态,如右图中“案”、“其”和“兴”三字。
  (3)三点。碑中带三点水的字,三点水位置大多上提。“心”字底中三点大多接近一条水平直线。三点处理不但要注意变化,更要发挥组合效应。如右图中“乱”字左部三点书写极为随意和谐,彼此存在细微的变化;“纷”字左部三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原”字三点为“小”字缩略法,有行书的流动感;“洁”字较为特殊,除左半部分有三点之外,三点水偏旁中也有三点,偏旁中点画形状安排位置极为有趣,自然天真,右下方三点的安排由小渐大且竖着放置。“黎”字下方三点又有不同:三点紧密靠拢,皆为尖角朝上的三角形块面,如同修筑大坝的砖石,稳稳地“砌”在字中。
  (4)四点。如右图中“俗”字右部中间的撇捺画改成长点,妙在组合之功;“无”字下面的四点看似相同,细心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别。
http://s15.sinaimg.cn/middle/62976b1fx73721aa9996e&690
    3、撇画。撇法在《嵩高灵庙碑》中多数含蓄平拖,顿笔后出锋急收。少数也有出锋顿笔不明显的情况。如图中“旧”字“隹”部撇画自字形左侧中部伸出,打破原有字形的瘦长状,同时也改变了“臼”部与上方形体错落造成的不稳定状态,使字形复归平正。“伦”字单人旁的撇画与右部中的撇画略有区别,均忌一带而过。“然”字左上部横撇的处理极有新意,末端笔画加粗,调锋重按而出,与捺画相映成趣。“惟”字撇画粗重,高高耸起,较左竖还要高,给人以“泰山压顶”之感,奇险无比。“代”字撇画短促有力,极为厚重,临摹时要避免入笔处太刻意而成明显的折笔动作。
  在撇画处理方法上,也有一些特殊形态,如左图中“盛”字左侧的撇画呈渐粗状,而后驻锋提笔,戛然而止。“岳”字撇画侧锋起笔,两端粗而中间细,起笔方,收笔圆。“周”字撇画收笔处方,没有撇画动作。“故”字右部上方的撇画更为特殊,已处理成点画。如果字形中有较多撇画,那么就必须进行变化。如图中“阳”字撇画很多,但各不相同。像这样的变化依赖的是创作技法,只有技法高超,才能变化无痕。
http://s9.sinaimg.cn/middle/62976b1fx82750c405a28&690
    6、捺
  《嵩高灵庙碑》中捺画形态多变,收笔更为上仰,沉着厚重,力送毫端,出现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佳构,临摹中要作为重点来体会。
  (1)长捺居多。《嵩高灵庙碑》中长捺常使整个字形显得宽博飞动,有飘飘欲仙之姿,且收笔不像一般碑帖皆平收而出,而是渐次提笔渐细,捺尾上翘,弯成一定弧度。如右图中的“人”、“大”二字,几乎夸张到极限;而“太”、“分”二字,捺角宽且长,风格强烈。
  (2)撇捺互动。这是《嵩高灵庙碑》的特征之一。也就是使撇捺画呈对称状,双向夸张,形成互动之美,如右图中的“父”、“不”、“宗”、“崇”四字。对比这些字,其捺画各不相同。而将形体极为类似的两组分别进行对比,如“父”和“不”以及“宗”和“崇”,也有明显区别。
  (3)雁行双飞。一般说来,字形中有平行相向的笔画同时出现时,都要力避雷同,特别是像捺画这样形体比较长的笔画,常以点画或反捺代替。但《嵩高灵庙碑》却极力打破陈规,皆用长捺,极见奇趣。如右图中的“除”、“际”二字,字形中皆有同向的笔画,但都用长捺,只是在方向上形成区别。
http://s15.sinaimg.cn/middle/62976b1fx82750f154cae&690
    (4)各臻其美。《嵩高灵庙碑》字形中捺画常从各个角度挥出,不拘一格。如下图中“斋”字的捺画柔中有刚,使整个字形翩然而有奇趣。“然”字捺画提笔甩锋,显得神采飞扬。“毁”、“炭”二字也有同样的艺术功效。“汉”字末笔点画以长捺出之,从容舒缓,欹侧生姿。“察”字捺画最具意味,下方“示”部第二横左伸右缩,捺画弯曲且较长,别有韵昧。“欣”、“报”二字,字形本身很端正,捺画较长,且呈上扬之势,遂产生动感,在读帖中可加以体悟。
  (5)着意夸张。《嵩高灵庙碑》中一些捺画着意剧烈夸张,另辟蹊径。如下图中的“民”字,捺画尤其显眼。“集”字的捺画也格外突出,而且出人意料之外,其大胆用笔和过人巧思着实令人叹服。
http://s6.sinaimg.cn/middle/62976b1fx8275107e3bd5&690
    五、字形与偏旁之变
  由相同或近似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字,要注意变化。如右图中“州”字左中右三部分形态相同,但点画形状、出钩长短以及竖画粗细都不一样。“非”字为左右对称结构,对称中有不对称,左半部分比右半部分高一些,有错落之美,且六笔短横画无一雷同。“弱”字左右并列相似,两“弓”部存在细微差别,转折有方圆变化,出钩有方尖差别,左侧起笔处封口,右侧断开,横折弯钩中的四笔小横画形态各异。
  《嵩高灵庙碑》中的偏旁变化更是精彩纷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言字旁。言字旁因字形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如右图中“谦”字“言”部较为粗重,整个字形也很厚重。相比之下,“谓”字的“言”部点画则较为轻盈。
  2、走之底。走之底中,大多走之上点省略。右图中“遭”字走之底清秀灵动,点画圆浑飞动,点画下面的折画自右向左起笔,仿佛一叶扁舟。“巡”字走之底的起笔点画省略,入笔较轻,平捺一波三折,造型别致生动。“遵”字走之底的行笔十分有特色:自起笔至笔画中端,线条粗细变化均匀,而后突然重按,再提笔而出。“随”字捺画较前几字更厚重一些,走之底捺画自斜笔之下顿挫出锋,沉稳自然。
http://s8.sinaimg.cn/middle/62976b1fx827511dad547&690
    3、提手旁。如右图中“掖”字提手旁的竖钩省略出钩,较为含蓄;“燃”提手旁的重提笔没有超出竖画,留出右边空间,深知避让之法;“播”字尤为特殊,提手旁从隶法化出,上方横画较长,提笔缩短,钩画圆转处理,富有特色。
  4、奉字头。如右图中“奏”字上部的捺画弯曲较甚,加上“天”部的捺画,形成“二重奏”;“春”字造型尤为生动,三横画左高右低,有一边倒的感觉,撇捺画较为舒展,通过下部“日”来调整,使整体字形稳中有险,平中见奇;“秦”字字形较为宽博,姿态较正;“奉”字字头处理尤见匠心,三笔横画皆以隶法为之,波磔明显,捺画尤其方重,几乎到了比例失调的程度,极见夸张之趣。
  5、单人旁。如右图中“化”字单人旁高出右部,笔画较为厚重;而接下来的第一个“作”字较端正,第二个“作”字撇画很长,竖画缩短,给人奇险无比的感觉,且两字中“乍”部三横画处理极有意味,一笔一变,诚可叹焉;“仰”字单人旁起笔处与大块原石风十七之残迹相连,临摹时宜改之;“代”字与“仰”字形成反差,撇画长度减少,竖画缩短,整个字形较扁,尤见造型之变。
http://s15.sinaimg.cn/middle/62976b1fx8275132b9fce&690
    6、双人旁。如下图中“行”、“后”二字的字形中两撇画一长一短,顺势而下,相映成趣。对比两字的双人旁,在用笔上仍有细微的差别。“徵”、“得”、“仪”,两个“循”和“条”等字中双人旁虽然相近,但仍见毫厘之变:“徵”字笔画轻灵;“得”字笔画尤其显得厚重;“仪”和第一个“循”字竖画收笔处略有出钩之意;第二个“循”字和“条”字的双人旁处理方法较常见。统而观之,可谓欹正相生。
  7、立刀旁。如下图中“判”字立刀起笔方整,结字缜密,点画飘逸飞动;“剖”字用圆笔,出钩显得软弱了,临摹时要注意;“克”字点画铿锵有力,严谨端庄,出钩较宽;“则”字较前三字要宽博点,弱化出钩,点画轻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结体右高左低;“创”字中,短竖画间距很小,竖画起笔有方折感,出钩尤其要注意方折处不能太过刻意,必须要领会“透过刀锋看笔锋”之主旨所在;“制”字立刀中原本应平行的短竖横向粘连竖钩画,乃由隶法变化而出。
http://s12.sinaimg.cn/middle/62976b1fx8275146cd9eb&690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23 11:34:50

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临《嵩高灵庙碑》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