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书画 发表于 2011-8-16 12:00:20

《嵩高灵庙碑》取法研究

《嵩高灵庙碑》取法研究
李松
《中岳嵩高灵庙碑》亦称《寇君碑》,是留传下来不多的北魏时期的碑刻。此碑现存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
由于历久漫漶严重,损字近半,所以,我们在临习此碑之际,就遇到猜解笔意字形的问题。我们知道,碑刻之字本来就有刻工的二度创作问题,就是十分清晰的碑版,也要通过刀法见笔法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过程。《嵩高灵庙碑》斑驳严重,就不仅仅只有辨笔法的问题,还要有透过石花辨笔法的问题。所以,临习此碑就又增加了一层难度,而且,还是很有难度的难度。面对《嵩高灵庙碑》的具体状况,我们可以做两个选择。
一是,只临写清晰之字,先不去为猜解破败字费心劳神。理由是,此碑比较完整的字毕竟数量还有不少,可供我们取法用法是有足够余地的。如果将这些清晰之字能真正弄通临透,是完全够用的,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基于这个思路,甚至根本就不去为破字问题耽误时日,把精力完全集中在好字的研究和取法上。
二是,对残字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里说的残字,是指缺笔少画之字,完全不清之字干脆放弃(我们研究的是技巧与风格的问题,不是文字内容的考据,所以不纠缠在满是石花的字,到底是个什么字的问题上)。猜解残字,我们觉得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是“以全字解残字”。缺笔画的,缺偏旁的,就从其他完整的字中寻找补替,尽量使字的组配和谐合体。这样就可以解决补损补残的问题。值得说明的是,在实践中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实际作用不大,除非某个字非用不可,才用这等手段。
《嵩高灵庙碑》的风格非常独特,它的天真、奇趣与野逸与许多北碑不同。我们从用笔和字形两方面来分析它的特点。
在笔形上,更多的带有隶书的色彩。主笔捺的隶书意味非常明了。
其次是横和竖,也脱胎于隶书的笔意。其用笔的方法是正逆正出,少有典型魏碑的棱角。同时,在行笔时,发力较平均,少有明显的提按。笔形挺且直,粗细大多比较均匀。
再就是笔的运行比较直挺,以直线表现居多。其中的撇捺造型就非常明显,撇和捺以直线来刻画,所以,笔画的质感非常挺硬。
最后就是方笔的棱角分明,与多数的魏碑方笔相似。在此不一一举例。
字形的特点是多变化多趣味,同旁不同形,同字不同形。大小不定,正欹不定。形歪势动,体态多姿。《嵩高灵庙碑》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不是平正的,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形势仪态,拙味十足。每字都可为例。
以上的分析可以提示我们,在临习时就要抓住这些特点、特征,在笔形上求其准,在字形上求其似。
由临习过渡到创作是比较难的课题。尤其是临习此碑,就更有相当的难度。化用此碑的笔法和结字技巧,要有相对较坚实的魏碑的底子。对于初涉北碑者或许不太适宜,可能因为能力的问题,理解的问题,技巧驾驭的问题等等,会有所偏失。
对于习碑有期,并已经掌握了碑的共性技巧,但在手法上比较单一,在风格上缺少情趣,变化者,或写的比较呆板,比较偏甜俗者。深挖此碑,运用此碑拙朴的技巧与方法,冲击一下,或置换一些模式化的,习气化的东西,会有所裨益。至于在取法的环节中,对于具体技巧的实际运用,则须依人而定,不宜化一。
临习一季后,以《嵩高灵庙碑》之法意进行创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创作之际,尽量多的检索和运用临碑之所获,也就是强化用法。这样会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法。创作时肯定会有不和谐之处,这实属正常。其不和谐的地方,就恰恰是自己需要解决的新的课题。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23 11:35:08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嵩高灵庙碑》取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