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每文 发表于 2014-9-12 11:15:39

西行日志:从八角街到大昭寺

本帖最后由 少林每文 于 2014-9-22 11:23 编辑

                                              从八角街到大昭寺



                                                                      记住,进入八廓街要走顺时针

                                                                                                
            到大昭寺,必逛八廓街。
       八廓街又名八角街。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主街围绕寺院,共转八个弯道,形成八个角。这里是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道。我随人流从冲赛街巷进入主街,一味向西走,却看到很多人迎面走来,感到不对劲。仔细观察,这里人流行走是有规律的,从西向东走,大家不约而同,一律的顺时针方向。我让一位内地来的女孩帮我拍了张照片后,赶紧调整方向,随人流慢慢自西向东,再折向东南街道。暑期旺季,人流量很大,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相当数量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一面走一面喃喃念佛,一面转动手中的经轮,经轮转动方向与行走方向一致,顺时针,这让我领悟到顺时针与藏传佛教的某种关系。人流中不时有跪拜着,标准的藏式跪拜动作,用身子行走,我很想录像其虔诚,但这是禁忌,只在内心琢磨宗教信仰力量的持久与恒定。

                                                                              有趣的珠宝自由市场
      在八廓街东南街较开阔的地段,我看到很奇特的一大群藏族人,三三两两的围拢在一起,神神秘秘,有的把手伸进另一个人的衣服里,窃窃私语,商议着什么,他们中有人把长长的珠子拿出来,露出三两个,讨论起品相、质地、价位。我慢慢走近,看懂了,这是佛珠自由交易市场,叫卖而不事声张,讨价还价而不事张扬,一切买卖都在窃窃私语中进行。这有点像内地农村上世纪80年代以前偏僻农村乡镇逢集逢会时的牲口市场,买卖交易通过中介行会进行,讨价还价彼此在袖筒里完成,触摸语言,暗暗交谈,心有灵犀。
      其实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比内地贵,就古玩珠宝来说,我在今年7月去了南阳石佛寺玉石市场,就拿普通的檀香木雕手镯,那里明价10元一只,好的20元。在这里,要价60元,能砍到40元是最低价。这里的人与内地人不一样,对于身上的首饰,我们内地人对此看得很淡,可有可无。而藏民,比较看重,男男女女把珠宝赋予宗教信仰的力量,佩戴珠宝作为身份与气质的标志,年轻人在这方面花个万儿八千,也尤为必要。
      通过观察,这里时兴珠宝的品种和内地不同,内地眼下时兴玉石翡翠,玉石以绿松石、和田玉、四川南红、岫玉、俄玉碧料等。而这里身居藏族区域,藏民买家卖家大多是天珠、蜜蜡石,其次是绿松石。翡翠和玉石等在藏民这里根本没市场。因为三者和砗磲、琥珀、珍珠、麝香等一样属于藏传佛教七宝之物。                                                                                                                         一个特殊的新发现
   随着人流,我慢慢行走,最令人难忘的是参观了两个地方: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和根敦群培纪念馆,免费开放。前者位居八角街西北街,大门像北京四合院,三层建筑,坐北面南,主要介绍自清朝以来中央政府派驻的驻藏大臣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机构和建设支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在各个时期对西藏建设发展做出的种种努力和民族自治政策制定情况。由于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欣赏八廓街的繁华景象,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 因此这里有一个另外的藏族名字“冲赛康”。议事厅、法事厅、印房、译字房、书画房等蜡型模型与实物展示活灵活现,沿着参观通道行走,收获多多。                                          在这里参观,我有一个特殊的收获,就是在一展厅里,看到一幅清同治十年(1871年)驻藏办事大臣恩麟题写的曾悬挂于磨盘山关帝庙的巨大木匾,上书“峻极于天”,我既欣喜又纳闷,这是否与家乡登封的嵩山文化有某种关系?“峻极”二字与嵩山会不会是词语的巧合?我详细记录,并拍照,回去问问松木吧.                                    大昭寺门口,蔚为壮观的朝拜场面


       在拉萨八角街,坐东向西的大昭寺门口是顺时针行走的起点,也是终点。
   大昭寺正门前面是广场,广场很开阔。走进寺门口,可见桑烟弥漫,酥油飘香,朝圣者、旅游者人头攒动,男女混声齐诵经词的声音抑扬顿挫,连同缭绕的桑烟一起给等待涅槃的心灵造就一处神秘的所在。                                                                     
      大昭寺门口经典的地理就是跪拜天井,其实是比路面略略凹下去的池子,长约十多米,宽约六七米。一群衣衫褴褛、形容沧桑的藏民,男男女女,正在匍匐前进,向前方金碧辉煌的佛祖做最后的“冲刺”,面积不大,也就三二十平米的地方,但那时朝圣者的“凯旋门”,他们却一个接一个,一排连一排,此起彼伏,匍匐前进,“啪嚓”、“啪嚓”每做一个动作,身子与地面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尽管有手套与护板,但我猜测着每一次倒地一定有疼痛之感,但对虔诚之至的朝拜者,体味的并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应答,一种向佛报到,让佛听见靠近佛心的应答之音。他们即将登堂入室,超凡脱俗,有的满脸汗水,泪光闪闪,或热泪纵横,不能自己,或如释重负,一身松弛,有激动,也有迷惘。朝拜池的外面,放着大大小小的水壶、酥油、转经筒与一些行李包裹,看看门前光滑细腻的石板上,留下了深深地跪拜痕迹,我体会到什么是功夫,也领悟到信仰的力量。
      我想,他们从阿里从从藏南从甘孜等遥远的地方一路跪拜而来,花费一个月,三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孜孜以求来到拉萨,来到布达拉宫,来到大昭寺,抵达这梦想境界,就是要见见佛祖,醍醐灌顶,顺便给佛祖说话,说说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烦恼,说说他们内心明明灭灭、而又摇曳不息的心灯。佛祖近在咫尺,但他们不马虎,不潦草,最后几步朝拜,他们扎扎实实,做得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亘古经典。
       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偏僻地域的藏民,他们信仰佛教,如是倾其一生,专心致志,历经千万艰难困苦,一路叩拜而来。说是为了信仰,其实是精神追求者,追求着内心的幸福,平安。他们不仅仅是佛教信徒,也是伟大的精神文明建设者和受益者。而我们,身为汉民的我们,精神信仰却如是不稳定,老子,孔子,韩非子;道教,儒教,法家,后来的佛教和基督教,诸子百家,诸多流派,庞杂而烦乱,在教化、引导和统一人的思想方面,与着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相比,远没有藏民之与佛教情神专一,亘古绵长且扎实有效,一丝不苟。
      他们以佛为目标,超凡脱俗,孜孜一生,颠沛流离,追求幸福,向内心走去。我们汉民,以财富,尤其以物质财富为首要目标,人人在世俗生活中忙忙碌碌,奔波一生,从内心向外走着。能不能这样理解,物质和精神,这是我们与藏民的区别。
         我不愿评论宗教信仰的作用和意义。与藏民相比,我显然浅薄轻浮。我没有他们坚定地信仰,没有他们专注的神情。他们内心装着缓缓转动的转经筒、佛灯的光焰、飘扬的经幡、庄严地尼玛石、幸福的莲花台、蔼然有加的佛像。而我的内心却塞满了上涨的物价、工资低廉的烦恼、换个手机的计划,拥有车子与房子的欲望、滋生种种烦恼的小心思等等。
      我坐在大昭寺门口小广场南边的隔离栅栏上,望着寺院建筑物上飘扬的经幡和金碧辉煌的塔顶,我歇息良久,思索良久。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4-9-12 12:36:35

楼主的文章!让俺学到了好多知识!

河南花枝 发表于 2014-9-12 21:13:35

拜读美文!敬茶!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9-13 09:16:54

写得不错!学习了!祝好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9-13 09:17:52

亮起好赏!祝贺您

郑州工人 发表于 2014-9-13 16:50:10

:)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9-16 11:11:52

:)祝好!创作快乐!

人比黄花瘦 发表于 2014-9-16 12:41:57

好文!俺来再读一遍!嘿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行日志:从八角街到大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