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4-11-7 08:51:21

深切缅怀吴长军老师

深切缅怀吴长军老师


梁海潮

转眼间,吴长军老师已经去世三周年了。三年来,吴老师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高大魁梧、面阔口方、声若洪钟、威严慈祥。这就是我心中的吴老师形象。
       认识他,是文学的缘故。早前,我为《磴槽矿工报》培训通讯员和作者,每年都要召开年终总结会,吴老师是文联副主席,应邀参加过几次,他每次发言,都很公正。文学界常有意见观点不一致现象,有些同志言语过激,使气氛十分紧张,每每遇此,吴老师总会仗义直言,“逢凶化吉”,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编著的《嵩山婚俗》一书,吴老师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邀请他作序,他很爽快答应了。他写序,是彻头彻尾把书看了一遍。序的名字是《抢救民间遗产,打造嵩山品牌》,两千多字,言之有理、有序、有节。那时候,冯骥才刚在全国号召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还没正式开始。我把序转投到《郑州日报》,郑州日报居然一字未删全文发表。这说明吴老师文笔和观点让编辑、读者认可赞同。多年来,登封婚俗一直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巩义、偃师、新密等地拦戴婚车讨要钱财的陋习多次遭媒体曝光,而登封的婚庆始终被做为正面报道宣传,这与吴长军老师当年对嵩山婚俗的正确引导分不开。
      我从1983年到文化馆工作,至今三十多年没跳过槽,对群众文化工作情有独钟。2003年任文化馆副馆长。2010年,文化广电体制改革,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彩红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当局长。吴长军老师鼓励我竞选文化馆馆长,让我为登封群众文化事业再献上一份力量。说实话,我对当馆长不感兴趣。在我的人生中,不受制于人,凭本事吃饭,干自己想干的事,干成自己想干的事,自认为是最大的幸福。几十年来,从文学创作到婚庆礼仪,与世无争,轻松自在,并赢得了社会认可和尊重。吴老师苦口婆心,见我执意不从,都有些恼了,并把我爱人叫过来一起做我工作,使我思想有了转变。三年来,我唯恐辜负吴老师和关心支持我的领导、前辈,竭尽全力,带领全馆几个同志,在资金紧缺、人员不足(四个人)、设备落后情况下,把群众文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非遗申报在郑州市名列前茅。可以说,吴长军老师无私举荐,使我三十多年的文化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让群众文化走近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中,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
      2011年,原登封市文化馆老馆长冯增欣去世。冯老师是我的恩师,在操办冯老师后事中,我跑前跑后,并主持了他的追悼会。追忆中,我抑制不住感情,声泪俱下,把冯老师功绩一一叙说,与会老领导和文学艺术界朋友们无不感动。事后,吴长军老师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咱们为文先做人,文人就应相互尊重,不应相轻相贱。我不会忘记吴老师对我的教诲。
      在我三年的文化馆长生涯中,为十余位老书法家、画家、老艺人做过电视专题采访报道。最遗憾的是,我没有实现为吴长军老师生前做电视专题。他是答应了的,说把资料准备准备再拍。结果,苍天不公,使这位倍受人们尊重的长者溘然长逝,成了我们难以实现的承诺。
      但我相信,认识他的,接触过他的,知道他的,甚至听说过他的,都会记住吴长军这个令人敬爱、敬仰、敬佩的名字。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11-7 10:06:35

但我相信,认识他的,接触过他的,知道他的,甚至听说过他的,都会记住吴长军这个令人敬爱、敬仰、敬佩的名字。

莫愁 发表于 2014-11-7 11:27:01

:(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4-11-7 15:41:32

沉痛怀念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4-11-7 15:41:43

:(

嵩山土驴 发表于 2014-11-11 06:38:13

永恒千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切缅怀吴长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