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纪事(十四)
嵩山历史纪事(十四)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1-08-01 16:56:27)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标签: 达摩面壁五乳峰文化分类: 嵩山文化系列丛书
527年
达摩来到少林寺,在这里创立了中国禅宗
http://s16.sinaimg.cn/middle/584c5425ta96dd554c34f&690
达摩是古印度南天竺国香至王的儿子,从师于天竺国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他得法后,于527年航海来到中国,先在广州光孝寺讲道传教,后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见。梁武帝自幼笃信佛教,继位后大兴佛教,并以建寺、写经、造像为荣,自以为积有不少功德,但达摩却对他的这些功德很不以为然。二人话不投机,达摩便离开了南京,渡江北上,先在洛阳一带游历,最后在嵩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
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从印度来的高僧跋陀建造的一所寺院,供他在这里翻译佛经。跋陀在这里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主要传授小乘佛法,对中国佛教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达摩弘传的佛法与跋陀的有所不同,叫“大乘空宗”,这种禅法的特点是叫人面对墙壁,盘膝静坐,“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入壁立”,在“明心见性,一切皆空”上下工夫。刚到少林寺时,他的这种佛法不被人们所理解,达摩便到五乳峰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面壁修炼,历经九年。
达摩的禅学精髓是“壁观”和“四行”。“壁观”又称“理入”,并不要求人们去读经,而是要让人们从自修自证中悟得真谛,要求参禅者必须对教义有真正彻底的理解,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同一真性,因此要通过凝住安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悟入实相,从而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与道冥符,寂然无为的境界。“四行”就是“行入”,是指导参禅者在修炼中,一定要完全按教义规定行事,属于日常行事的实践,具体内容有抱怨行(逢苦不忧)、随缘行(遇乐不喜)、无所求行(有求皆苦,无求皆乐)和而行四种,主旨在逆来顺受,无欲无为,求得心境的平安适道。达摩的这种参修方法,简便易行,很适合当时许多平民欲佛难参,要求改革的心理,为佛教禅法在中国的大传播,开创了新路子,因此很快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并且一直为禅门后世所本,达摩也因此被尊称为“禅宗初祖”。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成了佛教禅宗的宗旨。
宋代时,人们在少林寺西北五乳峰下,建造了一座初祖庵来纪念禅宗初祖达摩。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说的不错 支持一下: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