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纪事(十七)
嵩山历史纪事(十七)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1-08-04 10:45:05)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标签: 武则天嵩山秋日宴游石淙序夏日游石淙诗石淙河文化分类: 嵩山文化系列丛书
石淙会饮http://s3.sinaimg.cn/middle/584c5425ta9a4ff6a3a72&690
公元700年,武则天再次驾临嵩山,在告成石淙河畔刚刚落成的三阳宫避暑。
石淙河是发源于嵩山的颍河支流,流至告城附近时,有一段河段两岸石壁高耸,险峻如削,怪石嶙峋多姿。河水在这里汇聚成潭,两岸多洞穴,水击石响,淙淙有声,故名“石淙”。水潭中有块巨石,独出水面,平整如案。登上石顶眺望,周围是水,四面环山,红日映染河水,微风徐徐扑面,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大有人在画中之感。武则天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这一次,她在三阳宫一住数月。
在这里的几个月中,武则天名为避暑养病,实际上是在考虑身后之事。经多方权衡,最终,武则天决定身后把权力交给李家,同时要求李家保证不对武家进行清算。五月的一天,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加上武则天疾病康复,武则天大为高兴,遂宣布大赦天下。武则天又命人在河中巨石平台上搭上台子,称为“乐台”,组织了笙笛歌舞,大宴群臣。武则天命随从的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奉宸令张易之、麟台监张昌宗、内史狄仁杰以及李峤、姚元崇、苏味道、崔融、徐彦伯、薛曜、杨敬述、于季子、沈铨期、宋之问等16位随臣,各赋应制游石淙诗一首,以《夏日游石淙诗》及序,刻在石淙河的崖壁之上,保留至今。“石淙会饮”留下了千古佳话,至今成为嵩山八景之一。武则天《石淙》诗云:
三山十洞光玄篆,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战。
万仞高崖藏日色,千寻幽润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稠鞍薄晚杂尘飞。
武则天此次避暑,一直到当年七月才离开返还洛阳。离开前,武则天又一次大宴群臣,并由张易之撰《秋日宴游石淙序》,刻在石淙河车厢潭南壁。
此次避暑期间,武则天还带女儿太平公主等人,到嵩山东麓的九龙潭(今称八龙潭)游玩,被这里的山势水影所吸引,写下了《游九龙潭》一诗: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诗句听着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