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嵩山文化实现登封文化跨越
众所周知,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嵩山文化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嵩山地区是其孵化器和发动机。嵩山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经典多元、厚重深邃、包容开放而闻名,八千年来持续不衰的文化现象,已成为研究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嵩山作为夏商周三代的神岳和五岳之一,自有华夏以来即享有“众山之宗”、“神州首岳”、“五岳之尊”、“第一山”的美誉。要科学挖掘、整理和研究嵩山文化
近年来,嵩山文化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兴起了一股研究嵩山文化的热潮,经过深入和认真的研究,学术界称嵩山为“东方民族的奥林匹斯圣山”、“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国第一山”等。尽管如此,对比周边城市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发展,面对周边地域文化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无论是我们的各级领导,还是热心嵩山文化宣传和研究的有识之士,都感到目前嵩山文化的研究力度和组织程度以及对外界的影响,与嵩山文化圈在华夏文明中所处的位置不相适应,与登封作为中原文化“桥头堡”的地位不相匹配,登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文化资源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在当前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地区发展魅力竞争核心的时代,文化的作用已经超出精神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地区在区域竞争中的位次。这也是登封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做出要建设“文化登封”战略决策的根由所在。大力加强文化研究,对于推进登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要从总体上把握嵩山文化。要善于把嵩山文化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善于把嵩山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善于把嵩山文化与相邻区域或同类型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放到整个世界文明交流的空间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要继承嵩山文化优秀传统,对其优劣得失做出梳理和抉择,不断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嵩山文化体系。
二是要认识嵩山文化的主体。嵩山文化资源丰富,博大精深,包括历史文化、祭祀封禅文化、宗教文化、天文文化、地质文化、武术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各个方面,有专家把嵩山文化概括为一天(天文)一地(地质)、一文(嵩阳书院)一武(少林武术)、一佛(佛教)一道(道教)、一男(大禹)一女(武则天),这些具象化的表述,基本道出了嵩山文化的丰富形态,体现了嵩山文化的主体内容。嵩山文化的经典多元特征非常明显,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一种文化的源头或典型代表。如何对嵩山文化的主体及其基本特征进行科学的概括,是嵩山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是要提炼嵩山文化的核心。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构成了嵩山独特的历史语境和人文精神,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众多的文化类别当中抽丝拨笋,将这些形态众多的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领的概念,科学地提炼出嵩山文化的精华部分、核心部分,对嵩山文化将具有重大意义。有专家将嵩山文化提炼为一个“和”字,三教合一,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而不同,内和外顺,这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时代的意义;也有专家将其提炼为一个“中”字,即华夏文明“天地之中”的概念,正是因为有这一概念的存在,才在几千年历史的绵延当中在嵩山地区集聚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才有了嵩山历史建筑群和种类丰富的嵩山文化的存在。当然还有更多的众家之言,究竟哪个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哪个更接近嵩山文化内在实质,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研究会进行更为深入更为精细的挖掘和研究。通过研究来再现嵩山的历史情景,再造登封新时期的人文精神,从历史中挖掘发展的潜力,从传统中寻找跨越的动力,做到批判与继承结合,延续与创造并举,努力塑造与先进文化方向相一致的当代登封“大气开放、兼容并蓄、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
要壮大嵩山文化研究实力
思想的力量历来是发展事业的最大力量,人的因素一向是发展事业的最核心因素。实践证明,各项事业实现突破往往以创新方式,打破界限,加强协作为途径,重视人才,发挥团体优势,推动事业进步。嵩山文化研究要上台阶,同样需要组织多领域力量,进行合力公关。
一要积聚力量,整合资源。从现在来看,我市已经拥有一批研究嵩山文化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但大家在从事研究时普遍感到资料不太充足,信息不够畅通,学术氛围不浓,学术成果有限,在对外宣传嵩山文化时感到力量分散、自信不足、影响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积聚力量,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团结吸纳各方面的人才,打破部门观念和单位观念,把分布于各个单位的研究力量集合起来,围绕弘扬嵩山文化,发展嵩山文化产业,促进登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把嵩山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为登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以往嵩山文化研究难以在一些基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难以在全省文化界形成有影响的声音,一个突出原因就是我们的组织程度不高,研究力量分散,研究会成立以后,初步了改变了这种状况,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因此,一定要树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合力攻关意识,通过团体优势的发挥,提出一些新观点,做出一些大文章,展示我们嵩山文化研究会的新形象。
二要补充新人,增添活力。嵩山文化研究会现在虽然有近200名会员,但专业从事研究和具有专业研究水平的还很少,为避免学会成立后无所作为又悄无声息的尴尬局面,为使嵩山文化研究会能够树木常青,就要不断补充有生力量,吸引有才华、有学识的大学毕业生来壮大我们的力量。近年来,我市引进了不少研究生,要引导他们研究嵩山文化,把他们的理论和嵩山文化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会员间不断的互动、交流,逐步提升研究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嵩山文化研究向更高、更深、更新层次发展。
三要沟通专家、借力发展。研究会要不断加强与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善于借智、借力,使嵩山文化研究会成为沟通专家、学者的桥梁和纽带。刚才松宪同志提出的十几个课题,都是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研究的,如果将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我们嵩山中华民族“文化圣山”的地位就无庸置疑了。我们在座的外出时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就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脚下。当然,这些问题单靠我们自己的学术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我们没有足靠的考证资料,我们没有前沿的学术信息,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向在座的周昆叔、杨焕成、张家泰、郑泰森等各位专家虚心请教,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借助专家们的才智和力量,请他们帮助我们来研究。我建议嵩山文化研究会的各个课题组都要酝酿一个近期的研究计划,列出一些研究课题,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课题组的顾问和导师。如果课题需要,我们还可以吸收有关大学或社科院专家来参与研究。同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不定期地就某些学术问题展开研讨或举办学术研讨会,以沟通信息,开阔视野,激发学术活力,切实使嵩山文化研究会成为沟通专家学者和嵩山的桥梁及枢纽。
要放大嵩山文化研究的效应
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研究的目标在于实践。研究嵩山文化不单单是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我们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文以化人”、“文以化物”、“文以化事”,促进登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推动登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学以致用”。我们今后的研究除了一些基础性课题,还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一些课题,使我们的研究直接为登封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使我们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成为建设“文化登封”的重要参考。特别是要研究一些关系社会发展、关系产业升级、关系凝聚人心的文化形式,诸如从历史角度阐释嵩山文化对当代登封建设的意义,从文化角度分析当代登封的企业文化建设,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当前我市的信访等问题,还比如在登封城市风格的定位、城市品牌的塑造等等方面,同样可以发挥我们研究会的作用,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直接变成建设“实力、生态、文化、和谐”四个登封的实际行动,这样,我们的研究价值就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要“研为传承”。嵩山文化不但要在学术圈内流传,还要让登封人一代又一代的继承祖先优秀文化成果,成为外界了解登封的一个魅力窗口。要将我们的研究赋予时代的新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书斋中,要不断增强文化研究的现实性,突出文化的传承性,对内搞好文化传承,适时编辑嵩山文化普及读物,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嵩山文化教育,增强市民对嵩山文化的认知,以文化促进文明,以文化增强凝聚力。对外加强宣传,鼓励研究会出版嵩山文化系列丛书,以学术成果、文艺著作等多种形式宣传嵩山文化,增强嵩山文化在国内的感召力,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
三要“产研结合”。前一时期徐光春书记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曾指出,文化创造巨大价值,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文化提升人类素质,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文化增进社会共识,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文化塑造良好形象,是经济发展的“大磁场”;文化提供不竭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非常形象地道出了文化的固有价值,这也正是我们文化研究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点。作为登封,我们就要借助当前“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建设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两大平台,紧紧抓住“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少林功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契机,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和“文化兴旅”两大战略,着重挖掘我市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一些品牌文化资源,想方设法把这些文化符号转化为产业卖点,努力在放大功能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一方面,坚持“以文会友”、“以文招商”、“以文创业”,“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深化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充分彰显嵩山文化内核的凝聚力、价值的感召力、环境的亲和力、品牌的影响力,坚持以文化凝聚社会人心,以文化催生发展力量,使其成为人们认同归属的精神家园和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推进登封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共登封市委书记 王福松)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