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寂寞 发表于 2014-12-9 20:57:11

登封大金店糕点、果子系列

糕 点果 子
段双印
馃子是面食类食品的一个分支,因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深受百姓喜爱。馃子在大金店地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朝。当时馃子做为达官贵人的休闲食品出现,上至宫廷,下至府县衙门,是皇家官府办理朝政,军国大事和封疆大吏们熬夜时正餐之外的补充食品,所以官府称此类食品为点心,现代人叫做糕点。馃子在民间主要用于探亲访友的馈赠礼品,平时只有地方豪绅,富家大户略有食用,普通百姓偶尔品尝。因此馃子类食品用作礼品的数量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进入现代,娶媳嫁女之家必备,民间敬神提供常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食品需求的多样化,整箱整件的购置作为孝老爱幼的零用食品日益增多。馃子已从少数人享用的高档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食品之一。
大金店地区的馃子自明清民国时期,制作销售的商户有金店西街的陈海水、南拐的王干海、杨春生、中街的吴保,马奎、陈小德、王南方、常中仁、常财、王五魁、田正怀和郑家拐的郑汝典等12户,乡村制作销售的有雷村的崔三合、高洁、张义、南寨村的陈大兰、王上村的王连贵等。大金店街的马奎、田正怀师从王连贵。大金店的馃子生意分为坐庄馃子铺和外摊馃子摊。坐庄馃子铺有作坊,有门面,自制自售,主要有陈海水、王干海、杨春生、王连贵、吴保、马奎、田正怀、陈小德、郑汝典等10余户,地点分布在大金店集市的中心。外摊馃子摊以批发销售坐庄馃子铺的馃子为主,少量自己加工,没作坊,没门面,只摆摊,不坐庄。主要有常财、王五魁、常中仁、王南方等。
据大金店金中村的王西江、吉央、田中森、郑家拐的郑汝典、金东村的崔同治、雷银合、耿根同等几位八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回忆、座谈,馃子制作工艺高超,用料相当挑剔,质量高花样多,价格适宜包装好的,在偃师、巩义、伊川、密县、禹县、临汝、洛阳、郑州、许昌等县市名气较大的当属陈海水、王干海、杨春生、王连贵四家。他们在制作销售中暗中竞争,争的是看谁家的品种全花样多,口感看谁的酥、脆、虚、香、甜,看谁家的称头足包装美,谁家的价格受欢迎。而影响大,出了名的这几户相互商量,价格保持一致,包装讲究一律,种类各想妙招,质量各具特色。
大金店的馃子讲究用料选择。面粉只用小麦加工的精细面粉,俗称头遍面、飞罗面,根据制作品种也使用江米面。油品只用芝麻油,俗称香油,坚持不用棉籽油。制作中有的品种需用动物油即猪油,俗称脂油。原料中的白糖为主,有糖粒、糖面(白糖加工粉碎为面)。此外,配料中有冰糖,青丝红丝,芝麻仁、花生仁、核桃仁等。座谈中得知,大金店的馃子种类数十种之多,现在能记起来的有四瓣花、石榴花、兰花根、辘辘圈、卷心糖、沙其麻、马蹄酥、琵琶酥、大头酥、桃酥、斜子块、芙蓉糕、夹渣糕,快三刀,陀螺、相眼、百合、蜜食、散子、桔饼、虎牙(又称蜜角)等二十一种。
大金店馃子制作由于工艺不同分为炉货和油货二大类。
炉货:即将做好的半成品馃子放入平底圆形锅(类似现在的煎水煎包的包子锅)内加盖,用炉火烘烤,边烤边不停地移动、翻动(类似炕烧饼时烧饼在炉敖内不断转动)。为了受火均匀,他们在锅边上穿四根铁链子,上边一个活动环,可以让烧锅三百六十度转动,烤到内熟外黄,香味扑鼻方才出锅,再把出锅的成品馃子放入托盘码放整齐,凉后装入包装盒。炉货的馃子种类有马蹄酥、琵琶酥、桃酥、四瓣花、石榴花等。炉货馃子从形状上大部分以圆形居多,有开口呈花瓣形,有圆形中间嘴张开的,好吃又好看,炉货的关键技术环节是掌握火候,没有一定的功夫做不出满意的成品馃子。
油货:油货技术光靠口传掌握不了真经。最难学的是油的温度,过热过低都不行,火色和油温要配合掌握到位,火候不到容易夹生,外熟内生,火候过了易焦脆。尤其是馃子中的一些品种在面案上制作时留有余地,稍显花样。入油锅后花样大显定型。所以掌握油锅使用技术是做好油货的关键。例如大头酥制作时,要用江米在水中泡好晒干磨粉后,兑入白糖和面,搓成圆柱形条,切成四寸长的短段入油锅,这种料物制成的半成品入油锅后,膨胀变粗,吃起来又虚又酥又甜。比如沙其麻,用鸡蛋和白面,擀成叶子,刀切细如面条,入锅过油,捞出后拌入蜂蜜(标准低的有人使用糖稀)装进特制的铁盒内,用排刀排平,待冷却凝结成块用刀切成小方块即成。有一种叫做相眼的油货馃子工艺比较复杂,面案制作时用芝麻油、糖稀和入白面,掐段擀皮内包馅料,馅料有豆沙、枣泥、白糖、冰糖、芝麻仁、核桃仁、花生仁、青红丝,包成圆形,中间有个心,过油后沾芝麻即成,相眼属于油货中的高档馃子品种。值得一提的另一个油货品种叫百合。这种百合馃子,要求用脂油(猪油)和面,和好的面掐段捏成圆形,上部用刀划出十字,然后入油锅,过油后,上部四边翘起,状似百合花,故名百合。诸如石榴花,四瓣花都是按其成品似石榴,花开四瓣而名。馃子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柱形、条形、月牙形,有厚有薄,有大有小,不一而足。一种名叫兰草根的,是用白糖和面,搓成细条切段过油,入油锅后呈弯屈状,状似兰草根丝。关于芙蓉糕,要求用江米面制作,工艺同沙其麻,只是用料不同。夹渣糕是制作者将面案和托盘内掉的碎馃子渣集中整理,拌入糖稀过油锅后倒入铁盒,上撒芝麻、青红丝,冷却切成块即成。
大金店的馃子十分讲究包装。包装因用料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高档包装,包装盒用桐木板制成果匣,长5寸,宽4寸,上有盖板入槽,抽送自如。用这种包装的叫匣果,内装馃子质量高,农村人叫好馃子,每盒1市斤,两盒1份,两盒上下摞置,果匣盖处加压大红彩印金纸,纸绳绑扎,预留手提纸绳。使用这种包装大都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有经济实力的人探亲访友携带,既高档又美观,满足了图排场,讲阔气的心理需要。第二种包装是用纸盒,每盒1斤,两盒1份,加压彩印大红金纸,纸绳绑扎。第三种是麻纸包装,加压彩红金纸,纸绳捆扎。这一种主要使用对象是穷人居多,串亲戚,瞧朋友,掂二斤馃子,价格不贵,送了人情,装起了门面。无论匣果,纸包数量一样,品种不是一个,是多种(2—3种)混合盛装。需要说明的是用麻纸包装的馃子质量差一些。当时每斤馃子价格六角五分。
大金店的馃子制作,解放前制作加工户多,产量高,销路好,如南拐的杨春生本是从孟津来大金店落户,靠制作销售馃子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至1958年越来越少,基本消失。唯有郑家拐的郑汝典从18岁学艺,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放弃个体,加入供销社,从1962年干到1980年,1980年后到大金店粮管所制作馃子、月饼。现在年愈八旬,居家养老。其它原来的几户后继乏人,已经失传。目前,从事馃子制作销售的有金东村的陈占国、王堂村的陈国,他们制作的馃子品种不多花样少,在市场上竞争力不高。现在超市里的糕点食品有限,多是商家从外地进货,鲜见本地产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登封大金店糕点、果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