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崖的芝麻糖
骆驼崖的芝麻糖?? 郑太安?
骆驼崖位于登封市区南面的伏牛山骆驼峰下,距市区约10公里,是东华镇西南隅的一个较大行政村,人口约3000口左右,据村中郑梁两氏家谱记载,只少有五六百年历史。?
漫长的历史岁月,骆驼崖曾流传着“骆驼崖,十八道沟,村子穷的贼不偷。唱不起大戏玩胄猴(木偶戏),搭不起台子趁门楼,搬不起凳子坐石头。买不起鞭炮砸石头”的民谣。
贫穷没有泯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岁月的长河中,骆驼崖人用自已的聪明才智改变着生存环境,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约是清乾隆年间,村里已有人着手开发煤矿,从事商业经营。在文化教肓方面,雍正年间即涌现了像梁家慧那样的大儒,立足嵩阳书院传承程朱理学,成为一代名师耿介的传人。更有本村郑氏几家把芝麻糖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远近闻名的食品加工行业。产品远销周边各县,普及本市各个乡镇。?
芝麻糖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季节食品,因糖分遇热易于融化,所以只能在冬季生产加工,它香甜酥脆,含在口中在唾液中酶的作用下,慢慢融解转化为葡萄糖果和果糖,特别适宜于人体吸收,同时散发出芳香的糖果味,因此,也有人认为它还有健胃、平喘、镇咳、补气等药用价值,是探亲访友,视探病人的上好礼品,又因为它价格低廉,老少咸宜又是非常流行的大众食品。?
芝麻糖加工工艺何时传入骆驼崖,已没人能说得清楚。相传清代开糖坊规模较大的有郑召、郑金玉、郑五芝三家,进入民国开糖坊的有郑国有、郑罗焕、郑国仁、郑建国、郑功、郑盘石、郑国兴、郑三明数家。他们大多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播。芝麻糖使骆驼崖的声名远播,也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建国后从这里走出了国家一级画师郑玉昆、武术泰斗梁以全。?
芝麻糖的原料有三种:小米、麦芽和芝麻仁。作坊设备有大型炉灶、大缸、小缸、箅子、案子、筐子等用具。?
其工序是,先在生有火炉的房子里把淘净的麦子(大麦小麦均可)洒水生芽。待芽长生一厘米左右,再用大锅烧水做小米粥。待小米粥做熟,就把碾碎的麦芽往小米粥里添加,继续加火整制。两样东西在锅里一掺,米粥因遇麦芽变解,便成了糖浆。?
糖浆熬成后,将浆舀出倒入淋缸,糖浆下垫有箅子,箅子上放上新鲜稻草,通过淋缸,糖浆进入第二口大锅,然后再加火熬制,使糖浆变稠,成为糖糨子。此时已成半成品,第一可以出售供点心加工店做原料,第二可以加工芝麻糖,糖瓜和糖三角供应市场。剩下的淋缸中的糖渣,是喂牲畜的好饲料。?
为了充分利用原料,淋缸要几次加水,其中稀释后的糖浆也有不少人作为饮料,喝起来香甜适口,待别适合于老弱病残之人饮用。?
有了半成品,做芝麻糖的工艺就比较复杂,首先得几个人分工合作。在高温的作坊里,糖糨子开始软化,糖工们把原料从垫锅里挖出,像厨师拉面一样把原料拉长,放在案子上,再由别人按不同规格制成成品,如制出糖瓜,要再拉长,洒上观音土,立即放入箱中冷却,如果做芝麻糖,就要再拉长,分段,然后放在芝麻仁筐罗里滚动,扭剂一支一支码入箱中。村里有句歇后语:“明明是麻糖,非要扭扭(劲)”,即由此而来。?
为了使芝麻糖贮存,运输方便,装箱时都要使用一种白粉,即前面说到的观音土。此种原料来自西乡钱岭和大金店桑楼,通过磨细过罗,放在糖块之间可防粘结,吃起来不碜牙不垫牙,对人体无毒无害。?
芝麻仁的加工只须把芝麻濡湿,用双手搓揉或放在石臼中用破布色住礁锤轻轻一杵,芝麻便可脱皮,用簸箕簸去皮子即可。?
每逢腊月,骆驼崖村糖坊门前市庭若市,大大小小的商贩成群结队,有条件的车推人担把芝麻糖远销他乡,没条件的拐上一个长提斗,兑上百二八十根走街串巷,也好赚上二斤盐吃。?
每年腊月二十三以前,是糖瓜销售的顶峰,因为百姓们要祭灶王爷上天,为祈求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买来糖瓜粘住老人家的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以免玉帝发怒,惩罚百姓。也有人说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了,一定会在玉帝面前媚言几句,给百姓带来吉祥。?
有了芝麻糖加工行业,也就出现了促销活动,有些精明糖贩子,他们不满足于沿街叫卖,而是另有赚钱高招,那就是摇大糖。?
摇大糖的摊主们先到糖坊与糖主人订合同,下定金。订主人按时供应他们定制的大芝麻糖,一般每根半斤左右,比市场上流通的要大三到五倍,来到集上摆摊后,将一只箱子放在地上,一只箱子用支架架在面前,摊主站在箱子上,先打小锣或小鼓,边打边唱引来顾客。再拿出两只小碗,扣住三个色子,宣布游戏规则(色子六面各有黑点,三个色子正面相加数出数目,谁的点子最多,谁即为赢家。游戏的人掏钱买签,按签号顺序摇动色子)。不论光棍和瞎子,只要摇住大点子,摇罢色子,三五人中总有一人中奖,摊主从箱子里取出大糖交给中奖者,一边交货,一边说些吉祥如意的顺口溜:“摇的大糖拿不动,我的伙计帮你送。我的伙计他老懒,送出大门他不管。”还有:“摇的大糖拿回家,喜得全家笑哈哈。闺女喊,孩子呼,老婆美哩拍屁股。”还有:“摇得大糖拿回家,回家孝敬爹和妈。老娘美哩咬一口,不小心粘掉一颗牙。”?
摊主们许许多多逗趣的顺口溜得围观者争相买签参与,轮番摇色子,如此一只摇大糖摊点,参与者有赚有赔,围观者获得了笑料,摊主却用自已三寸不烂 之舌搞了促销,赚回了丰厚利润。这样的活动从腊月集市一直持续到来年二月庙会,也算民俗文化中的一道亮丽景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