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古塔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4-12-20 21:33 编辑三祖庵塔
三祖庵,位于嵩岳寺塔北约3公里的嵩山太室山独秀峰下。金代古塔、古银杏树和几通古碑是三祖庵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三祖庵为纪念禅宗三祖僧灿大师而建,传说这里曾是三祖早期隐居传法之地。据庵前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重建三祖庵记》载:“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三祖僧灿镜智大师,适往湘潭而经过少林也,爱其两山壁立,一水玉横,矗矗嵯峨,怪木奇卉,萦口蜿径,幅池隐隐,贻不可旷,遂卓石,辟棒芜而开山始也。”登封民间则有称,此地原为达摩祖师传教东土时留下的“天中三林”中的竹林寺旧址,并有竹林寺升天的传说,但无相关文字佐证。而至于明代的此碑记所记僧灿曾在此隐居传法,也无其他史料所证,且其所记也是千年之前之事,已经无法证明其真实性了。不过,此地自元明起作为纪念三祖之庵寺,倒是没有任何异议,三祖庵之名也由此而来。
根据石刻碑碣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历史上有三位在此修行的高僧曾留下了点滴的痕迹,一是金代的“临济下第二十五世嗣祖无住兴公之塔”就是三祖庵塔的主人,目前有留下的塔额文字惜无更多文字介绍。二是明代的三祖庵住持道兴,他重修了祖师殿、演法堂、香积厨、舍利塔等建筑,他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岁次癸巳九月初五日刻立的《重修三祖庵记》碑记载了此事。三是明嘉靖年间的明玉无暇和尚,他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住持期间,重修了三祖殿、伽蓝殿、禅堂、僧舍等建筑,创建山门、钟楼,使庵院规模较为宏大,《重修三祖庵记》记载了此事。明代诗人王尚炯于嘉靖八年(1529年)游三祖庵,作《三祖庵》诗曰:“太室山坳一径横,茅庵势倚碧峥嵘;丛林好语闻啼鸟,犹似当年万岁声。”描绘了当时三祖庵的情况。但可能是此寺过于山高路遥,历史上兴盛时少,萧条时多,到民国年间,庵内已无僧人居住,“文革”期间,此庵大殿被毁,直到1998年,才有登封信众筹资予以重建,如今的大殿为面阔五间,进深四架椽,小式硬山灰筒板覆顶的建筑。
从三祖庵再往上到山崖下,还有一罗汉洞,深不可测,传说洞外原有卷棚、棂子门窗,洞内深处盖有小庙,内塑十八罗汉。今洞被炸,洞口唯留残碑,说明洞为“炼丹避劫”之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正月刘昌德等人修洞而立。
可能还是由于地处深山的原因,至今平时到此上香拜佛的信众仍很稀少,本人曾在数年前到此庵观瞻时,诌了一首诗记之:“古寺藏深山,庵破无僧居。野草遮山径,路遥游人稀。塔残危欲倒,树枯寒鸦栖。今日生动处,红衣觅禅迹。”
三祖庵塔就在大殿之旁,如今,古塔、古银杏树、大殿成为三祖庵的标志。由于有塔额留存,我们得知此塔建于金代。有关资料显示,此塔始建于大金元光二年(1223年),坐北面南,平面正四方形,叠涩密檐式7层砖塔,现高10米左右。塔身第一层正面辟半圆拱券门,尚存半圆形石门楣和立颊,东立颊下部残,地伏已不存。塔门内为方形塔心室,可直视塔顶,形成中空呈长方形竖井,与少林寺塔林中无名唐塔内部结构颇为相似。塔身诸层高度自下而上递减,面阔逐层收敛,因而塔的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型。诸层塔檐出檐远、檐形优美俊秀。塔顶仅存一雕刻仰莲瓣的石刹件。
该塔1965年列为登封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郑州市列为第一批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河南省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寺舍利塔
王学宾
法王寺,位于嵩山南麓,寺周围现存隋塔一座、唐塔三座、元塔一座、清塔一座,形成一个古塔林。其中最大的一座塔是四角抛物线型正方形隋朝舍利塔,全部用黄泥砖砌成。
据明万历时登封知县傅梅所著《嵩书》载,塔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大法王寺塔建成后,隋文帝即令高僧智教将佛舍利护送到法王寺舍利塔内供养。同时下诏,将“大法王寺”改名为“舍利寺”。而这恰恰是属于第二次的佛舍利大分送,即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在佛诞日时,隋文帝请名僧智教、明芬等将佛舍利分送至全国五十三州入函立塔。
鉴于法王寺的许多珍贵石碑已毁,为此,我们无从查寻隋文帝派遣智教向法王寺赠送佛舍利的盛况,但从朝廷当时派往雍州的童真法师迎送佛舍利的盛况中,亦可见其大略情景。
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坐北面南,方形,塔15层,高35.687米,塔身下部略瘦长,无基座。其塔身之上为15层密檐,层层密檐外叠,叠出最宽者约90厘米。各层密檐的高度和宽度由下而上逐层递减,使塔体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底层南面辟一塔门,可直入方形塔心室,平面为方形,佛台上供有泥塑佛像1尊,台下供奉明永乐七年(1409年)汉白玉佛像1尊。舍利塔高居寺院后部台地上,成为全寺的标志。塔体壁厚2.13米,内部为空心结构,从底层可直视塔顶。
该塔全部用长方形、方形青砖、黄泥垒砌而成,砌法多采用不岔分法,塔体外壁敷有一层白灰保护。2001年6月25日,法王寺舍利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寺塔
王学宾
永泰寺,位于嵩山子晋峰下,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家皇家尼僧佛寺,历史上多以尼僧修行为主。
传说此地最早为北魏文成帝之女转运公主在此修行,建有转运庵,后南朝梁武帝之女明练公主又在此修行,并拜达摩为师。北魏孝明帝时,其妹永泰公主又选此地出家为尼,孝明帝即在此为其修建了寺院。连续三位皇家公主在此出家修行,从而成就了永泰寺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如今,永泰寺仍为尼僧寺院。
据明代碑刻记载,佛教禅宗传入后有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达摩面壁,第二件是神光断臂,第三件便是永泰公主出家为尼。据说,永泰公主出家以后,经常用钱粮救济周围百姓,因此嵩山地区的广大群众和僧尼都对永泰公主十分崇敬和爱戴。
永泰寺塔又名唐塔,塔因寺得名,该塔虽然没有留下年代铭刻,然而其建筑形制具有典型的盛唐时期建筑风格。永泰寺塔为唐代密檐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约3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身南面辟券门,塔身为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柔和优美秀丽。塔室内部为方形空筒状直通塔顶,塔内壁面上没有挑出的叠涩砖层,看来古时也没有安置楼板供人上下。塔的最上部为塔刹,由仰、覆莲、五重相轮组成,其精致的造型,可以说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
塔体外敷白灰皮保护,造型柔和绚丽,是密檐式塔的典型代表作品。2001年,永泰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保护文物。
法华钧塔
王学宾
法华钧(848—925年),俗姓阎,名行钧,阳武人(今河南原阳),唐末至五代时名僧。
法华钧塔位于少林寺院东墙外,与同光塔隔沟相望。此塔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三月,为嵩山地区唯一一座五代塔。塔为四边形单檐式砖塔。塔高约6米,塔基须弥座硕大,塔顶有五层雕刻精美的石刻砌成,下四层为刻有图案的圆形石,最上为一单葫芦状塔尖。塔上部和塔基砖风化严重,由于雨水冲刷,塔下原应埋入土中的基础部分已露出地表,塔身南倾严重,后人在塔前修筑支撑加固。
塔身前有塔门,已失。塔后有正书《大唐嵩山少林寺故寺主法华钧大德塔铭并序》铭文。塔铭大部分文字尚可辨认:“大唐少林寺故寺主法华钧大德塔铭并序”,落款为“同光四年岁次丙戌三月壬辰朔十六日壬申建”。塔为其弟子、寺主弘泰及弘谷、弘绪、弘幽等所建。造塔工匠为建塔博士郝温。
据《法华行钧大德塔铭并序》载,法华行钧14岁出家嵩山会善寺,拜素禅师为师。旦暮研习《法华经》,历时3年。后游历四方,讲经说法。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应少林寺之请,出任少林寺住持。此时距会昌灭法只有30多年,寺院被毁之殿堂、佛像等尚未恢复完毕。他住持少林寺后,历时三年,重修了大殿。后殿宇又被废毁,他再次募化重建了殿堂,塑了佛像。他临坛说法,闻名遐迩。在他任少林寺住持45年间,“士庶写葵藿之敬,僧尼倾归仰之心”。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法华行钧圆寂,年78岁,僧腊59年。
法玩塔
王学宾
少林寺塔林,保存有自唐以来230多座古塔,塔里安葬的,是少林寺及其他寺院的历代高僧大德。这些高僧大德,如繁星一般,照耀着少林寺发展的道路。
也许是巨星太多,而又过于密集,以至于他们的个体光芒被群体星光所掩盖了。所以,人们到少林寺塔林里参谒的时候,基本已经不太关注这些“巨星”了,其实,如果真正去认真了解的话,每座塔都可能引出令人感叹的故事……
在少林寺塔林里,法玩塔是最为重要的一座。
法玩塔是塔林里最古老的塔。此塔建于791年,是塔林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座塔,也就是说,在此塔之前,此地还没有任何一座塔,从这方面说,可以说法玩塔是整座塔林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法玩塔是整座塔林的核心。塔林里的塔,以法玩塔为中心基点,呈扇形分布,由此可以显示出此塔的尊崇地位。
法玩塔的石雕在塔林中最为精美。法玩塔为方形单层单檐式砖塔,通体用水磨砖砌造,而塔门、塔刹和塔铭都用青石雕成,塔门装饰着飞天、嫔伽等佛教纹饰,精美华丽。塔刹自下而上有五层石组成,分别为飞天、转轮座、莲花座、台形石和球形宝珠,雕刻精湛,表现出唐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成就。
塔后有塔铭,介绍了法玩的生平。法玩(714—790年)俗姓张,18岁礼大照普寂为师。法玩是一位律、禅皆通的禅师。塔铭说他:“以戒律摄妄行,以禅寂灭诸相,以辩惠通无碍。”法玩常往来于少林寺和洛阳敬爱寺之间,法玩死后,为他送葬的队伍有上万人。为法玩撰写塔铭的是李充,时任太中大夫,守京兆尹,是首都长安的最高长官,他的母亲跟着法玩出家为尼,法名寂然。李充评价法玩“教被廛洛,德高嵩少”,由此可以看出法玩的影响力。
本帖最后由 大话嵩山 于 2014-12-20 21:36 编辑
萧光师塔
王学宾
在嵩山五乳峰下半山坡上,有一座石塔,该塔南距少林寺约有800米,西距初祖庵约有600米,孤零零地伫立在半山坡上。由于地处偏僻,再加上如今山坡上植被繁茂,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有座古塔。根据塔上的文字,人们称这座塔为“萧光师塔”。
萧光师塔是座石制单层单檐式墓塔,平面呈六角形,用规整磨光的青石砌成,高约4米。塔由基台、塔身、塔刹构成,塔身券门朝南,券门上为塔额,塔额上题“萧光师塔”四个字。在此四字下,还有游人的题铭:“法昌【 】隐同登至此, 元丰己未仲春”14字。元丰己未即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说明此塔必早于北宋元丰年间。省文物考古专家张家泰从石塔的造型和塔壁线刻图案考察, 认为该塔不似北宋时期的建筑,许多地方具有隋唐时期的特点。
萧光何人?
河南省古建专家张家泰曾专门撰文考证此塔,他认为,萧光师塔本身无铭, 很可能是另刻塔碑的。他认为前些年在少林寺碑林中,发现一通塔碑, 经初步考证,认为即是此塔之铭。该碑立于少林寺山门内甫道东侧的东墙边。向外的一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呢”。此碑题“唐少林寺灵运禅师功德碑铭并序”,由“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崔琪撰”,内载“上人讳灵运, 萧姓, 兰陵人。梁武帝后, 皇考蠢, 貌州恒农县尉。……上人……因游嵩山, 至少林寺, 有始终之意焉。粤开元十有七祀夏五月廿二日, 不示以疾, 泊然而终。……门人坚顺, 独建灵塔于兹山”。下署“天宝九载四月十五日门人坚顺建”。碑额刻“寺西石塔, 灵运师坟, 即梁帝皇嗣者也”。
张家泰认为,第一,碑额题字指明灵运禅师塔在寺西,又指明为石塔。碑文也明确记载,塔建在少林寺山上。而在少林寺西,只有三座唐塔,两座在塔林内,分别为法玩禅师塔(砖塔)和一座为七级砖塔,除此之外,就只剩下这座五乳峰山坡上的萧光师塔了。清康熙年间景日昣在其所著《说嵩》中还指出“灵运,梁武帝皇嗣。出家少林,今寺西石塔存焉”。这说明寺西石塔可能就是灵运禅师之塔。
第二,塔碑指出灵运萧姓,今石塔以“萧光”名之,很可能灵运禅师的俗名即“萧光”。从碑文所载,初步肯定寺西石塔即是灵运禅师之塔。其一,碑文明确指出塔建兹山,而此山所有唐塔(包括寺东、寺西),除萧光塔外,皆为砖塔,而且都有塔铭,没有互相混淆之疑点(建在山坡上的塔也只此一座,其他都在寺旁平地上);其二, 塔具有许多明显的隋唐特征,时代上相符;其三,此塔比之同光、法玩诸塔规模均小,建造上较少雕饰,比较注意节约工本,这大概与灵运禅师所传门人较少,财力有限,故只是“门人坚顺独建灵塔”有关;其四,姓氏相符;其五,石塔至清初仍存,业无崩毁破坏的记载。
因此,确定此塔为灵运禅师塔,应该没多少异议。
灵运是元珪的弟子,灵运继承了元珪的“无我无心”的佛教辩证法,又较元珪更为高明。元珪以中国传统首先去解释佛教五戒,归于理性,灵运以中国文人特有的形象感去说明禅空灵。他的弟子坚顺评价他是:在禅门“嶷然倬立,以定慧为藏,以涅槃为山,圆通于人地之境,出没于无涯之域。适来时也,知去顺也,今则绝矣!”说他是大医王、大禅伯。与猿为友,以鸟为伴,山水之性,即是禅心佛性。如此说来,萧光是真正体会出了佛教的禅宗三味,达到了真正超脱凡尘的境界。
登封塔
王学宾
登封,是个地名,在嵩山脚下,这个名字已经叫了1300多年。登封县前身是汉武帝游嵩山时专门为祭祀嵩山而设立的“崇高县”,到了唐代,又叫“嵩阳县”。
“登封县”之名,由武则天钦定。
在中国古代各朝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祀与戎”了。而祭祀,又有着许多祭祀形式,祭祀天地、祭祀祖宗等等,特别是祭祀天地,最为隆重的,就是皇帝进行的“封禅”活动了。
在中国历史上,搞过封禅大典的,共有七位皇帝,而这七位皇帝,其中六位都是在东岳泰山开展这项活动的。唯独女皇武则天,把封禅大典放到了中岳嵩山。可以说,对于确立嵩山的圣山地位来说,武则天有着至高无上的功劳。
武则天是在696年腊月到嵩山封禅的,那年,她以73岁的高龄,登上了嵩山之顶峻极峰,在登封坛隆重祭祀昊天上帝,进行了神圣的封禅大典。
对于武则天来说,这次封禅来得实属不易,早在高宗在世时,就先后三次酝酿着到嵩山封禅,但要么是身体原因,要么是边境有战事,都没有得以实施,如今,终于完成了这一心愿,自然是高兴万分。这一天,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元为“万岁登封”。三天后,武则天又在嵩山万羊冈封祀坛禅祭后土。在这次封禅大典中,她追封嵩岳山神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并将天灵妃封为天中皇后。至此,中岳神由山神而天中王,由天中王而登上了天中皇帝之尊。封禅大典完成后,武则天分别在嵩山封禅坛旁立《升中述志碑》,在万羊冈立《封祀坛碑》,记录了此次封禅事件。
为庆祝此次封禅大典,武则天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以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登封”与“告成”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万岁登封”这个年号,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然而,这个只存在不到四个月的“万岁登封”的年号,在登封竟然还保存一件有明确记录的实物,这就是位于嵩山少室山钵盂峰的唐塔——“大周塔”。但我认为,称它“登封塔”可能更能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登封塔”位于二祖庵后,是一座四边单层砖塔。如今整个塔体损毁严重,塔刹虽然还在,但支撑塔刹的基座已毁,等于塔刹是放在塔顶了;塔檐损坏严重,已经留存不多;塔基上的砖掉落很多,多处都是空的;塔身上的砖也有很大的砖缝,好像整座塔是只用砖垒起来似的;塔额已经严重破碎,只剩下左边和下边约三分之一大小,好像被人砸碎后又拼放在那里……
不过,正是这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塔额上的文字,让我们得知了这座塔的建造年代,知道了这座塔的珍贵。塔额最后两行保存相对完整,而这两行,写的正是建塔时间和建塔人,这两行为:“大【】万岁登封元年丙申【】,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皇嗣造。”“万岁登封元年丙申”,正是武则天在嵩山封禅之时,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的年号,是从695年九月初九加尊的,一直使用到嵩山封禅之后,而皇嗣,正是她给之前废掉的她的皇帝儿子李旦的封号。
有了这两句文字,我们得知,此塔建于万岁登封元年,即696年,是在武则天封禅嵩山之时所建。而建塔人,却正是赫赫有名的女皇武则天与其皇嗣李旦!明白了——武则天在封禅嵩山之后,亲自在嵩山少室山钵盂峰顶,建造了这座塔,上面的年号,是万岁登封元年。
这说明,一、这座塔,可能是武则天亲自建的、现存于世的唯一一座佛塔,而且是与皇嗣一起建造的。二、这座塔,建于武则天封禅嵩山之时,很可能与封禅嵩山有关。三、这座塔的塔铭,可能是当年留下的唯一的有“万岁登封”字样的实物例证。四、登封的名字由武则天封禅嵩山而来,而这个塔铭,实在可以说是“登封”之始、“登封”之源。五、不应该再把它叫作“大周塔”而应该叫作“登封塔”。大周年间,武则天建造的塔绝对不只这一座,但在万岁登封年间所建造的,这座却可能是唯一一座,在“登嵩山,封中岳”时所建,建在登封之地、建在“万岁登封”之年,这样的塔,值得保护。
净藏禅师塔
王学宾
净藏禅师塔位于嵩山会善寺西,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塔,也是唐塔仿木结构建筑最逼真的范例。
净藏禅师塔坐北朝南,高10.34米,基座高2.63米,除塔刹为石雕外,全由青砖垒砌。该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平面作等边八角形,须弥座为唐塔原制,座的上方由两层平砖叠砌而成。
塔基束腰各面均砌出横长门3个,基座上为仿木结构形制的八角形塔身。塔身南面辟圆券门,左右为直棂窗。在塔身的东、西两面雕砌饰有整齐门钉的假板门,其上砌出仿木结构的阑额,额上雕出人字形斗。塔身的其余四面,均雕出破子棂假窗。此塔的斗栱只在天龙山北齐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与其他绘画中出现过,实物则属罕见。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古建筑权威专家梁思成说:“净藏禅师塔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结构建筑。”梁思成和刘敦祯还指出:“唐代砖石结构的墓塔中,采用木结构式样最多的,只有净藏禅师塔一处,盛唐木结构建筑的式样,可由此推测一部分,但单就平面采用八角形一点而言,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资料里没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的了。”净藏禅师塔结构的特殊性由此可见。
塔身背面嵌青石塔铭一方,塔铭刻“嵩山会善寺故大德净藏禅师塔铭并序”,铭文计22行,计475字,其内容记述了净藏禅师的生平事迹。
净藏禅师19岁出家,后至嵩岳,遇道安大师。道安去世后,他又到广东韶州寻找慧能,礼慧能为师咨玄问道,终于得到了慧能的印可,又北归嵩山。
净藏禅师住持会善寺30年,在北宗禅法大行其道的嵩洛地区独树一帜。
法如塔
王学宾
法如塔位于少林寺东约900米处的塔沟,建于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是少林寺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塔。塔沟村村名,即由此塔而来。进入少林寺景区大门后约前行三四百米,如果留心的话,就可以看到在数米高沟崖上的法如塔,只是由于塔周围有杂树荒草遮挡,一般游人很难留意。
法如塔是少林寺周围现存最早的古塔,也就是说,在此塔之前,少林寺周围没有任何古塔存在。那么法如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显赫的地位?
少林寺自从跋陀开创之后,至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佛教界的历史地位。此后,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按照一代只传一人的接法方式,进行禅宗的传承。然而,到了弘忍之时,这种方式得到了改变。弘忍在接法后,大开法门,广招门徒,称为“东山法门”,门徒众多,出类拔萃的就有十大弟子,如法如、神秀、慧能、道安等。这么多的门徒,特别是十大弟子都有很大成就,谁来接法?
法如塔室内有《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此碑介绍了法如的生平:法如俗姓王,上党人,生于公元637年,19岁出家,经师指点拜弘忍为师(此年的神秀已经50岁,也是同一年拜弘忍为师的,也就是说,他与比自己大31岁的神秀和比自己小1岁的慧能同为师兄弟)。“祖师默辩先机,即授其道,开佛密意,顿入一乘,数缘非缘,两种都尽,到清凉池,入空寂舍,可谓不动真际而知万象者也”。说明法如得到了弘忍的印可和密咐。碑文还明确提出了达摩一系的传承系统:“天竺相承,本无文字,入此门者,唯意相传……如来泥日未久,阿难传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南天竺三藏师菩提达摩,统隆此宗,武步东邻之国,传曰神化幽赜,入魏传可、可传璨、璨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当传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传哉?”碑文还说法如一直扶持弘忍身边16年,直到弘忍灭度(674年)才离开双峰山东山到嵩山少林寺,并在少林寺开法。而这种开法的资格,只有正宗的继承者才有,按一代传一人的传法方式,他开法之后,别人就没有资格再开法。而此时神秀、慧能均健在(神秀逝于706年,慧能逝于713年),而且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门徒众多。做为师兄弟,对于法如的开法,他们似乎都没有加以反对。由此也可以看出,法如应该是弘忍的正当衣钵继承人,称为“六祖”当无异议。
古塔之王——嵩岳寺塔
王学宾
开栏的话
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瑰宝。如今,走在中原地区的田间村头、峰峦山野,仍可看到矗立着的一座座造型独特、形态各异的古塔。这些古塔,既是古建精华,又是文化遗产,有的还成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象征。今天起,我们推出“郑州古塔”系列,向大家介绍郑州市存留的典型古塔。
看古塔古建,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虽然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受科技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影响、受建筑设计理念还不是很先进的影响、受各种建筑材料还比较原始的影响等等,但这丝毫也不妨碍他们以自己的智慧,设计建造出影响世界、影响历史的建筑精品!
嵩岳寺塔,就是古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来的这样一座古塔。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太室山下。在嵩岳寺前看塔,古塔直插云天,仿佛要与嵩山一比高低。在嵩山峰顶看塔,此塔处于太室山诸峰环绕之中,犹如一根定海神针,少了它,整座山似乎都要失去平衡。
替北魏皇室选址于此建造离宫的人,一定是位风水大师,他一定是走遍了嵩山之后,才选择了这个地方的。明代的傅梅也持此观点,他在《嵩书》卷三中说:“嵩岳寺在法王寺西一里许,元魏宣武帝于永平二年(509年),幸冯亮与沙门统僧暹、河南伊甄深等,同视嵩山形胜之处,创兴土木。”
唐人李邕撰写的《嵩岳碑》,如今仍立于嵩岳寺院内。此碑碑文中展示了嵩岳寺辉煌的历史:“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藩戚近臣,逝将依止,硕徳圆戒,作为宗师。及后周不祥,正法无绪。宣皇悔祸,道叶中兴。明诏两京,光复二所,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坛,八部扶持,一时灵变,物将未可,事故获全。”并记录了此地建塔的事情:“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妙庄,就成伟丽,岂徒帝力,固以化开。”
嵩岳寺塔,无疑是古塔之王者!
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此塔建于520年,为等边十二角形l5层密檐砖塔,高39.8米,底层直径10.6米,壁厚2.45米,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使其外轮廓呈现出优美的抛物线形,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塔中的孤例。全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用青灰条砖垒砌,塔身中空,呈筒状。各塔层之间均有壶门、棂窗、雕兽等,精巧独特,雄伟壮观,形制独特。
嵩岳寺塔运用了地质、几何、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原理,所用的建筑材料系小青砖、糯米汁、黏结牢固。该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响,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是中印古代佛教建筑相融合的早期实物见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