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石道
一、石道得名由来和历史沿革石道位于登封西部,石道之名始于明朝之前,石道得名由来有二,一是明代以前,石姓居多,村落邻近禹州至洛阳大道,故名。据老年人说,西街牛王庙原有一通石碑,碑上布施者全是姓石的,西大庙其一碑刻上也记载石姓居多。石道得名还有一说,与石头铺路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知县侯泰令民众开凿登封至汝州要道上的崚嶝坡,使之成为坦途,并铺以石阶,后人就将村落称为石道。也有说是石道南岭至范窑的路是石头所铺,是临汝到回郭镇的必经之道,故曰石道。石道也曾一度名曰“折道”,因颍河一次发大水时将石道街冲断,西街、东街被颍河冲断,冲断老百姓多称冲“折”,念she音,故名。
石道夏商时属纶氏国,东周时属郑国、韩国,郑国曾设颍谷大夫管辖包括石道在内的登封西部地区。秦代至唐代属颍阳县,宋代设石道保,元朝至元五年(1264年)有石道保,《重修颍考叔庙碑》记载:“乃谕石道、胥店二保,编民凡二百户,特事葺治,仍免杂调,众愿从之。”嘉靖八年《登封县志》载:“石道保(有二,县西南四十五里)”。《重此伏彼起济渎庙碑记》也有“大明国河南府登封县石道保,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七日”的记载。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载:“石道一里、二里。旧志:在县西南四十里,附有水神里、翟峪沟、金星庙、送表、三教堂、竹园、黑峪沟。”清代时,登封归并为十里,石道归王石里,《河南府志》载:王石里“隶王上寨、崔家楼、后河、送表、段家村、椿树庄、石道、海子、李家湾、栗家寨、翟峪沟。”清末石道为十大集镇之一。1931年,登封县改十里为八个区,设石道区。1936年,全县八个区合并为三个区,石属属三区管辖,建立石道、后河、送表等六个联保处。1942年,废区、联保处,设石道镇,分设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四个股。沦陷后,日伪建立镇公所,抗战胜利后,恢复石道镇。解放前石道保辖石道街、王坪、西窑、隐士沟等村。解放前后,石道为登封县第七区所在地。1958年后,石道曾一度管过王楼,1966年,建隐士沟水库后,1969年,石道大队分为石道、王坪、西窑、隐士沟四个大队。
二、石道街和石道寨
解放前后,石道老街仅一条大街,即今乡政府门前的大街,分为东街和西街。东街过去有东、西、南、北四个阁门,西街有东、西、北三个阁门,晚上阁门都可关闭以保安全。
石道东街有“苏、倪、陈、程”四大姓,苏姓从登封城迁来,倪姓从福建迁来,陈姓从洪洞迁来,程姓从偃师迁来。苏姓是石道最富有的人家,占半个街,苏金玉有二百多亩地,其住宅为一进三,现在的乡政府大院即为苏家老宅。陈姓七户有六顷地,程振锋家有100多亩地,倪姓倪志中家有80多亩地。从福建迁来的称为屯户,其余的称为民户。屯户民俗和民户有所不同,大年三十就要过年下年三十熬年,前半夜即烧香叩头,祭祀祖先,据传他们先人都是古代从军之人,要离乡背井上前线去,因此要提前过年。西街相当一部分为回民,有孙、杨、马等姓,孙姓人数为多,有老四门之说。刚解放时,回民仅有100多口人,现在已有500多口人。
石道寨位于石道街东,有大寨、小寨,大寨在北面,小寨在南面。寨墙南北长四百多米,东西长三百多米,约有四丈多高。石道寨1946年所筑,系国民党为抵抗人民军队让石道南片十五个保的群众打建。当时,为了筑寨,带工的箭沟人李根生经常毒打民工,何拴紧、吴官升、张云、梁毛延、陈铎等人曾因出工晚而遭到毒打。当时寨内筑有五个碉堡,寨门上就有一个,寨门有两层,下层为券门,上层有三间小房,为镇丁所住。寨门正门正对着大街,当时国民党的镇公所就在寨内,国民党石道镇镇长高乐天为霸一方。高乐天、田广兴、田广太等人为了抓“红头”,曾在寨内活埋过100多人,据说狗当时扒吃人肉都吃得红了眼。而他和手下还以抓红头为名,行拦路抢劫之实,欠其大烟钱的,郏县一个剃头的,从临汝过来的三个赶骡子的,也当作“红头”被枪毙,人们吓得不敢从此路过,一时“路断人稀”。
三、石道街的庙宇
石道街庙宇较多,主要有东街的佛爷庙、西大庙、奶奶庙、牛王庙、关爷庙、颍源考城庙和清真寺等。
佛爷庙原为大成至圣庙,位于石道街东、今石道粮店院内,据镶嵌于大殿前檐西墙上的碑刻记载,大成至圣庙为石道镇义塾,咸丰五年,苏大中、倪安、陈当荣、霍嵩山、倪君贵等人重修时,经街中首事人杜元平倡议,创修为三教堂,供奉三教圣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故俗称佛爷庙,民国时期,改为新学制后,石道小学一直设于佛爷庙,现年81岁的张中义曾在此上过六年学。沦陷后,日本人将学校烧毁,1946年,小学移至西大庙。佛爷庙现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皆已破损露天,院内荆棘丛生,难以进人,令人目睹心伤。
石道东街颍河南岸有奶奶庙,坐南朝北,南边有三孔砖券窑洞,西边建有瓦房三间,故群众俗称南洞、南堂。20世纪50年代,庙被拆毁。近年,当地群众又集资挖去残窑,建三间殿堂,供奉奶奶。最近又新建房三间,欲供奉火神。奶奶庙原有二月二十五、十一月十一两个庙会。
关爷庙在石道东西街正中间,坐北朝南,原有大门、厢房和大殿,大殿为两层,上层供奉有关帝,两旁有关平和周仓。庙门前路南曾有五亩官地。解放前,石道最早的共产党员弋二蛋曾在此居住。1947年,关爷庙卸崖头时,曾挖出禹王铲等古钱币,后卖到洛阳,用卖来的钱盖了三间大房。关爷庙有一座房子很是奇特,群众相传说是不高不低,不大不小。据说建房时,向工匠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于是工匠就又垒起了高高的台子,低低的墙,用了大大的木植,建了小小的房间。农历九月二十七为关爷庙古刹会。20世纪50年代,大门被拆。2005年,关爷庙前半部分改建为清真寺。
牛王庙原在石道西街西河桥西北,建造年代不详,桥南北各有一座,桥北仅一大间房,坐北朝南,桥南为三间房,坐南朝北,民国三十年前后尚有神像,1950年后被拆毁。桥东西两侧雕有龙头龙尾,十分精巧。
西大庙位于石道西街,坐北朝南,原有大门、戏楼、三官殿、三仙殿等古建筑。戏楼在大门内,坐南朝北,传说戏楼前是宝地,多少人都坐不满。戏楼有明柱,上面还刻有对联,2005年戏楼被拆毁。三官庙面阔三间,前有卷棚,内塑三官神像,老三水官坐在中间,老大天官坐在东边,呲牙咧嘴的,一脸恼怒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老二地官坐在西边,一脸木然。1948年,学生们将三官爷像打毁,神像肚子中放有一本明朝的万年历,学生们翻开历书一看,当日就是黄道吉日,还很高兴,神像胸前有铜质护心镜,后来都给了东街狮子社。文化大革命后期,三官庙被拆盖了教室。火神庙在三官庙前,坐东朝西,内供火神,由民间艺人王水塑造像。猴王庙在三官庙前坐东朝西,据说建房子安有消息,人进去只要踩住机关,房梁上就会掉下铁链子,套到人的脖子上,胆小的都不敢进去,有一年一个要饭的进去,结果被吓死了。三仙庙面阔三间,硬山出前檐布瓦顶,后檐也用砖砌得与椽头相齐,在其他地方不太多见。三仙庙东墙上绘有壁画,西厢房为广生殿,塑造有祈子奶奶像,神像背山塑有娃娃山。很多人不敢往三仙庙后院去,据说后院有白虎成了精。1946年,石道小学搬进西大庙,直至2000年搬往原十一中。解放后,为建小学,农会主席孙大东带人们拆掉了颍源的考城爷庙,用其材料盖了几间教室。解放前,教师的薪水由庙院官地的田租负担。如今,西大庙仅剩下三仙庙,还被养牛场占据,前半部分卖给了孙振伟,现在已盖成了基督教堂。
四、解放前后石道商贸情况
石道是登封十大集镇之一,以前逢单集,东西街各轮一天,逢会日在东西街中间。石道街除二月二十五、十一月十一奶奶庙会,九月二十七关爷庙会外,还有四月十八的麦忙会,八月十三的秋忙会,另外六月二十九也是大会。
民国时期,石道西街做生意的很多,贺海法、贺春法弟兄四个都卖锅馈,贺家锅馈是牛舌头锅馈,内有十几层,每层都撒有五料,香味悠长,不像现在的只有三四层,贺羊羔、贺东有时还切开卖半个。和贺家锅馈相应的是孙大魁的酱香牛肉,以香、烂而闻名。另外,杨振兴、孙金朝等家也经营牛肉,张德义家开有饭铺。当时,西街开药铺的有田占方、田金华、孙银成、巩二名几家,同时田占方家还开有染房,现在其家门前还有一块碾布石。
民国后期,石道东街比西街繁华。街北自西而东,陈亮开有花行,经营棉线、棉花,陈天军开有药铺,陈皋开有粮行,陈老金开有染房,弋保乾、张振安等三家合开有“三义昌”饭铺,李全开有杂货铺,张召、张文安、张同三家合开饭铺,人称北大店,陈金中开有粮店,王次耐开有药铺,韩玉春开有杂货铺,洪西京、王大祥、孙松书也分别开有饭店。街南自东而西,老马先儿开有药铺,朱全水开有杂货铺,王祥租用洪合坤家门面开有粮行,老了儿租用苏志喜家门面开有染房,刘西方、张三、张老虎三家合开有羊肉馆,人称南大店,张万一开有“三义公”药铺,董遂宾、董松家开有杂货铺,武大法开有纸扎店。石道街的水煎包也很有名,马坤、马老八、李大梦等家都在街上卖包子,现在还流传下来一两句歇后语:“卖包子的敲锅盖——熟了。”“孙五魁吃包子——再一篦(辈)吧。”后一句是说孙五魁儿子在街上卖包子,孙五魁想吃包子,让他儿子给他几个,他儿子总是说“下一篦吧”,老头总是吃不到包子。除此之外,还有两句歇后语:“杨进才划成分——都是和咱不对。”“张清割麦,一下把住。”不过,这已和商业无关。
五、石道血战和烈士陵园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日军曾在石道曾发生过一场遭遇战。1944年11月,石道抗日区政府和区干队相继建立,区长常万和、区干队长贾同经常活动在石道、君召一带。石道是箕山抗日根据地和偃师佛光抗日根据地间的战略通道,日伪政权在石道成立了自卫团,团长是君召范堂刘沟的程天祥,有一百多人,经常搔扰我抗日根据地。1944年底,皮徐支队在佛光歼击日寇胜利后,欲返回箕山白栗坪根据地休整,先去前得到侦察员报告,石道镇仅有伪军,支队为保证箕山和佛光两个根据地的畅通,就决定拔掉石道的敌人据点。支队35团王诚汉团长受命组织这次战斗。王团长决定2连从西,5连从东两面夹击石道。1944年12月31日深夜,部队从君召钱岭出发,午夜时分发起了攻击。2连在西门打响后,5连突击班悄悄摸到东门楼下,但却听到“呜哩哇啦”的说话声。原来,下午从临汝开来800多名日军,还有200多民欲会同登封城的日军扫荡我箕山抗日根据地,途经石道时夜幕降临,遂夜宿石道。战半既已打响,战士们遂冲锋陷阵。鬼子兵被打得晕头转向,但害怕中了八路军的埋伏,仅躲在掩体内还击,不敢轻举妄动。拂晓后,日军才组织反击,鬼子兵成群结队地窜动在街巷中。天亮后,我军撤出战斗,向南转移,心有余悸的日军也不敢追击。这次本来计划消灭100多伪军,却碰上了800多日军,敌我双方都出乎意料。我军共击毙日军100多人,并打死了日军指挥官,日军为清理战场,就在石道住了三天,把日军尸体用骡马驮往临汝,死亡日军的钢盔就装满了3副担架。而我军因敌众我寡,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牺牲了80多名战士,5 连1排除3名伤员外,全部牺牲。2连指导员李钊重伤被俘后也被敌人杀害。
解放后,人民政府 在石道镇西建立了烈士陵园,安葬了烈士遗骨,每年清明节,石道、君召等地都到这里来凭吊革命先烈。如今,烈士陵园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石道作为登封西部的一个乡镇,文化积淀深厚,以上这些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而整理的,不周和欠妥之处,还请了解情况的同志指正。
了解 :victory: 呵呵 慈善行进入石道了哦 :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