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鬼子抢“花姑娘”是在以耻为乐
一身侵华日军的打扮,手握“三八大盖”押着“花姑娘”,还一脸的笑容……这不是在拍电影,而是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一景区重现的“鬼子进村”场景,在这个集体参与的旅游项目中,游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汉奸,还有人扮“花姑娘”。“创意挺好,可这说得过去吗?”对于该旅游项目拿国耻来取乐的行为,不少网友非常愤慨。(8月3日中国新闻网)这个“不好玩”的旅游项目竟由官方开发,网友质疑后由官方辩解,并声称这一项目是按照领导的意思,经镇政府同意后由当地一家公司开发,且有“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具有教育意义”这一非同寻常的“初衷”。
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娱乐化,并非所有的历史娱乐化都无伤大雅。历史当然可以再现,再现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但历史的再现是个严肃课题。即使是影视,其镜头运动、画面连贯、时空真实的再现,也必须缘于历史、道德及情感的需求,每一次排练和演出,必须伴随深刻的蕴涵,既需要动情投入,又不能少了冷静而理智。
同胞血染家园,亲人惨遭蹂躏,岂能儿戏?手握“三八大盖”押着“花姑娘”的野兽,竟然一脸的笑容,以如此方式热辣抢眼,实难让人接受。展示的“被抢”是一场悲剧,血腥的记忆在围观中再现,正义于笑声中泯灭,良知全盘瓦解,花样迭出中吐出来的是令人心碎的恶之花。当此时也,所谓“为了做红色旅游,让年轻人参与该项目,了解这段历史,教育年轻人”,只不过是假借的盾牌和外衣,包藏的是市场粘稠度持续升高、足够劲爆的私利斩获行为,视角和立场已然扭曲和走偏,已非一般的自欺与欺人。
将血写的历史拿来取乐,将落泪的情感驱赶进市场,将挨打的屈辱噱头化,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有一种茫然无知,一种麻木不仁,一种自虐,一种堕落和沦丧,一种以钱买醉,一种刻骨的悲凉,一种可以忘却痛苦的残酷,一种对容忍度的底线突破,一种舐血的恶搞,远非低俗所能概括,表明有些人病得相当严重。
值得警惕的是,在逐利观念支配下,此类现象已非个例。历史的记忆不能被有意或无意遗忘,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现实的思考不能放弃,如此病毒一样侵蚀大众的旅游项目必须叫停——历史不能被遮蔽、消解,不能一再出现误读和认知的混乱,正义和良知不能被绑票,灵魂的内河不能容忍粗暴进入和污染,精神的高地不允许失守和颠覆。
谭家桥是一个缅怀先烈之地。粟裕将军病逝世,根据他生前遗愿,其部分骨灰就葬在谭家桥。抗战爆发后,粟裕英名威震大江南北,日、伪、顽闻风丧胆。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应当时时血脉贲张,而迈步很轻很轻。而让游客扮日军抢“花姑娘”无疑是绝不该出现的扰攘和喧闹。
: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