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书画 发表于 2011-9-7 10:04:09

从嵩高灵庙碑阴文字所见创立时间、书丹人及其他 下

三、嵩山造立庙殿及书石立碑皆皇家工程代表着当时京都平城的水准。
碑阴首列存字较多。九至二十二行录文为:“立义将军渭南公杨龙子鉴典洛豫二州营造指授模〔缮〕宁远将军廷尉诏洛州别驾安陵男吴僲?陵江将军洛州治(中)渚阳男乌洛兰意加?以?建明威将军洛州乞万莫〔或为真〕公□孙瑾夔?台遣画匠高〔盛?〕兴典二州台遣石匠田平城典洛州台遣材匠□万头典二州典作统武烈将军侯莫〔《陆书》释为“作□□”〕陈受〔《陆书》释南〕洛拔”
这段文字虽然有些地方漫泐不可句读,但大意是清楚的。即嵩山建庙立碑不仅尉迟初真被(尉眷)和豆卢口口(杜超)是钦命的,而且“鉴典”、“营造指授模〔缮〕”等都是朝廷专授的。就连画匠、石匠、材匠都是“台遣”的。上列扬龙子、吴□、乌洛兰意(加)、公孙瑾,皆冠以将军之号。这与《东巡碑》、《南巡颂》一样反映北魏早期的政权情况。比之太和改制后品秩,建义将军、立义将军为第四品, 宁远将军为第五品上阶, 陵江将军 为从第五品上 阶,明威将军为 第六品上 阶。“鉴典营造指授模□”品秩已失记。州别驾、州治中也不见于《官氏志》,惟有第四品上阶的“司州别驾从事史”,从四品的“司州治中从事史”。如果二者是同职而异名,当时的洛州要低于司州,与其武职的秩级相当。“乞万莫”或“乞万真”皆不见史传,不明何职。《魏书·世祖太武帝纪》有“命将出师,指授节度”;《高祖孝文帝纪》有“诏诸州镇有水田之处,各通溉灌,遣匠者所在指授”;《莫含传附孙题传》“后太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源贺传附子雍弟子恭传》有“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缘期发旨,即加茸缮”。这些文字可帮助理解碑文之“指授模□”。又据《魏书·官氏志》:“乌洛兰氏,后为兰氏。”“意”或“意加(或力)”应为其名。“台遣”之台,即《魏书》“初建台省”之尚书台,泛指京城,即京都平城。《魏书》《北史》有“留台百官”、“南因台阴”等皆此意。台遣实则由朝廷派遣,不仅给尉迟初真被加上了专事皇家营建的太后属官“大长秋卿”,而且从平城专派画匠、石匠、材匠。工地在嵩山,工程却是皇家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京城的。说明早在太武帝时,平城已经有了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规模的营造大军。实际上终北魏一朝都十分重视特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道武帝天兴元年(399年)国家方立,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太武帝太平真君中令“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同时“徙长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师”。像建筑学家王遇(钳耳庆时)、建筑学家兼画家、书法家蒋少游等都是平凉、平齐后入代的。从此碑中高□兴、田平城、□万头以及侯莫陈受洛拔之名,可见这支队伍中既有中原人,也有代人,而更多的是像田平城这样世袭的工巧户。因此,《灵庙碑》不仅建于平城时代,而且也反映平城的水准。话说到这里,后二三十年平城能出现云冈石窟那样的工程就不足为奇了。
四、释文中的其他几个细微之处。
1、关于步大汗。碑阴第二列十一行、十二行“□西将军□ 步大汗契〔寿〕真”之“步”,《陆书》释“步”,碑文也确像“步”字。《魏书·官氏志》:“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此处“步”字许是“出”字漫泐所致。
2、关于典作幢将。碑阴十三、十四行:“州典作幢将〔曲〕阿乡”。典作,意为主持营造工程。幢将,北魏近卫军将领。“州典作幢将”,因是北魏早期职官,不见于《魏书·官氏志》,然参《魏书·王洛儿传》“官至散骑常侍,典作长安”,《李彪传附子志传》“以军功累转……辅国将军、永宁寺典作副将”,《莫题传》“初为幢将,领禁兵”,文成《皇帝南巡颂》的“内小幢将”、“三郎幢将”、“乐真幢将”等,其义甚明。
3、关于铜铤。碑阴十七、十八行:“用铜铤二千□百斤”。铜而为铤已属罕见,建庙殿而用铜铤二千多斤,资料殊为可贵。但比起《魏书.释老志》载“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4、关于典作细射。碑阴二十一、二十二行:“(洛)州典作□射□细射〔此字《陆书》释肘〕□贺赖受〔此字《陆书》释爰〕□干”。细射上应有“内”字。《魏书·豆代田传》,“ 豆代田,代人也。太宗时以善骑射为内细射”。《官氏志》:“贺赖氏,后改为贺氏。”北魏延兴三年(454年)《申洪之墓铭》有贺赖吐伏延、贺赖吐相。但北魏之后并不见此姓。想来一是为贺姓所代,二是北魏后复代北旧姓时统称为贺兰氏了。因为《官氏志》也有“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之事。东西魏乃至隋唐众多的贺兰姓人物可证此事。
5、《嵩高灵庙碑阴》从三列后字变小体变方。且第三列后损泐更甚,可识之文为:“东宫?给事安远将军□□刺史□□□吐代?…韩?……延……宁远将军豆卢……守?……别?……河南郡洛阳县王?……威?烈将军豫?州……□直汗……明威将军……司马豫州……〔下缺二行〕□□□□南成?□□水南皮县侯……建威将军汝南□□轿?子□□轿?……建威将军汝阳□□昌子中山郡魏昌□□忧安南□从事荧阳□□太守汲郡杞道?寿?□绥远将军恒山张?惠?山郡九门县?□□□□濮阳三县令绥远将军魏郡太守钜鹿郡平乡县□通远将军陈郡太守上韩?迈明威将军郡太守……”这段文字,漫灭不成句读,惟可散见一些地名、姓氏、官爵。从第三列起,碑文变小,方笔也多起来,实际上从第二列书风业已小有变化,三列方笔更多,隶意转重,渐似碑阳书风。
附录文:
内者令中常侍羽真征虏」将军,领皇后大长秋,使」持节,侍中,安南将军,启」府,洛州刺史,扶风公,尉」迟初真,被」诏洛豫二州造立庙殿碑」阙讫竟」。洛州行职王吐久万」书也?。立义将军渭南公杨」龙子鉴典洛豫二州营」造指授模〔缮〕」,宁远将军廷尉诏洛州别」驾安陵男吴僲?,」陵江将军洛州治(中)渚阳」男乌洛兰意加?以?建」,明威将军洛州乞万莫〔或为真〕公」□孙瑾夔?」。台遣画匠高〔盛?〕兴典二州」,台遣石匠田平城典洛州」,台遣材匠倪(?)万头典二州」,典作统武烈将军侯莫」陈受洛拔」。征北大将军、侍中、大鸿胪〔寺?卿?〕□□」城阳王豆卢……」〔下缺五行〕□西将军□ 步」大汗契〔寿〕真」州典作幢将〔曲〕阿乡」用铜铤二」千□百斤」〔下缺二行〕州典作□射(内)」细射□贺赖受□干」〔下缺一至二行〕东宫?给事安远将军□□」刺史□□□吐代?…」韩?……」……延……」宁远将军豆卢……」守?……别?……」河南郡洛阳县王?……」威?烈将军豫?州……」□直汗……」明威将军……」司马豫州……」〔下缺二行〕□□□□南成?□□水」南皮县侯……」建威将军汝南□□轿?」子□□轿?……」建威将军汝阳□□昌」子中山郡魏昌□□忧」安南□从事荧阳□□」太守汲郡杞道?寿?□」绥远将军恒山张?惠?山」郡九门县?□□□」□濮阳三县令绥远将军』魏郡太守钜鹿郡平乡县」□通」远将军陈郡太守上」韩?迈」明威将军郡太守」
(按常例中官一般由宦官充任,曹魏改此制,此魏复如此。尉眷非中官,是否特例,有待方家指教。)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6-23 11:51:15

看不懂这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嵩高灵庙碑阴文字所见创立时间、书丹人及其他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