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老人的无疆大爱 ——记登封市退休职工李福有 一曼
一位耄耋老人的无疆大爱——记登封市退休职工李福有
一曼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演绎人生,他们虽然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光彩照人的外表,但平凡的足迹,平凡的身躯中,却分明隐含着极不平凡的品质。
李福有前世今生
在嵩山脚下就居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叫李福有,1932年出生在告成镇改子沟村。早年因家境贫寒,长辈们无力抚养过多子女,还想让自己的骨肉有个好的归宿,于是两岁时李福有就被现在的父亲收养。尽管两家的条件无法比拟,但幼年生活给李福有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生活在县城,他年幼时如何屡经饥荒,全家人只能靠吃南瓜藤、干红薯充饥,为了填饱肚子,李福有甚至连榆树皮都吃过。
采访李福有,他最后悔的莫过于学业无成。虽说李福有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班级乃至全校堪称优秀,唯独成绩这块硬骨头拖了他的后腿。无论李福有怎样努力,考试成绩始终不敢让老师和学生恭维。用家长的话说:那是吃榆树皮把脑袋吃坏了,无药可救。再加上家庭条件有限,父母不愿再做无为的投资。因此,李福有小小年纪便辍学, 11岁便跟着大人们闯社会,诸如上山拉煤,从南州往家挑盐等等,凡属大人从事的营生,李福有几乎都经历过。又一次,鞋破了,挂不住脚,他光着脚板在荒无人烟、根本无路可走的大山上整整走了40里,到家时,双脚血肉模糊,父母看后心痛无比,小富有指指他亲自跳回来的一担盐,老人家开心地笑了,李福有也有一种成就感。
李福有终于长到16岁,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由于他勤奋好学,埋头苦干,被社区推荐到郑州读大专,学习汽车维修技术。从此,李福有满腔热血,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学习时才发现知识仍是制约他发展的瓶颈,无论他怎样起早贪黑,刻苦自学,两年时间一晃而过,毕业后李福有带着遗憾到开封车队实习,成为一名带薪学徒。
这是李福有人生的一大转折。
说是开封地区车队,事实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台罗曼车,是从苏联进口的。当时由于中苏两国关系不甚融洽,为了制裁我国,苏联只出口整车,不提供配件,车辆在营运过程中若关键环节出了问题,整台车就得报废,此举让所有的专家和师傅们束手无策。打那时起,李福有产生了爱国的热情,他深信国富民强才是硬道理,于是,李福有潜心钻研,决心破解每一道难题。
有一次,因车子发生故障,业务员跑遍兄弟单位,始终没有找到相匹配的配件,所有人为车子不能参加营运而发愁。李福有看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仿制。为了不使这台价值不菲的车辆报废,领导和技工们研究后觉得方案可行,但如何仿制又成为难题。此刻,李福有毛遂自荐地说:“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李福有仅用两个小时时间,便把如出一辙的配件摆在大家面前。此事在同行业传为佳话,李福有成为全省同行业学习的标兵。
作为普通一员,李福有为他的人生掘取了第一桶金。
大山一样的品格
普天之下,有几个做儿女的会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包容、体谅自己的父亲。小时候,父亲对他的疼爱、呵护、付出是出于本能;长大后从父亲身上讨要、榨取似乎应该。殊不知,做父母的在给儿女们提供这一切的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牵挂。做父母的无一例外地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出人头地,工作称心,生活富裕,成为人上人。父母依此好在同辈人面前炫耀、卖弄,这时是做父母最最开心的时刻。但儿女们在这个时候,往往无视父母的感受,原因是儿女们工作、家务等等要应付的事儿多了,和父母们沟通的机会少了,无形中儿女与父母之中出现代沟,甚至产生摩擦。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的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82岁的李富有将原国家总理温家宝的一段话背的滚瓜烂熟。
李福有和老伴生育两个儿子、四个姑娘。在李福有的呵护下儿女们品格高尚,出类拔萃,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最小的姑娘今年已经40岁,师范毕业后,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10多年,桃李满天下。李福有早在1980年3月10日光荣退休,有老伴的关爱,儿女们的赡养,加上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李福有似乎掉进蜜罐里,有享不完的清福,完全有理由享受夕阳红。然而,年轻人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年老人同样有美好的梦想,李福有是个闲不住的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倾其所有,已经奋斗了将近20年,无论儿女们怎样劝说,李福有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追求着。
耄耋人倾情社会
李福有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亲历共和国孕育、成长、发展、壮大的历程。回首往事,9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那一刻,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核心,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诞生于灾难深重的中国,成长于艰苦卓绝的环境,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终于建立新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为全国各族人民带来光明,带来福祉。
李福有是随新中国长大的其中一员,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思想在他的脑海里已根深蒂固。采访李福有时他说:追求是一种目标,是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追求无高低贵贱。人生何曾没有过理想、没有过幻想?不管理想、幻想能否实现否,生活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追求。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那一个阶段,都必须怀有一颗感恩戴德的心,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李福有还说:如今我们生活富裕了,儿女们孝敬,老伴贤惠,还拿着国家给的退休金,单位每年组织一次体检,逢年过节送这送那,一应俱全。尽管如此,个别同志仍然不满足现状,稍有点不顺心的事儿,到单位吆三喝四,倚老卖老,甚至跑到上面去告状等等。殊不知,这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回头看看:有多少同龄人在扫大街、在捡破烂,风烛残年了仍在为钱而奋斗。采访时,这部分人会不约而同地说:人老了,没用了,从事点力所能及的的劳动,活动一下筋骨,挺好的。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们是在活动筋骨吗?他们是为了生存,为了替外出打的儿子儿媳们照顾孩子,试图多挣点钱接济家用。为了家庭,他们不惜透资生命,这也是一种追求。
人生,很短暂,只有区区几十年。在这风霜雪雨的几十年里,要经历太多的艰难困苦,要经过太多的人间烟火,悲欢离合,要承载太多的责任和义务,要担当起承上启下的衔接和繁衍,要传承黑头发黄皮肤的血脉,还要活出精彩。因此,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
李福有退休已经20个年头,20年了,为了人生的追求他一刻也没有停息过。
李福有的第一大目标是:在有限之年,在当地建一所毛主席纪念堂,让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感恩戴德,公公平平处事,和和气气待人;让后人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领会毛泽东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启发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该项目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复,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拥护,香港、澳门、台湾多地知名爱国人士纷纷解囊,慷慨相助。李福有也因此于2010年元月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表彰大会,荣获共和国杰出艺术家称号,颁发证书和奖金。
李福有的第二大目标是:建一所养老院。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老龄化问题解决不好,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给老年人、孤儿提供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场所,不仅使老年人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快乐幸福,也为孤儿等困难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让他们体验党的关怀,感受家庭的温暖。同时,李福有计划把几则祖传秘方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急需救治的患者,让他们恢复自由,远离病痛的折磨。他不愿把这悬式绝学,中华瑰宝带进另外一个世界。这便是李福有自筹资金,创办《中原一点红慈善家养老院》的初衷。
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之中,敬老院场地已确定,房屋、墙壁整理一新,简单的生活用品,护理设施已到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这便是李福有,一位82岁老人的无疆大爱。 有认识李老先生的请留言 欣赏!祝好 面朝大海 发表于 2015-8-30 10:31
有认识李老先生的请留言
写得很好。能说说他的子女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