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天地之中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对嵩山的影响
吕宏军[ 吕宏军,嵩山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嵩山文化研究会)
【摘 要】“天地之中”的形成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嵩山地区作为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远古神话的策源地、黄帝部落活动中心、河洛文化的孕育之地是“天地之中”的形成的文化沃土。在此影响下,夏、商成为“天地之中”的孕育时期,周初成为“天地之中”的确立时期。“天地之中”对嵩山成为万物发源地、万山之祖、帝王祭祀圣地、三教荟萃之地、古代建筑集大成之地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天地之中 背景 形成 影响
当今的世人都明白,地球是圆的,它围绕着太阳作周期性运转。但在古代,人们认识地球和宇宙并非如此。远古时,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太阳围绕着地球运转。这并非古人愚味,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人们只能以视野看到状况作为认识宇宙的基础。由此,人们从眼中看到的“天圆地方”,进而产生了思想上的“天地之中”,这个思想观念实际就是中国古代带有朴素唯物观点的一个宇宙观。2007年至2010年,笔者参与起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主要负责的是历史建筑群“天地之中”文化背景部分。在起草文本时已对“天地之中”的形成及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后,笔者又不断对古代“天地之中”这个宇宙观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加深刻看到,“天地之中”的形成不仅与地理位置有关,而且与深厚的文化背景关系更为密切。在“天地之中”形成后,其对嵩山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和深远的。因特撰此文,以便对“天地之中”形成的文化背景、形成的直接原因及对嵩山文化的影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天地之中”形成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以嵩山地区(嵩洛地区)为“天地之中”,除嵩山地理上处于当时国家的中心位置因素外,其文化的核心位置对形成“天地之中”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嵩山地区深厚的文化沃土是催成 “天地之中”观念确立的关键,是“天地之中”形成最重要的源泉。
首先,嵩山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早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氏族过渡的旧石器时代,嵩山地区就是华夏祖先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据郑州考古研究院调查,嵩山地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及出土点有170多处,其中嵩山核心区的登封就有66处。嵩山东麓的织机洞遗址,为距今10万年以上中更新世中、晚期遗存。这里共发现用火遗迹17处,出土石制品6000余件。织机洞遗址的石器组合,是已知中国北方石器最丰富的一处遗存,是中原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此外,嵩山北麓的洪沟遗址、南麓的鬼谷洞穴遗址等都证明嵩山地区是旧石器时代人类重要活动地区,并且创造了繁盛的旧石器文明。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嵩山地区成为这个时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近500处。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居全国之冠。从嵩山地区裴李岗遗址、双庙沟遗址、朝阳沟遗址、莪沟北岗遗址、八坊遗址、颍阳遗址、大河村遗址、王城岗遗址、二里头遗址、二里岗遗址等发现的各种石器、陶器及生产工具看,都代表着当时农业、畜牧业的繁盛。嵩山地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嵩山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 “天地之中”形成的基石。
其次,嵩山地区是远古神话的策源地。在中国的历史上,从人类诞生到殷商甲骨文诞生之前的数百万年,中国是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这期间人类靠口头传承历史,而神话传说是支撑当时历史的基石。在传说时代,嵩山地区不仅是神话传说起源的核心地区,也是传说文化的中心。环绕嵩山的黄河、伊洛河、颍河都是非常古老的河流。从中国上古留下诸多核心神话看,嵩山及绕嵩山的这几条河流是中国神话产生的圣地,如“盘古开天地”、“盘古初分”等创世神话以宏大的气势,形象地对宇宙天体的形成和天体的演变作出了生动的解释。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此类神话蕴含了阴阳五行观和东方宇宙天体论,基本符合观代天体学和宇宙演变的规律。中国的洪水遗民再殖人类神话在嵩山地区也非常多,这类神话多为兄妹婚姻神话复合为洪水后遗民再殖人类神话,如伏羲、女娲二者兄妹成婚的传说就诞生于嵩山地区,并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的始祖。嵩山相传是三皇活动的中心,如三皇寨相传就是三皇的开拓之地。三皇神话是炎黄文化的开创者,具有“鼻祖”的性质。嵩山的帝王创业神话,如尧访许由、大禹治水等都极大呕歌了帝王的英雄伟绩,使人们对帝王产生极大的崇敬心情,从而确立帝王的建都之地乃是部落、国家的核心。嵩山在远古传说时代的地方正如张振黎先生所言: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嵩山神话探秘。在众多的传说时代具有核心地位的众多神话传说诞生于嵩山,为嵩山成为文化中心起到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进而影响着嵩山地区“天地之中”观念的形成。
其三,嵩山是人文初祖黄帝活动的中心。五千年前的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其地位和影响力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至高无上。据《史记》、《竹书纪年》等载,黄帝姬姓,少典之子,生于嵩山东南麓新郑的辕轩丘,因号轩辕氏。相传,黄帝部落在嵩山地区壮大后,先击败炎帝部落,接着又率领部落联盟击杀蚩尤,一统中原大地。由此黄帝由部落首领拥戴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同时建都于轩辕丘。相传,黄帝还发明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在黄帝的带领下,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成为当时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另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这个记载,反映了嵩山太室被黄帝视为华夏民族的神山。史册所载的黄帝时期虽为传说时代,但从现代考古发现可以证实,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仰韶遗址、大河村遗址、八坊遗址等所发现的彩陶、灰陶及石器等证明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逐步形成古中国地理中心的位置。人文初祖黄帝不仅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更是一种具有统领意义的文化符号,就是这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使嵩山成为文化中心,进而成为“天地之中”。
其四,嵩洛地区是河洛文化的诞生地。嵩山下的黄河和伊洛河是中原地区最古老的河流,两河在嵩山下交汇。就是在这交汇之地诞生了被视为中华民族之根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主要指的是“河图”和“洛书”。相传,上古伏羲时,嵩山下的黄河中浮出一只龙马,背负“河图”献于伏羲,伏羲依此图而划出八卦,后来周文王演八卦而成《周易》。《周易》后来成为古人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依据。又传,大禹时,嵩山下的洛河中浮出一只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书治理洪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之后又依“洛书”制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洛书”后被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河图”与“洛书”自古倍受古人的推崇。《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河图”、“洛书”被古代圣人利用来治国及推测万物变化中的作用。嵩山地区作为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文化心里上自然占据根源和中心的地位。这种地位无疑对“天地之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天地之中”宇宙观的形成
“天地之中”宇宙观的形成,除了嵩山地处国家的中心位置外,嵩山作为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远古神话的策源地、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使嵩山地区成为远古文化的中心,这个中心是“天地之中”形成的沃土,是“天地之中”形成的根脉。在此文化根脉基础上,“天地之中”当是在夏、商时期孕育,在西周初年确立并彰显于世。
嵩山成为“天地之中”夏代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嵩山是夏部族的发祥地,也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因此嵩山实际上是夏人的祖山。《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韦诏注云:“崇,崇高也。禹都阳城,崇高所近。”显然,崇山就是嵩山。又《尔雅》注云:“太室之,禹所名也。”嵩山还是关于大禹活动传说归集中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仅嵩山核心地区关于大禹的传说故事至少50个,如舜王访贤、大禹治水、闻鼓饷夫、三过家门不入、启母化石、火烧蛟河、匾挂石崖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其中《淮南子》记载的集大禹治水、闻鼓饷夫、大禹化熊、启母化石、石破启生于一体的故事最为著名:“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个故事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太室山还是大禹的家,是夏启诞生的地方。因而,夏人对嵩山的“启母启”崇拜甚恭,被视为夏人神主,可以说是夏的一个图腾。而后世对启母石也崇敬无比。据《穆天子传》、《汉书‧武帝纪》载,周穆王、汉武帝皆拜启母石,并为启母立庙。
嵩山作为夏人的圣地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里不仅是大禹的建都之地,也是整个夏代的建都之地。《史记‧夏本纪》:“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史记‧夏本纪》集解:“今颍川阳城。”《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国语》韦诏注:“夏居阳城。”古本《竹书纪年‧夏后氏》:“禹居阳城,”《汉书‧地理志》臣瓒注引《世本》:“禹都阳城。”从史册记载看,禹的都城在阳城(今告成)。这些如今已得到考古学的证实。1977年至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嵩山下告成(古阳城)王城岗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遗址,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古城年代据测定在公元前2170年左右,与史册记载基本相同,即夏代早期的都城。嵩山下偃师二里头考古发现的城池,面积3平方公里。从发掘的宫殿建筑、祭祀坑、宗庙建筑看,当是夏代中晚期而建的。由此,整个夏代的都城都是环嵩山而建的。夏代建都于嵩山地区无疑使这里成为夏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古代,夏人以嵩山为国家的中心,延申便有了上的“天地之中”的初步观念。
商代建立后,嵩山地区仍是商代重要的建都之地。在商代前期,形成以嵩山东麓的偃师商城、西麓的郑州商城为代表的具有都邑性质的政治中心。偃师的商城即是汤都西亳的“亳”地,而郑州的商城则是汤的“亳”都。虽然,商代后期的都城迁到安阳,但安阳从大的范围来说仍属中原范围。也就是说整个商代嵩山地区仍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这为周代最终确定嵩山为“天地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商朝末年,由于纣王的残暴,居于陕西岐山地区的周人,在武王的率领下汇诸侯而灭商。周人虽居于西岐,但周人自以为是夏族的后人,故嵩山被周人视为祖山。这些从史册的记载及武王在嵩山举行的祭天大典可证。《逸周书‧度邑》:“定天宝,依天室。”天为大的变体,大又与太通用,故天室即太室山。这句话很明显是说周人定天下依靠的就是祖山太室山。又据西周初年铸造的“天亡簋”铭文载,在周武王灭商之后,以为是完成了一个具有旷世功勋的大事,于是武王灭商后率军归周朝镐京时,特意前往嵩山,举行了“王祀于天室”的大典,周武王在嵩山举行的封天告祖的典礼可以说就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大典。此举还开创了嵩山最盛大、最高等级的封禅礼制的先河。在周武王祭天归国都后,周武王看到,嵩山不仅是夏、商两代的建都之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家的核心地区,而西周都城镐京,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不利于统治中原地区,于是决定建立东都洛阳,以使统治中原。《荀子‧大略篇》对建都于中央的解释是周王意图的佐证:“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铸造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中,称周公奉武王遗命所建的东都洛阳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天地之中的国家”之意。这是已知最早的也是确切的关于“中国”名字起源的记载。确认嵩洛地区为“中国”就是确立“天地之中”。当然,这个事实也证明“天地之中”的孕育时间应在周之前的夏、商时。
周武王以嵩洛地区为“天地之中”,说明古人的这个宇宙观也是在此时确立的。周人虽然确立了嵩洛地区为“天地之中”,但“天地之中”必有一个中心点,而确立这个中心的应当是周公姬旦。据《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注:“土圭之长,尺有五尺,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为然。”而今矗立在古阳城的“周公测影台”,就是周公测日影,定地中的遗迹。周公在确定“天地之中”的中心点后,“天地之中”宇宙观得到了完善,并由此而彰显于世。
三、“天地之中”对嵩山的影响
“天地之中”的形成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嵩山的历史地位及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就是“天地之中”造就了嵩山成为文化圣山。从“天地之中”对嵩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天地之中”使嵩山成为万物发源之地。《周礼‧大司徒》:“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这是《周礼》给“天地之中”的定义,所谓“天地之所合也”,是说“天地之中”是天与地相汇合地方,引申为天、地相通的地方。“四时之所交也”,就是说“天地之中”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汇的地方,引申为四季变化的根源之地。“风雨之所汇也”,是说“天地之中”是风雨交汇地方,引申为产生风雨之地。“阴阳之所和也”,是说“天地之中”是阴阳交汇相和之地,引申为阴阳平衡而产生万物的地方。《周礼》对“天地之中”的阐释,使“天地之中”实际上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之地,是最神圣的地方。由此,“天地之中”这个地方才“百物阜安,乃建王都焉”。《周礼》的解释为建都于“天地之中”提供了“神圣”的依据。
其二,“天地之中”使嵩山成为“万山之祖”的神山。嵩山地区自被尊为“天地之中”后,特别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后,由于嵩山“天地之中”的崇高地位,加上地临京畿的特殊地理位置,嵩山又演变为倍受崇敬的“万山之祖”。《山海经‧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话的意思是说崇嵩山的苦山(嵩山少室西段)、少室山、太室山是万山的祖宗之地,要祭祀嵩山,要用天子最高的太牢之礼,还得用世上最精美的玉器作为盛祭品的器物。所谓太牢,《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从这个记载看,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嵩山就被称为“万山之祖”的神山。嵩山地位不断的提高,这为帝王大规模祭祀嵩山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周武王开始,有确切史料可查,亲至、遣使或望祭中岳嵩山的帝王共有66位。其中汉武帝、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女皇武则天、乾隆皇帝都亲自到嵩山祭祀。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前110年)巡祭中岳时,曾闻“山呼万岁”,武帝因增建太室祠,并下令建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专祀嵩山。这无疑又增加了“天地之中”神山的神秘感。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在嵩山举行的史无前例的封禅大典,也是因为“天地之中”、“万山之祖”的神山是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依据。武姓自称是周平王的后裔,“天地之中”的嵩山是周人的祖山,当然也是女皇武周的祖山,周朝“定天宝,依天室”,武周当然也是“依天室”。
其三,“天地之中”使嵩山成为三教荟萃之地。“天地之中”本是古人认识天地的一种宇宙观,但随着“天地之中”成为圣山、神山。对于宗教来说无疑想借“风水宝地”使其教得以发扬光大。因而“天地之中”的嵩山就是最适合宗教传播和发展的地方。首先,“天地之中”的文化圣山的地位,导致了嵩山成为儒、释、道三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嵩山地区是《周易》的发源地,春秋战国儒学诞生后,以此为经典。而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之道”,当是借鉴了“天地之中”的居中而正、不偏不倚的特征而产生的。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是在嵩洛地区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而酝酿出了《道德经》。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据《道学传》、《神仙传》载,也是在嵩山修练九年之后传播创立五斗米道。嵩山还是佛教的传播中心,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是在嵩山地区开始传播,嵩山地区的白马寺、法王寺、慈云寺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佛寺。三教兴起之后,嵩山不仅三教兴盛,还出现了“三教荟萃、三教共荣”的局面。当今的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中岳庙是北天师道的发源地,嵩阳书院则是宋代四大传播儒学的书院之一。由此,嵩山三教荟萃的局面,实际上是“天地之中”文化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观象。
其四,“天地之中”使中国古代的历史建筑精华会集于此。嵩山的历史建筑群规模大,数量多、价值高、种类全,既有祀礼制的,也有宗教的,还有科技的、教育的等等。历史建筑群汇集于嵩山归根结底源于“天地之中”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天地之中”是造就嵩山历史建筑群的本源。历史上,就是嵩山“天地之中”的崇高地位召致历代帝王在此祭祀封禅,高僧名道在此建寺修殿,文人墨客在此歌咏书丹,因而留下不胜枚举而璀璨夺目的历史建筑群。嵩山的观星台、中岳庙、少林寺、塔林、嵩阳书院、嵩岳寺塔、会善寺、法王寺等都是古代建筑的杰作。观星台和周公测影台,不仅是“天地之中”建筑的标志,更是科技建筑的杰出代表和范例。中岳庙不仅是五岳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其“天中阁”、“岳立中天”还透视着“天地之中”的理念,同时还是礼制建筑的杰出代表。少林寺及塔林既是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嵩山“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影响下的产物。嵩阳书院不仅是教育建筑的代表,其居中而正的端庄仪态透视着“天地之中”的思想。也就是说,嵩山的历史建筑群不论从形态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都离不开“天地之中”的文化本源。
结语
“天地之中”作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嵩山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远古神话的策源地、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河洛文化的诞生地奠定了“天地之中”的基石。在嵩山地区丰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夏、商成为孕育“天地之中”的雏形时期,西周初年则是 “天地之中”的确立时期,而周公测影则固定了“天地之中”的核心点,并由此彰显于世。“天地之中”的崇高地位,对嵩山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促成其成为万物发源之地,成为万山之祖的神山和帝王祭祀之地,成为三教文化和历史建筑的荟萃之地。 天地之中 :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