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嵩山少林寺现存唐代佛教碑刻文献的资源价值
张建伟[ 作者简介:张建伟,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馆员。](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摘 要】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度,而一度低落的嵩山文化研究契“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之机,而再度被众多学者所重视,嵩山佛教文化做为嵩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会受到学着的关注,少林寺现存唐代佛教碑刻和历史文献的资源价值意义也应该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唐代佛教碑刻文献资源价值
嵩山雄居中原腹地,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因这里奇特壮美的自然景观,又成为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祭拜巡游的名山圣地,同时也衍生和遗存了厚重灿烂的嵩山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文化是嵩山历史文化遗产的主流文化遗存,而嵩山历史建筑群和历代碑刻是嵩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源载体,要认识和挖掘嵩山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及影响力,首先就要了解和研究嵩山历史建筑群落及历代碑刻文化的资源价值。
嵩山佛教文化是嵩山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之一,唐代又是嵩山佛教传承和发展到了最为鼎盛的时代,嵩山地区现存数量可观的唐代佛塔建筑群和碑刻则是充分的佐证。故嵩山佛教文化应该是我们重点保护和研究的主要文化遗产之一。嵩山唐代佛教碑刻文献主要散存在少林寺、永泰寺、会善寺、嵩岳寺和法王寺这五大寺院内及史志金石文献中,另本地文物主管部门也集中收集了一批碑刻造像于城隍庙和嵩阳书院这二处庙院内,而以唐代佛教碑刻数量和文献价值最多最高而论,当属嵩山少林寺院内的碑刻遗存及文献资料。本文拟就嵩山少林寺现存的唐代佛教碑刻及金石史志文献十品以时间顺序作以资源价值意义的分述简评。
(1) 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
现立于少林寺碑廊,唐武德四年(621)四月刻,碑身高107厘米、宽45厘米、厚15厘米,碑额隶属“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14字。全碑有字15行,其中正文13行,行24字,第二行有唐太宗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字径2厘米。碑文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奖谕少林寺昙宗等十三名武僧参与攻取洛阳(古洛城),击败王世充的战斗事迹,表彰奖喻少林寺僧参与李世民父子攻打王世充于洛阳的征战中,救驾李世民的事迹。
(2) 金刚般若波罗迷经碑
此碑刻镶嵌于少林寺碑廊西壁,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十月,是1975年在寺内维修工程中清理出来的,当时即残为两段,现连一起残高为203厘米、宽135厘米,为王知敬正书。清代景日昣《说嵩》记载:“知敬有奉敕金刚经在寺壁,字多剥落,今碑既残---”。
(3) 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
立于少林寺碑廓,唐永淳二年(683)九月,碑高149厘米、宽62厘米、厚19厘米,有字18行,行满26字,为武则天撰文,王知敬正书。字体工整秀美,碑首雕刻四蟠龙,龙体造型浑圆单调,额刻“大唐天后御制诗书”八字,碑文为武则天随高宗游少林时所作诗与序。碑阴为大金大安年(1209)所刻绘的“三教圣像”,碑侧线刻有花草图案。
(4) 大唐天后御制愿文碑
此碑于1979年维修工程在大雄宝殿遗址下被发现,1992年立在少林寺碑廓,唐永淳二年(683)九月刻,碑首四条蟠龙高浮雕.龙体浑圆,造型生动,碑体残高76厘米、宽66厘米、厚18厘米,武则天撰文,王知敬楷书体。《金石录》载:“唐天后发愿文,王知敬正书,水淳二年九月立”。
(5)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碑刻立于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刻,高360厘米、宽132厘米、厚19厘米,碑额隶书刻“太宗文皇帝御书”7字,碑文分上下二部分,上段39行,行8字,其中“世民”二字为唐太宗李世民(时为秦王)亲笔签署。下段碑文题为“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在碑刻下段主要篇幅是《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述了自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至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二百三十余年间有关少林寺从初创到兴盛的不同时期政治、宗教,经济,军事、建筑、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一些内容可弥补正史之不足,是研究唐代朝廷同少林寺在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最重要的原始资料,是弥足珍贵的“石刻档案”,堪称少林第一碑。《金石录》评:此碑“在嵩山碑碣行书中为第一”。碑阴刻有少林寺赐田敕谍,为房玄龄等撰文,并刻武德四年太宗文皇帝敕授少林寺柏谷庄立功僧名。
(6) 灵运禅师功德塔碑铭
在少林寺碑廊,刻于唐天宝九年(750)四月刻,碑高144厘米、宽54厘米、厚20厘米。碑首为四条高浮雕蟠龙,造型圆润,刀笔细腻,龙爪、龙须都刻得细致入微。额题草书有“寺西石塔灵运师坟即梁帝皇嗣者也”15字。正文为崔琪撰文,共20行,行满36字。明代登封知县傅梅《嵩书》评:“此笔书法,无一笔不类圣教序者,足见古人心力精专”。
(7)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立在少林寺碑廊,刻在《灵运禅师功德塔碑铭》碑阴,唐天宝九年(750)刻,碑高宽厚同上碑,碑首刻“奉为皇帝”4字。碑文为陀罗尼咒文,高岑楷书。
(8) 嵩岳少林寺新造厨库记
立在少林寺碑廊,唐贞元十四年(798)刻,顾少莲撰,碑残高90厘米、宽60厘米、厚28厘米、中间有断裂纹。碑问记载少林寺新建厨库的情况。清景日昣《说嵩》载:“少莲吴人,笔法近拙而颇古穆”。
(9) 还少林寺神王狮子记额碑现仅存拓片资料,碑文刻于唐天宝十四年,据王昶《金石萃编》载,碑高3·3丈,宽2·52尺、16行,行35字。少林寺僧智通、同光立石。清洪亮吉《登封县志》有载:碑文记述了少林寺几次送还神像的经过。
(10)唐少林寺戒坛铭
铭石已遗失无存,仅有拓本存世,并被清王昶收入《金石萃编》卷七十。另清董诰的《全唐文》卷九一四也有录丈。据王昶《金石萃编》云:石广一尺四十六分,高一尺三寸,二十一行,行十八字,正书”。有“三藏法师义净制,括州刺史李邕书”,刻于“开元三年正月十五日建,沙门如通立石,此铭石是少林寺重设戒坛研修律宗的重要史料。铭文如下:
粤以长安四年,岁次甲辰,四月七日,此寺纲维寺主义奖、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禅师及徒众,是以少林山寺,重结戒坛,欲令受戒忏仪,共遵其处。乃遂之都下,屈诸大德,殷勤致礼,延就山门。是时我老比丘义净及护律师、磋禅师、思禅师、恂禅师、晖律师、恪律师、威律师等,既至寺所。解旧结新,佥议此边,名为小戒,标相永定,冀无疑惑。于是获鹅珍之嘉士,无召自来;得草结之英贤,不期而会,数逾一百,行道三旬,共系项珠,俱修趺足。诚五浊之希有,慕四依之住持,虚往实归,绍隆无替。庶乎!桑日屡改,长存立石之基;砂界时迁,无爽布金之地。恐地成碧海,领变青川,迷此结辰,乃为铭曰:羯磨法在,圣教不沦,式传金口,是敬是尊,目睹西域,仗锡东陲,睹盛事而随喜,略刊纪乎斯文。
结语:
有学者认为,东汉末年嵩山地区已有佛教传入到法王寺等,但史料记载不清晰,北魏是嵩山地区佛教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到达唐代已经达到了鼎盛阶段,我们从上述所列析的碑刻资料足以显示出一史实,嵩山地区佛教碑刻和嵩山佛教建筑群是嵩山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保护和研究这些历史瑰宝是我们职责,通过嵩山国学与软实力建设论坛这次机遇,使嵩山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事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 赞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