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了之 发表于 2011-10-15 15:20:17

陈胜生地阳城在今登封境考辨

   汉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①曰:“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阳城在哪儿?唐司马贞《索隐》引三国韦昭的话说:“属颍川。”又引汉《地理志》说“属汝南。”“不同者,按郡县之名随代分割。盖阳城旧属汝南(史迁云),今为汝阴,后又分隶颍川。韦昭据以为说,故其不同。”唐张守节《正义》说:“即河南(雒阳——笔者注)阳城也。”由此,引起后世更多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颍川说(今登封东南),南阳说(今方城东),汝南说(今商水西南,或平舆东北),汝阴说(今安徽宿县,或界首)。


    陈胜生地是哪个阳城?根据大量资料,笔者认为他是颍川阳城人。因为从司马迁的《史记》里就已经说明。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写《史记》前不仅有条件“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②,参阅大量资料,而且游历过很多地方③,尤其到过颍川阳城和附近的箕山,“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④”(现在其上不仅冢在,而且尚有后汉颍川太守朱宠修建的许由庙、阙)如果不是亲自到这里查访,怎么能对陈胜少时为人佣耕写得那样具体、那样栩栩如生呢?
其次,《史记》中对颍川阳城多处记载。因为它的历史久远,地处重要,曾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张守节《正义》注:“夏禹都阳城,避商君也。”⑤“郑伐周负黍”⑥(《正义》曰:“负黍亭在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⑦”)“郑君乙立……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⑧”“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将军?攻韩,取阳城、负黍。⑨”阳城是军事要地,位居嵩山之阳,箕山之阴,北有?辕关,南有阳城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它的知名度很高。司马迁《史记》中多处提到过它。所以在写陈胜籍贯时,只习惯地写了“陈胜者,阳城人也”,勿须再贯以“颍川”字样;就像当代人说到南京、郑州一样不必再贯以所属省份。



    再次,《史记·正义·列国分野》中,“韩地”条有“韩……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的记载。“楚地”条却没有阳城的记载。其它秦地、魏地、周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吴地、粤地条中,均没有阳城的记载⑩。即如说《汉书·地理志》中”汝南郡”条有阳城,也只是“侯国,莽曰新安”(11)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封田延年为阳城侯,但仅二年,“坐为大司农盗都内钱三千万,自杀。”(12)地节四年(前66),封刘德为阳城缪侯,但也仅“十年薨”(13)。前后加起仅12年,这在全国范围内,可见知名度之低!而且前者下注“济阳”,济阳属陈留郡(14);济阳的阳城只是它的一个乡,后者下注“汝南”,封户只有五百。可见它也只是个小县。作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司马迁,在他贯通古今、胸怀全国撰写《史记》巨著的时候,怎么就那样无知,或只少说是糊涂,竟没有想到在他写陈胜的时候,贯以“汝南阳城”,或别的什么阳城呢?况且,《史记》所写历史“讫于天汉”(15),——汉武帝年号,天汉四年为公元前97年,离阳城侯的本始元年早24年,离地节四年早31年,离陈胜起义的秦二世元年(前209)尚早140年!无怪乎司马迁没有写陈胜是“汝南阳城”或别的阳城了。而《后汉书》地理志的汝南郡条已没有阳城县了。至于南阳说,是根据《史记·曹相国世家》的“(曹)参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句提出来的。《集解》引应劭话说:“今赭阳”。《索隐》引徐广话说:“阳城在南阳”(15)。查《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条,有堵阳(莽曰阳城)(16),却没有说秦置县。汝阴说是《宿州志》卷一中提出来的。当代《宿县古今》的《古地考证》中说:“秦置、陈胜生于此。属泗水郡。汉属汝南郡、”(17)但查泗水国(郡)条,也只有“县三、凌,莽曰生夌。泗阳,莽曰淮平亭。于,莽曰于屏”(18)。“汉属汝南郡”,又与前者汝南说重了。
第四,颍川阳城(今登封东南)遗址,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省文物研究所和登封县文物保护所等有关部门的长期、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是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阳城遗址。址在登封城东南、告成镇东北平坦高地上,南北长二千米,东西宽七百米;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北城墙残留百米,最高约八米,缺口处夯土层窝尚可辨认。城内埋有陶管水道和卵石铺底的蓄水池,出土文物有陶盆、陶豆、陶罐等,特别是陶豆盘和柄上印有“阳城食管器”字样。在冶铁遗址出土的陶量和其它出土的绳纹瓦上,也印有“阳城”方形戳记。并且这—带流传着很多关于陈胜拾柴、打狼、为人佣耕的故事。这又进一步证明陈胜确系这个阳城的人。至于商水阳城,有说是“战国末至秦代”修的(19),有说是陈胜修的(20),并说出土文物有印有“夫匹司工”(还有说“扶苏司工”的)字样的陶器,更有说“尚有……扶苏冢相传是陈胜所筑”,“文化大革命”前还有一石碑,碑上刻有秦二世之墓(21)”云云。笔者认为陈胜“诈自称公子扶苏”,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如此,可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当他们组织起义成功、攻城夺地、建立起“张楚”政权、“陈胜乃立为王”之后,还需要打扶苏的旗号吗?修筑城池也要命名为扶苏城吗?请注意:扶苏毕竟是暴君秦始皇之公子呀!他们“诈自称”项燕,因为“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23)”陈胜从心底对其寄予深切的爱慕、敬仰之情。但怎不以他的名字为城命名呢?他们从起义到失败仅六个月,又要行军打仗,又要处理国事,前方战斗频繁,后方内有分裂,要筑城,真是“时间和精力都来不及。(24)”况且,他为何不修陈都城池而要到陈都之外去修呢?至于刻有“夫匹司工”(有说“扶苏司工”)的陶敦、陶碗,中国历史研究所李学勤认为是战国晚期遗物,“扶苏”是地名、“司工”是官名。怎么有人又说是“陈胜假借扶苏之名而司工的”呢?至于墓、碑,扶苏被二世、赵高派人逼迫自杀于上郡(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25),怎么能葬在汝南(商水)地呢?二世胡亥被赵高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在雍州咸阳县东南八里)(26),葬在宜春(雍州万年县东南三十四里)(27),其墓碑怎也立于汝南(商水)地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胜是什么样的人?司马迁反复强调:“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8)这说明他不仅是个以破瓦罐堵窗、以绳系着门枢的赤贫的农民,而且是个“迁徙之徒”。何谓“迁徙”?《辞海》注:“多种鸟类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的—种习性。”(如候鸟)(29)“徙,古称流刑为徙,流放有罪的人到边远地区。(30)”陈胜有什么罪?他从哪里迁徙而来?又迁徙到哪里而去?这要说到当时迁徙的原因和时代背景了。当时强秦伐弱,每征服一地必要大量杀戮和迁徙所谓“不轨之民”。如“秦破赵,迁卓氏”于蜀葭萌;“秦伐魏迁孔氏南阳”;“程郑,山东迁虏也。”(31)同样,秦伐韩之颍川,阳城,除了杀人,也迁徙民众。秦昭襄王“五十—年,将军?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33)。可见,陈胜作为韩国的“不轨之民”,即在此时迁徙南阳去的。南阳指哪儿?《辞海》古地区名(3)指出:“相当今河南省西南一带。战国时分属楚、韩,地居古代中原的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国策,秦策):“楚败于南阳”、即楚南阳。《史记·六国年表》载公元前263年“秦攻韩,取南阳。即韩南阳”(34)。既然迁韩颍川“不轨之民”,必然要迫使他们远离家乡,流放到边远地区,甚至去受“异国”之苦,迁徙楚之南阳。当然,这种人也就是“迁徙之徒”了。为什么要迁徙到那里?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楚越之地”(《正义》:“越灭吴则有江淮以北,楚灭越兼有吴越之地,故言‘楚越’也)(35),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热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寨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36)”陈胜他们迁徙南阳之后,落脚哪县哪乡,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按秦“豪右闾左”的贯例,拼居闾里之左。这样的“贫贱”之人,当然也就是必被征发为“适戍渔阳”的对象了。陈胜身处楚地(也可说是第二故乡),“政尚忠朴”“敦愿”“其任侠,交通颍川”“俗杂好事”“犹有先王之遗风”,怎能不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在赴渔阳的途中,遇到大雨,路不通,“失期法皆斩”的情况下,又怎能不抑强扶弱、见义勇为、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使天下云会响应,夺回楚国失地,进而张大楚国势力,复立楚国社稷呢?所以他一建国,就“号为张楚”。今安徽省宿县大泽乡涉故台(陈胜起义时盟誓伐秦所筑)南三里尚有雪花墓,传说陈胜的妹妹陈雪花当年即是随哥哥一起迁徙南方,参加义军,被秦兵杀害在那里的。这样说,赵高骂他“楚盗”,李斯的“傍县之子”,他们被征发到渔阳的行动路线,称王后,老友去看望他言称“伙颐”,(至今登封阳城地方人们见面,对对方衣食住行的富足表示惊讶又赞美时,还说“呵哟”——便是“伙颐”的转音)等等,是否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呢?是可以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有人主张“陈涉出生地不能只注一说”,“要不,历史作出结论怎么办?”并引用初中第六册《语文》中《陈涉世家》对阳城下只注了登封,表示“忧心”,因为“这对先入为主、记忆牢固的青少年来说,会不会对这一历史知识产生固定化和束缚他们今后对真理的追求?(37)”笔者认为历史的谜必须揭开,陈胜生地之谜自唐至今已争论1000多年了,如果都以历史的、辨证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弄清问题,说明真相,就应当有个结论。否则,多说皆注,又将产生什么效果呢?


嵩山书画 发表于 2011-12-1 16:43:11

耿直老师在世时为这出版了《陈胜王》

嵩山隐士 发表于 2011-12-1 17:23:43

:lol:victory: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1-12-3 10:11:55

颍川阳城(今登封东南)遗址,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省文物研究所和登封县文物保护所等有关部门的长期、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是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阳城遗址。址在登封城东南、告成镇东北平坦高地上,南北长二千米,东西宽七百米;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北城墙残留百米,最高约八米,缺口处夯土层窝尚可辨认。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7-7 17:50:39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胜生地阳城在今登封境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