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6-11-6 13:21:20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震古烁今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震古烁今编辑删除转载2016-11-06 12:41:14

http://s6.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tlGXb25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感召华夏几千年,可说震古烁今。伯夷、叔齐的故事很简单,主要集中在《吕氏春秋·诚廉》和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里,《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其中传记部分连同标点符号总计276个字。《吕氏春秋·诚廉》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伯夷、叔齐事迹。《伯夷列传》传记部分原文如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http://s14.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uSuBvbd

   综合《吕氏春秋·诚廉》、《庄子·让王》和其他史书记载,伯夷、叔齐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出走了。叔齐说:“按传统行事,传长不传幼啊!”也不肯即位而出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      伯夷、叔齐一同出走,商议说:“听说西方有个西伯,好象是个仁德之君,现在我们还呆在这儿干什么呢?”于是两人向西行到周国去,走到岐山之南,文王却已经死了,武王即位。武王听说二人到来,差人送来厚礼,劝其归附。二人了解情况后,笑着说:“跟我们原来听说的不一样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四时祭祀毕恭毕敬,但是不为求福,对于百姓,忠信为怀尽心治理,而无所求;百姓乐于公正,就帮助他们实现公正,百姓乐于太平,就帮助他们实现太平,不利用别人的失败使自己成功,不利用别人的卑微使自己高尚。如今西周看到殷商邪僻淫乱,便急急忙忙地替它纠正,替它治理。这是崇尚计谋,借助贿赂,倚仗武力,炫耀威势。把杀牲盟誓当作诚信,依靠四内和共头之盟来宣扬德行,宣扬吉梦取悦众人,靠屠杀攻伐攫取利益,用这些做法承继殷,这是用悖乱代替暴虐。我们听说古代的贤士,遭逢太平之世,不回避自己的责任,遭逢动乱之世,不苟且偷生。如今天下黑暗,西周的道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西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清白高洁。”二人回到嵩山,开始在山洞(二仙洞)中隐居起来。http://s4.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wKvqb63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东进至孟津去征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听说后,从嵩山赶到孟津拉住周武王的马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武王反问:“依你之见,该如何?”二人答:“你应崇高的德行赢得天下。”周武王左右的士兵准备杀掉他们,太公姜子牙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http://s11.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B4oVs7a

   周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从嵩山北行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食薇菜充饥度日。两年后,武庚判乱,劝二人共同恢复殷商,伯夷、叔齐不愿为伍。使者问:“为何叩马而谏?”伯夷、叔齐答道:“为万世之君臣也。”使者又问:“那你怎么办?”答曰:“有死耳。”使者质疑道:“有死何以采薇为?天下周之天下,则山也周之山也,薇也周薇也,采薇而食,无乃欲故死而求生乎也!”于是,从此不再采食薇菜。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那些薇菜呀!以暴臣替代暴王啊,却不知道其中的过错呀!神农、虞舜、夏禹互相禅让君位的先圣时代啊,转眼依然消逝,哪里是我们的归身之所呀!啊,永别了,永别了!生逢无道乱世,命运何其衰薄,怎不令人悲叹哀伤?”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http://s15.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HoGzc1e

      伯夷、叔齐的故事主要包括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首阳采薇四个部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四部分内容,奠定了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若干方面的独特的始祖地位,特别是这四部分故事所体现出的道德精神,所容纳的道德内涵,几乎涵盖了华夏民族的道义气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全部内容。正如孟子对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的评价:“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王建淞)http://s14.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JfveR6d

http://s1.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PdKzS30

http://s15.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Vlehw5e

http://s8.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wXZJmDf7

http://s8.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x40djp07

http://s15.sinaimg.cn/mw690/006zZ4wyzy76cx5WbSeae



嵩山土驴 发表于 2016-11-6 19:49:57

非常赞!

大河情 发表于 2016-11-7 10:03:59

学习!祝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震古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