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第一圣地——法王寺
【摘要】中岳嵩山位居天地之中,沿嵩山怀抱中登封市区嵩阳路北行,过嵩阳书院,顺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至大塔寺东行复北上,一座掩映在蓊郁茂林之中的古寺便展现在眼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法王寺。中岳嵩山多佛寺,素有"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之称。若论最古老的寺院,当数始建于汉代的法王寺了,它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关键词】法王寺 中国佛教 第一圣地
一、法王寺历史渊源
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据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侯泰著《登封县志》载:"法王寺在县北15里,嵩山南麓,汉永平中建 。三国魏明帝、北魏孝文帝皆常避暑于此。隋改舍利寺,唐名功德寺,又名御容寺。五代后唐分为五院,曰: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至宋赐嵩山大法王寺,今仍之。"
明万历年间,登封知县傅梅著《嵩书》对法王寺进一步明确了寺院历代命名时的具体年代,书文曰:"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嵩山建大法王寺;三国时魏明帝青龙二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于护国寺左建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更名功德寺;开元时更名御容寺;大历间更名法王寺;后唐时分为五院,仍循历代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旧称。"
法王寺距今已有1940多年的历史,比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少林寺早426年。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后汉书西域传》、《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佛祖统记》、《洛阳伽蓝记》等史书记载,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血光,飞绕殿庭。昼问群臣,大臣傅毅对汉明帝刘庄说:"西方有神,其名日佛,形如陛下所梦。"于是汉明帝就派遣郎中蔡音、中郎将秦景等10余人去印度拜求佛经、.佛法。历经两年,至永平十年回,取回经卷42章,印度著名的佛教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遂来拜见汉明帝,被安置在鸿胪寺(今洛阳白马寺),当时鸿胪寺以待四夷宾客,因用白马驮经,白马死于鸿胪寺,故改鸿胪寺为"白马寺"。据《佛祖统记》记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指东汉时的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东15公里)西雍门建白马寺。后因白马寺非清静之地,汉明帝又为摄摩腾、竺法兰在嵩山创建大法王寺。据此,法王寺创建时间比白马寺仅晚三年,堪称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佛寺之一,从那时起才在中国揭开了广建佛寺的序幕。大法王寺因安置印度高僧在此传授佛法,被称为佛法之王,大法王寺由此而得名。据传,东汉时期皇帝传旨,所有文武官员均到大法王寺接受佛学教育,否则将不封官加爵。
法王寺四周峰峦叠翠,迂回交织,北依独秀峰,左有桂轮峰,右是卧龙岭,寺在中间犹如一位历史老人端坐在罗圈椅上。寺院四周林木茂密,浓绿葱郁,一年四季溪水潺潺,娃娃鱼浮水游动,寺后古塔耸立,寺东有嵩山八大景之一的"嵩门待月"景观。尤为古寺院增添了几多光彩。难怪人们称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御容仙园"。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夜从法王寺下归嵩岳寺》的诗中这样写道:"双刹夹虚空,绿云一径通;似从仞利下,如过剑门中;灯火光初合,笙歌曲未终;可怜狮子座,升出净名翁。"
二、法王寺环境优雅
法王寺中轴线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五进院落,殿内彩塑有四大天王、释迦牟尼、地藏王等佛像。两侧有三关殿、六祖殿等配殿,共有殿房100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大雄宝殿月台上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小池,内种紫金莲,八月开花。传说这里是摩腾、法兰讲经说法的地方,人称"二祖讲经,委婉动听,顽石点头,地涌金莲。"月台下面有高18米许、围粗6米、挺拔高耸的银杏树两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杏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春暖花开之时,银杏阵阵喷香,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站在月台上向东眺望,玉柱峰与桂轮峰中间有一豁口,形如门阙,人称"嵩门"。每年农历八月中秋节之夜,在此处可看到皓月初开,恰好悬于"嵩门"之中,名日"嵩门待月",为嵩山古八大胜景之一。明代诗人郑士原在《咏嵩门待月》诗中写道:"嵩山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仲秋;皓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祗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
据有关碑刻资料得知,原寺院中轴线建筑有大法、二法门、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西方圣人殿(毗卢殿)、藏经阁(法堂),为九进院落。西侧为功德堂、客堂、禅堂、佛陀堂、钟鼓二楼、伽蓝殿、大势至殿、观音殿、六祖殿、普贤殿、文珠殿、三佛殿、涅椠堂、祖师堂、六祖堂、东西配殿等建筑。整体布局合理,气宇轩昂,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寺庙建筑艺术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法王寺屡遭浩劫,殿堂倾圯,廊庑荒废,残垣断壁,瓦砾成堆,杂草丛生,畜兽出没,不堪目睹。建国前法王寺仅有殿房30余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年拨款修茸。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法王寺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后,河南省文物局、旅游局拨款修复和翻修了天王殿、观音殿等及门前台阶和通往法王寺的公路。1987年释延佛法师带领弟子进住法王寺。
三、延佛方丈功德无量
释延佛,俗名尚连福,1942年出生于登封城关镇马庄村,1976年在本村当电工时,不幸坠杆,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1980年后延佛法师隐居嵩山,开始借阅大量史书,钻研医学论著,寻求普度生灵的路,他常日进两餐,食不饱腹,但仍通宵达旦刻苦研究佛教知识。他离家后,相继移到峻极宫(石船)、老母洞、大仙沟、莲花寺、清徽宫等地。他每到一处,均不顾自己的病痛,运用所学济世救人,修葺房屋。1983年暑日,延佛法师决心皈依佛门,寻求大乘正法,弘法利生。他拜嵩山少林寺永山大和尚为师,赐法名延佛,号净空,永山师父送他《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法宝坛经》等,并授俱足戒。他在少林寺,白天研读经典,夜间参禅静坐,悟求人人平等,万法归一,四大本空的道理。1986年夏日夜间,雷声大作,倾盆大雨由天而降,法师梦见摄、竺二祖正在升座讲经说法,天乐齐鸣,天花供养,紫金莲花由地面涌出。次日他将梦转述他人,有人告诉他,独秀峰下有一古刹,名法王寺,相传二祖在那儿讲经说法,感动天地,地涌金莲,并有紫金莲池的遗址。
后来延佛法师让弟子背负着来到法王寺,但见这里虽是风水宝地,但寺院殿堂破旧不堪,紫金莲池已荡然无存。延佛法师对此深感不安,决心要恢复法王寺昔日的辉煌景象。1987年,在地藏王菩萨圣诞之日,因当时永山师父已圆寂归天,延佛法师毅然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少林寺,带领弟子恒升、恒莲、恒祥、恒才、恒兴、恒净、恒果、恒贞、恒禄等迸住法王寺。延佛法师为修复寺院在法王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1988年至今,他先后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分别修复了山门、金刚殿及配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殿、方丈室、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钟楼、鼓楼及东西厢房等,共计224间。另建了武僧院、硬化了停车场及寺院所有地面,架设了水管,修建了石牌坊、柏油路、紫金莲池,整理了清心河等。1999年8月15日法王寺从缅甸请回一尊巨型缅甸玉卧佛,这尊佛像长7.6米、高2.6米、宽1.6米,重36吨。佛像从缅甸运到法王寺用了4个月时间。卧佛雕塑形象逼真,是我国第一尊缅甸玉大卧佛像。
如今的法王寺依山辟基,步步登高,殿堂楼阁,金碧辉煌,银杏古柏,浓郁清香,佛光普照,僧人云集,游人如织,成为游客观光的好去处。
四、法王寺周围佛塔林立
法王寺周围共有宝塔10余座,可谓宝塔林立。最古最高的塔当属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f公元602年1的四周抛物线形的舍利塔。塔高40余米,15层,周长28米,壁厚两米,黄泥砌砖外涂白灰,空心正方形,从底层仰望,可直视塔顶,塔身密檐层层外迭,迭出塔身最宽者达90厘米,使整个塔身显得俊俏秀丽,雄伟壮观,塔内放有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七月,周王生子时特送的玉雕佛像一尊,与会善寺、少林寺的玉雕佛像是一式三尊。
隋塔东的山坡上有唐代砖塔三座,造型俊秀。尤其隋塔东南侧的四角塔,更为可观。塔高10米, 7.5米,叠檐式,用料与隋塔相似,塔内顶端为四角攒尖,塔砖与砌砖黄泥已经凝结混溶,异常坚固。塔身的覆钵为一个半球形砖砌台墩,台墩四周镶砌八块石雕花瓣,覆钵上的一花瓣为仰莲式石雕圆盘,上面放置着扁平鼓镜式相轮,最上面的宝珠为一个带着锥形尖的石雕圆珠,塔上的雕刻花纹,大多是莲花、卷草和飞天等浮雕,图案清晰、刀刻坦柔,为嵩山一带数百座浮屠塔中所罕见,在学术研究和建筑艺术上都有很高研究价值。寺西卧龙岭上有一座六角七级水磨砖塔,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五月,是月庵海公禅师圆寂之塔。塔身细小,重檐肥大,束腰大帽,别具风格。寺前小河东岸坡上的五座塔和隋塔下边园林中的八座唐塔,造型各有特点。群塔点缀,更给法王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五、结语
“环天下皆山,惟嵩高当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据形势之最佳。”在古刹林立的嵩山,大法王寺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是当之无愧的。晶莹宝塔、碑刻造像、殿堂楼阁、文物典籍等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精粹,成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法王寺既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幽境胜地,又是重要的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中心。
赞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