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 归乡记
本帖最后由 金店堂主 于 2011-11-25 19:20 编辑贫家出孝子,寒门出才俊。 没有想到20年后的今天,郑三竟从遥远的大洋彼岸回到了村子里。 这次郑三回归乡,他的身份着实让乡亲们大为惊讶、感叹。遥想当年,一个整日里在颍河滩上打水仗,爬寨墙上摘酸枣的穷家孩子娃,几天不见,咋就摇身变成了外国人,咋就成了加拿大籍华人,著名的语言逻辑专家,温哥华大学著名汉学教授。真是岁月能改变人的一切。 提及郑三,村里的青年人印象似乎很为肤浅、淡薄,只有村长牛二根能从记忆的深处寻找到35年前童年往事的碎片,然后一点一滴地粘贴出一副生动、鲜活、真实的人物影像来。 在县统战部、侨联及颍河乡党委书记、乡长的领导陪同下,郑三坐着四个圈的奥迪高级轿车回到了村子里。个子不高、体形雍雅的郑三,除了鼻梁上架着一副亮锃锃的眼镜外,和陪同的干部们没有什么两样。倒是村长牛二根一身名牌打扮,脚上一双棕色的'法国老人头皮鞋就像早上刚刚爬出箕山山头的太阳,格外鲜亮。 牛村长为了迎接村里的贵人,专门在新落成的村委大门,搭起了流金色的拱形高大狮子彩门,并铺了长长的红色地毯,亲自安排了30名身着枣红色演出服的颍东大鼓队队员,列队两旁,擂起了节凑欢快的《庆丰收》,表示对回国华侨的盛大欢迎。郑三刚刚推开车门,二根就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激动说:“三,回来了,没有把咱村忘了就好!” 听到一句熟悉的“三,回来了”,年近半百的归国华侨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孩童时代。他仔细瞧了瞧眼前的牛村长,仿佛想起了在中秋节晚上,他俩一起偷摘队里被梨子被老队长撵到颍河滩里狼狈像了。 下车后的郑三没有直接走进村委的专为他布置的欢迎会场,而是拉着村长的手来到了生产队的老仓库院。望着门前枝叶依旧茂盛的老槐树,老华侨想起了小学毕业那年的春上,老娘为她蒸的黄玉米面掺槐花的馒头味来。要不是这棵200多年的老槐树帮助他度过饥饿的小学生活,或许他不会有今天值得骄傲的成就。 郑三没有按照县里乡上的活动安排,而是和牛二根村长一块来到了村中的南岳庙。 在修缮一新的南岳庙大殿前,在自己坐过的教室里,郑三回想起了在这里的八年时光,想起了昏黄的煤油灯下苦读“天下事有难易乎”,想起了靠着青石板背诵ABC的那些日子。郑三问二根孩子多大了,读高中上大学里?二根憨憨一笑,说:“和我一样只读初二。”' 正午,县侨联的同志说为了和郑教授洽谈发展加拿大来华旅游项目,已经在县城的宾馆里安排了宴席啦。乡长说郑博士这次大老远回来,一定要为乡里的高新工业园区介绍些尖端技术,就在“颍水饭庄”为他接风洗尘了。郑三说都是自己人别破费了,街上的印子烧饼和王家卤肉还有吗,让二根破费破费。 在二根的家里吃罢中午饭,乡里的李书记要安排郑三到御寨山下的新农村风光园区,参观参观家乡的巨大变化。县侨联的同志笑着说下午三点钟,县长专门招待回到故土的大学者大教授那。风尘仆仆的郑三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村长牛二根和乡亲们,回县里去了。 临上车前,二根十分庄重的递给了郑三两件红绸子包着的礼物。一袋寨墙根的老黄土和一瓶清澈甘甜的颍河水。郑三像见了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放到了自己随身携带的意大利真皮旅行箱里。那一刻,远涉异国他乡的老华侨不自觉地流了两行滚烫的泪水。 加籍华侨郑三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村子,回到了太平洋的东岸,那个枫叶飞舞的国度里。事后,乡亲们问村长二根,郑三这么有学问的留洋博士回来,怎么这么小气,什么也没有给咱们留下? 二根也直犯嘀咕:郑三如今不再是当年的郑三了,人家的名字都改成洋文了。他的老婆问,那叫啥名字。牛村长看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名片答道:爱德华-郑约翰 。 二个月后,一封从温哥华大学寄来的信函递到了牛二根的手里。县里新派来的大学生村官梅晓雅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温哥华大学定向招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嵩山县颍河乡颍河村留学生协议书》,200万加元的费用,有郑三从他的年薪中分批支付。 牛二根看了看协议书,对着副村长梅晓雅说:这郑三,郑约翰,给乡亲们来点实惠的呀! 梅晓雅抿嘴笑了笑说道:“还是人家郑教授有远见,将来咱颍河村成了全县唯一的教授,博士村,还怕日子不舒坦不富裕! :victory: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