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店堂主 发表于 2011-11-25 19:40:43

散文随笔 “大金店”史考

       大金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       一、大金店最早的名称为“负黍”。   “负黍”与许由有关。相传,在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尧帝想把天下禅让给辅臣许由,许由坚辞不受,便“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自己躬耕为食。为了生计,他经常背负黍子到这一“农产品集散之地”进行交换,有人便将此地取名为“负黍”。      据《后汉书·冯衍传》中有“求善巻之所在兮,迁许由于负黍”。   《世纪》记载:“舜迁于负黍”。   《显志赋》记载:“舜与许由曾相遇于负黍”。      二“负黍”沿变为“负黍聚”。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其中有豫州的两郡六国,两郡中有颍川郡,颍川郡中有“[阳城有嵩高山,洧水、颍水出。有负黍聚”。   《续汉志》中有“阳城有负黍聚”。      明代崇祯八年,有人在大金崔家拐拐口树有一方石刻“古负黍聚”,此石方后来不知去向。“负黍聚”是“金店”以前的命名。   三、“负黍聚”何时更名为“金店”?    “金店”之称谓起源于东汉。   据传说,东汉末年,曹操在许昌大战张飞,张飞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白庙街(即现在的大金店东500米的朱家坪东南)。张飞在危急之中生出一个脱身之计,立即放火焚烧白庙街。张飞乘滚滚浓烟的掩护之机,率军向南逃脱。而白庙街百姓的家园被大火烧毁,逃向了负黍聚,在负黍聚开始建家设店兴业,从此,两街合并。负黍聚在白庙街西,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说,西方属金。同时,金乃所有财物之富贵雅称,此地又是经济交往和商贸重地,商店林立,资金雄厚,可谓黄金遍地。为此,人们公议,将“负黍聚”另名为“金店”。    这一说法的佐证:一是北宋谢绛(994——1039)于天圣十年(1032年)所作的《游嵩山寄梅殿氶书》中有“……出登封西门,趋(道)颍阳,宿金店。”一语。    还有北宋王逵的《过庭录》中有“范仲淹居嵩山之小市曰金店”。据此,可以说北宋以前就有了“金店”。    四“金店”何时更名为“大金店”?    据《登封县志》记载南宋初年,(公元1140年)5月,金兀术再次率军进攻南宋,夺回了归还南宋的河南、陕西地区,却在顺昌府(今安徽阜阳)败于刘锜,在中原败于岳飞。岳飞大破金军于蔡州(今河南上蔡县),派遣张宪打败金将韩昌于颍昌(许昌),郝政收复郑州,杨遇收复南城军,李兴收复永安军,张应、韩清收复西京。岳飞与金军战斗中曾路经登封中岳庙,在中岳庙小驻。岳飞在庙内墙壁上题写了《五岳祠盟》,结尾有“北愈沙漠,蹀血虎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安枕余之愿也!”之后,岳飞出了轩辕关,祭罢皇陵,与金军大战朱仙镇,在郾城又命兵将将刀捆上长把,埋伏起来,等金军兵马一到,就横刀专砍敌军马腿,消灭了金军最精锐的“铁浮图”、“拐子马”一万多人。金军受到南北夹击,多方受阻,不敢再战。金兀术在登封即退守至“金店”一带。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帐下大将,长子驻扎点叫“大军点”,次子驻扎点叫“小军点”。原先,金兀术发誓要消灭南宋王朝,并吞中原,五岳之中金军已经占领了四个,剩下南岳衡山未及,实不甘心。金兀术为显示大金国的强大和占领五岳的野心,就将位于“大军点”的崔府君庙改建为“南岳庙”。他们按照当时金国的建筑规格形式,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壮观的一座庙宇。其中的南岳大殿深广各三间,三彩斗拱,硬山挑角,气势宏伟。庙前还建造了点兵用的大月台和小月台。大殿门首有“位配南岳”大匾。金兀术认为,有了“位配南岳”就算五岳俱占。至此,由金兀术、金兵,将“大军点”称为“大金殿”,“小军点”称为“小金殿”。殿与店同音,又改称为“大金店”、“小金店”。大金店的“大金”又有炫耀大金国国威之意,符合金兀术的性格。“大金店”的街名由此而定。   另据《登封县志》1928年,有人将大金店易名为西华镇,使用年限不长,又恢复为大金店。   缘由是:金兀术命名大金店、小金店时,伤害了小金店人的感情,小金店的人觉得西边有个“大”,受压仰,总是忌讳“小”,对“小”不悦,就下决心找机会去掉这个“小”字,摆脱“小”的桎梏。   解放前,曾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堂的大金店东街的王甲三先生1983年说过:小金店人王正明于1928年当上了国民政府金店区公所的区长,他把大金店改为西华镇,小金店改为东华镇。大金店人反对西华镇这个命名,认为按五行说,西为下,东为上。而颍河从西向东,大金店为上游,小金店在下游。大金店人不愿意使用西华镇这个名字,有人说还不如改成负黍镇。争来争去,大约在两年后又把西华镇恢复为大金店。东华镇成了东金店。   不知王正明对两地的改名和后来大金店地名的恢复,是否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变更地名会给地图绘制、政府行文与签章、邮电通信等事业要相应带来变化,不能随意。在近代的志书和有关资料中见到“西华镇”者甚少。在1990年版的《登封县志》中的那几年一直是以“大金店”的名称出现的。(另外,说一题外话,2009年3月19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东金店乡恢复为东华镇,终于还了当地人的夙愿。)    大金店经历了负黍——负黍聚——金店——大金店——西华镇——负黍镇一一大金店历史演变,证明了她的悠久的历史轨迹。

一生何求 发表于 2011-11-26 09:17:33

学习了

我真憨 发表于 2011-11-26 14:14:38

大金店在北宋以前就叫大金店了,肯定不是由于金兀术!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2-1-9 14:14:32

大金店经历了负黍——负黍聚——颍阳——金店——大金店——西华镇——负黍镇一一大金店历史演变,证明了她的悠久的历史轨迹。

白丁 发表于 2012-1-11 21:04:00

本帖最后由 白丁 于 2012-1-11 21:04 编辑

据《后汉书·冯衍传》中有“求善巻之所在兮,迁许由于负黍”。

   《世纪》记载:“舜迁于负黍”。

   《显志赋》记载:“舜与许由曾相遇于负黍”。

这三处引用经我的考据是这样的:
1、冯衍的《显志赋》中有“求善巻之所在兮,遇许由于负黍”之句。
2、《世纪》全名是《帝王世纪》,里面没有“舜迁于负黍”之句,原句是“舜迁于负夏”。

白丁 发表于 2012-1-11 21:13:00

王逵的《过庭录》中有“范仲淹居嵩山之小市曰金店”。
这句也表述错误!
1、《过庭录》的作者不是王逵,是范公偁。
2、不是范仲淹居金店。
3、原文是”崧山道中小市曰金店,范弇学究居焉。“

宠儿 发表于 2012-1-12 10:03:09

大金店呵呵----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7-8 21:40:25

大金店的传说 啊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7-8 21:40:32

:victory::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随笔 “大金店”史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