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1-11-30 15:22:23

第四讲: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甲戌(一日),七十三岁的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甲申(十一日,696年1月20日),在左右大臣、四夷酋长的簇拥下至嵩山,亲行封禅之礼。封神岳,于太室山之巅祭天,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成县为告成县;大赦天下,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大醣九日。丁亥(十四日),禅于少室之山麓祭地。己丑(十六日),御朝觐坛受群臣朝贺。嵩山距洛阳较近,这次封禅活动从出发到还京才二十天,既隆重又节省经费,但在历史上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登封嵩山,不仅封禅移地,填补了封禅史的巨大空白,而且女皇登封,又是对传统礼仪的重大突破。从此,“登封”这一词语不应释为“专指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禅”,应改写为“帝王登泰山或嵩山封掸”。但迄今有的文化史专著仍认为“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甚至权威辞书《辞源》亦认为“登山封禅”的内涵,仅是指古代帝王登泰山封禅,是不恰当的。
    第二,嵩山封禅是武周朝强盛的突出象征,亦是初唐进入盛唐的显著标志。唐朝前期国力是否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中央皇朝能否控制住西域广大地区。从长寿元年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到长安二年(702年)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是武周朝最强盛的时期。而无论从政治体系、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军事编制看,或从则天皇后归宿乾陵看,武周朝都是唐朝前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史载,长寿元年(692年)十月,“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安西四镇及天山南路西至波斯(今伊朗)的20个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包括帕米尔高原以南、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土地;而北庭大都护府,则下辖天山北路西至楚河流域的特伽、鸡洛二州,潆池、昆陵二都护府和匐延等23个都督府,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从而使唐朝的西部疆域延伸到波斯湾。
    第三,则天女皇登封嵩山,丰富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内容,促进了嵩山文化的形成,在盛唐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古代礼仪有吉、凶、宾、军、嘉“五礼”之分。相传,源于“五帝之时”,修五礼“尧、舜之事也”;成于周初,“及周公相成王,制五礼六乐,各有典司,其仪大备”;后经西汉初期草定仪注,至唐初趋于完善。太宗“命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徵等礼官学士,修改旧礼,定著《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一百三十八篇,分为一百卷。”由此形成礼仪文化。封禅属于吉礼。则天女皇登封嵩山,是封禅史上的独创,为礼仪文化增加了新的篇章。此举不仅激励她的孙子李隆基登泰山封禅,而且冲破传统观念,打开了许多文臣武将的思路,纷纷请求玄宗登封嵩山、华山。史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文武百官、尚书左丞相萧嵩等累表封嵩、华二岳,表曰:优愿发挥盛事。差择元辰,先捡玉于嵩山,次泥金于华岳,天休既答,人望见从,上下交欢,人灵幸甚。”由萧嵩“天宝八年(749年)薨,年八十余”推断,则天女皇登封嵩山时,萧嵩已年近三十,至为相时当然尚记忆犹新。足见则天女皇登封嵩山影响之大。还有当时名臣李峤为赞颂这次盛典所撰写的《大周降禅碑》,整篇碑文幸赖《全唐文》一书流传至今,令人瞩目。其中有“我大周之有天下也,鼓道德之林薮,恢圣神之事业。始于阃闽,成于家邦。辉光烛于两朝,德泽流于八裔”,“盖千帝所不能及,六籍所不能谈”云云,虽为讴歌女皇之辞,然并非虚构,且文采飞扬,韵味十足,更增添了礼仪文化的魅力。这次封禅留下的文化遗迹,据登封市学者的考察,有珍贵文物《大周封祀坛碑》;武则天亲自撰文、相王李旦书丹的《大周升中述志碑》(宋代被毁);在嵩山峻极峰所筑的登封坛,在少室山上所筑的封祀坛的坛基,就是说,两《唐书》等书中所记载的《封祀坛》、《升中述志碑》、《登封坛》等,迄今仍然可以找到物证。
    自古以来,中岳嵩山就以其众多的文物、秀丽的景色、宜人的气候,闻名于世。它荟萃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寺庙宫观星罗棋布。早在则天女皇登封嵩山之前,少林寺、法王寺、永泰寺、嵩岳寺、会善寺、中岳庙等著名寺庙就已存在;女皇的光临,大量封禅遗物、遗书宝墨的呈现,使这里的古文化大放异彩。武则天与嵩山文化的不解之缘,除以上所列,还可再举几例。早在仪凤元年,武则天就劝高宗“封中岳;癸未,诏以今冬有事于嵩山”。永隆元年(680年)二月,武则天与高宗同往嵩山处士田游岩、道士潘师正居所,“上及天后、太子(李贤)皆拜之。”后又两次从驾幸嵩山南之奉天宫,并写有《从驾幸少林寺》诗;其后,武则天还曾亲自书赠少林寺僧人,派遣武三思携带金、绢等物往嵩山,请修缮佛寺,以表弟子的诚意。因此说则天女皇的业绩,尤其是登封嵩山,丰富了礼仪文化的内容,开创了封禅中岳嵩山的先河,扩充了“登封”二字的含义,使登封由登泰山封禅而进化为登泰山、嵩山封禅,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拓宽了封禅文化的领域,封禅属于古代礼仪中的吉礼,武则天登封嵩山,为封禅礼仪文化增加了新的篇章;文化上则开创了女性封禅的先河,打破了男子独统天下的局面。
第四,极大地丰富了嵩山文化的内容,完备了嵩山祭祀文化,使儒学在嵩山得到深化和发展。
第五,极大地抬高了嵩山在五岳中的地位,嵩山论海拔高度在五岳中排名第四,论险峻和秀丽确实比不上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又因东西南北中的习惯排序,嵩山的地位在夏商周三代之后一直大大落后于泰山,武则天这一封禅之举,使得嵩山得以和泰山比肩,后世称泰山五岳之首,而嵩山却也赢得五岳之尊的美名,这是要归功武则天的。
第六,激发了文人学士的激情,创作了大量歌咏封禅嵩山的诗文,如陈子昂《登封大酺歌》、李峤的《大周降禅碑》文、武则天的《升中述志碑》文、崔融的《朝觐坛碑》文、武三思的《大周封祀坛碑》文等;
第七,打破了传统封禅观念,启发了文臣武将的思路,史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文武百官、尚书左丞萧嵩等累表请求唐玄宗封禅嵩华二岳。武则天这一破天荒的“登封”举动,不仅显示了她超人的魄力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巩固了武周的统治,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在是功不可没。
第八,武则天登封嵩山,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改革范围最广、改革力度最强的政治家。她改氏族,改官制,改习俗,改文字,改旗帜,改服饰,改都址,改国号,改皇帝的性别,当上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接着,她又移地封禅,在万岁通天元年腊月甲申(十一日),在登封嵩山的过程中,改嵩阳县为登封县。这是原本为词语的“登封”二字,首次作为地名出现,并沿用至今。(嵩山文化研究会)

大话嵩山 发表于 2011-11-30 15:23:05

第二讲: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前期准备



1、历史上封禅简述



从三国开始的国家分裂状况,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一直都是南北割据,五岳也同样处于南北两地。隋唐大一统后,五岳重新回到一个“天子”直辖的范围,这样祭岳最大的盛典封禅在中断了五百多年后又重新开始酝酿恢复。
关于封禅之礼,《史记·封禅书》正义说的很明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由此,中国传统的封禅地都是在泰山进行的。唐代以前有确切记载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三人。这三位帝王统治的时代大致有这样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国家一统;二是国家强盛;三是帝王本人雄才大略。这三点大体上也是旧时帝王封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隋朝一统天下之后,便想着封禅。虽然文帝比不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汉武帝,但其它两条件大体具备。故开皇十四年(594年),晋王率众臣固请封禅泰山。或许是文帝自知不如秦皇汉武之故,没有敢封禅,只是“于泰山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东巡时又望祭了包括中岳在内的五岳。
唐朝建立之后,对祭祀封禅也是比较重视的。高祖和太宗时即制订了五岳、四渎等常年祭祀礼制:“五岳、四镇、四海,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中岳的祭祀地点在洛州。唐贞观六年(632年),众臣请求李世民封禅,但李世民以“至敬不坛”为由婉拒。贞观十六年(642年),众臣又上书请求封禅。可以说,太宗还是一个具备封禅条件的帝王,但在决定封禅后,却因“会有彗星之变,乃下诏罢其事”。
2、武则天封禅的准备活动
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强烈的封禅意识,尤其是对中岳嵩山情有独钟,曾多次劝唐高宗往中岳封禅。唐太宗生前也曾两次拟议封禅,但都因“天象”、战争而没能实行。做为太宗才人、“性聪敏,博涉文史”的武则天深知封禅的政治意义,身为皇后时多次劝唐高宗封禅,并屡劝高宗封中岳,显然有其政治功利目的。公元696年,武则天以旷古以来第一位女皇帝、大周国主身份登嵩山封中岳,终偿夙愿。武则天封禅中岳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1、参加唐高宗泰山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五月,唐高宗正式发布诏敕,并着手封禅的准备工作,这是唐朝最早、最庄严的一次封禅大典,司空、英国公李勣、高阳郡公许敬宗被任命为封禅使。十月十五日,武则天上表说:“历来封禅,祭天即‘封’礼,祭地即‘禅’礼,皆由公卿执掌行事,皇后及女性皆不得参与。但‘天’对男子,‘地’本为女子,故祭地的‘禅’仪,应破旧习,妾请率内外命妇奠献。”唐高宗当即下诏:“禅礼由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麟德三年正月一日,高宗登上泰山南麓的祭坛祭祀天帝,二日高宗到达泰山之巅的登封坛祭天,把玉牒收入玉匮,同时把祭祖的册子也收入玉匮,用金绳捆在一起,在上面封上金泥,盖上玉玺,就地装入早已准备好的石    ,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三日高宗来到社首山的降禅方坛,祭祀地神,他把祭器和酒摆在祭坛前叩拜后,皇后武则天开天辟地第一次走上降禅坛祭地,内外命妇等随她逐次叩拜,最后献礼的是越王贞的母亲燕氏。五日,高宗登上朝觐坛,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为纪念封禅大典,下诏改元乾封。这次封禅,武则天如愿以偿,行了亚献礼,极大地抬高了女性的地位,也为她三十年后封禅嵩山做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预演。让内外命妇参加祭地大典,这是破天荒头一次,体现出了武则天对儒教男尊女卑挑战的意识,行亚献礼更为自己以后正式登基做了良好的铺垫。
2、劝唐高宗封禅嵩山
封禅泰山后,已为天后的武则天就产生了遍封五岳,尤其是封中岳的强烈愿望,她极力劝唐高宗封中岳,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天后劝上封中岳,癸未,诏以今冬有事于嵩山”;调露元年(679年),“帝既封泰山,欲遍封五岳,作奉天宫于嵩山之南”,“秋七月己卯,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但是不幸的是都因吐蕃犯塞而停封。永淳元年(682年),“秋七月,作奉天宫于嵩山南”,“奉天”二字足以说明这是为封中岳做准备。弘道元年(683年)正月甲午朔日,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奉天宫,并“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这可能是武则天煞费苦心封禅中岳的“彩排”,同年八月,终于鼓起勇气的唐高宗决定次年封禅中岳嵩山,并召太子赴东都,十月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奉天宫,但因高宗不争气的身体犯病,诏停来年封嵩山。不久唐高宗驾崩,封禅中岳又只能成为梦想了。然而封禅中岳的仪礼器物都准备停当,一如乾封年间封禅泰山时那样。当时有歌谣流传:“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但武则天并没有忘记自己封中岳的大愿,垂拱四年(688年)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还别出心裁地为天中王配了一个王妃天灵妃。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己做了女皇帝,虽欲封中岳,因徐敬业起兵而担心唐室复辟,再提封禅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天授二年,深知武则天心思的武思文上书请封中岳,但一心打击反对势力巩固大周统治的武则天却无暇顾及。
高宗即位后,公卿又数次请求封禅,这个虽远不如秦皇、汉武和太宗英明的帝王却真的要封禅了。这里的原因除高宗时承继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显然,高宗的封禅,武则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封禅泰山后,一个更大的封禅计划已在武则天心中孕育。
武则天是一位有胆识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敢于创造奇迹的人。在高宗封禅泰山后,“天后劝上封中岳”。武则天敢提出这个设想就是一个大胆创新。因为在此之前的封禅地点都是泰山。但在武则天的眼中,封禅就是“报天地之功”,五岳的地位应当是相同的,都具备封禅条件。所以在武则天的劝说下才有“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的意愿。事实上,在武则天的心目中,她只希望封禅中岳,这从武则天称帝后从不提封禅其它四岳可以证明。
在武则天的极力劝说下,高宗于仪凤元年(676年)二月下诏拟封中岳,后因“吐蕃犯塞,停封中岳”。调露元年(679年)七月,高宗又“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但最后因突厥反叛而罢封中岳。高宗两次封中岳不果后,永淳元年(682年)又准备第三次封中岳:
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崇(嵩)阳县。其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宫。二年正月,驾幸奉天宫。至七月,下诏将以其年十一月封禅于嵩岳。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公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
《旧唐书·礼仪志》卷三载: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嵩阳县……下诏将以其年十一月封禅于嵩岳。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工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于是议:……又定登封、降禅、朝觐等日。准礼,冬至祭天于圆丘,其封祀请用十二日。准东封祀故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禅祭,十四日朝觐。若有故,须改登封已下期日,在礼无妨。
又辇舆料云:封祀、登封,皇帝出乘玉辂,还乘金辂。皇太子往还金辂。禅祭,皇帝、太子如封祀。又衣服料云:“东封祠祭日,天皇服衮冕,近奉制,依《贞观礼》服大裘。又云:衮冕服一具,斋服之;通天冠服一具,回服之;翼善冠服一具,马上服之。皇太子衮冕服。又斋则服远游冠,受朝则公服远游冠服,马上则进德冠服。
当时又令详求射牛之礼。行伟、守贞等议曰:“据《周礼》及《国语》,郊祀天地,天子自射其牲。汉武唯封太山,令侍中儒者射牛行事。至于余祀,亦无射牲之文。但亲舂射牲,虽是古礼,久从废省。据封禅礼,祀日,未明十五刻,宰人以銮刀割牲,质明而行事。比銮驾至时,牢牲总毕,天皇唯奠玉酌献而已。今若祀前一日射牲,事即伤早。祀日方始射牲,事又伤晚。若依汉武故事,即非亲射之仪,事不可行。”诏从之。寻属高宗不豫,遂罢封禅之礼。
在封禅礼仪就绪的情况下,高宗准备封禅中岳,但终因病重,“遂罢封禅之礼”。不久,高宗驾崩,封禅中岳愿望终未实现。高宗没有能封禅中岳实际上也是武则天主导的封禅中岳大典的计划没有实现。
3、积极筹备封禅嵩山事宜。
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仍然想着封中岳。但此时武则天封中岳,可不是乾封时封泰山的“亚献”地位,而将是以“天子”的身份封天禅地。故武则天为封中岳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垂拱四年(688年),当永安人唐同泰伪造在洛水中发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时,武则天不仅封洛水,亦封中岳:“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改嵩山为神岳,授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天中王,禁断刍草。”可见,此时的中岳已提升到“神岳”的地位了,也就是说,更具备了封禅条件。在武则天正式登基后,决定正式封中岳:
则天证圣元年,将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祝厘,下制,号嵩山为神岳,尊岳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嵩山旧有夏启及启母、少室阿姨神庙,咸令预祈祭。
至此,武则天封禅嵩山之事已是“万事俱备”,只需择吉日以完成她多年的梦想了。(王暕凇编撰)

嵩山隐士 发表于 2011-12-5 15:49:03

武则天封禅嵩山之事已是“万事俱备”,只需择吉日以完成她多年的梦想了?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7-7 17:50:51

支持一下

想念你的嗳 发表于 2013-7-7 17:50:57

:loveline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四讲: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历史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