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81|回复: 1

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连续4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4 11: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一、具茨山“石头文化”定位;

从具茨山的“石头文化”延续时间看,它的文化已不下数千年。如果根据具茨山出土的“裴李岗文化”分析,具茨山的“山岗文化”最少应该在万年以上。我们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分析,在10000年至7000年前,具茨山就已经进入山岗农业生产。与新郑出土的“石磨盘”看,裴李岗文化应该晚于具茨山文化。而裴李岗类型的贾湖文化,发现的“龟骨契刻符号”经碳十四测定也有9000年了。可想而知具茨山的“石头文化”应该比裴李岗文化多多少年。

从这点看,具茨山的“山岗文化”至少要比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要早上三千多年。也就是说具茨山的山岗农业文化要比平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早上几千年。这样看来,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具茨山最少也得有三至四千多年。那么,具茨山的“三皇五帝”传说。就不是五千年的历史了,具茨山发现的“石头文化”至少要早于9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那么,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历史相应也应该在一万年时间开始产生。就是说它的历史时代至少应该在裴李岗之前产生。这才有中国上古新石器时的“石头文化”作品。

2010年3月23日中新社郑州报道;“河南文物局获悉,经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个多月的发掘,截至目前,考古专家在郑州市新密李家沟遗址内,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考古专家称,该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之间的缺环与空白”。至少说明具茨山的“石头文化”要早于裴李岗文化,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考古就是证明这个时代的存在。

李家沟遗址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狩猎大型食草类动物旧石器,逐渐过渡到具有稳定耕作的栖居生活。是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一个新石器演化时代。

从具茨山的“石头文化”发展看,我们最少应该把具茨山的“石头文化”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石头文化”阶段是;

(一)、“凹穴”计数过渡期

具茨山早期的“石文化”是以“凹穴”为表现的雕刻文化。原始人在岩石上,用一种比较坚硬石英石,研磨雕刻在具茨山的岩石表面,使它们最后在石头上形成坑状杯形(cups)图案。这种图案大小不一,一般在2~20cm之间。它们深浅各异,大约在2~6cm之间,其横剖面为锅底形,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一种岩画制作主题。特别是在亚、欧、美三个洲,分布最为广泛。英语称其为"cupules"(凹穴)或"cup-and-ring marks"(杯一环印),为叙事方便,我们统称为“凹穴”文化。

具茨山“凹穴”文化是世界性早期岩画的共同主题,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阿舍利文化,并一直持续到青铜时代,时间延续大约10万年到几千年左右。《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具茨山的“凹穴”文化,是以燧人氏为代表的“凹穴”计数开始。《绎史》引《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这个时期,燧人氏开始发明了以计数为目的的“凹穴”文化,它是结绳记事的继续。

在具茨山的岩石上,发现许多人工雕刻的“凹穴”计数,这些人工“凹穴”,是在燧人氏结绳记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人除了用“凹穴”计数分配物质外,还象形的用雕刻的方法,在石头上描述一些有生产意义的地理地貌,表示这里有非常多的生活物质存在。这就是原始地图产生的原因。在具茨山这种形象地图雕刻,比《山海经》记录的地理位置要早的多,是目前中国最早、最原始的“山海经”记录。它上承“凹穴”文化下启“甲骨”文化,起到了中国“象形字”“石文化”诞生和演变的桥梁,是上古文化起源过程的连接点和发展变化的关键点。从此以后,人们开始从数字记录过渡到象形字描述。


(二)、“象形文字”的萌芽期;


这是与伏羲、女娲为代表的“象形字”创造初期阶段。也包裹了以神农氏为代表的象形“田”字的“象形字”创作。“象形字”是人们在开发山“泉”引“渠”灌溉的劳动生产中领悟出了的“象形文化”,是物体形象需要表现的内涵。它们从物体形象上说明“象形字”的结构变化,描述其形象形状的外部外表。它们从“山”“川”“日”“月”描述了它的外表形状,从而形象的开始雕刻、描述它的外形。充分发挥物体象形的描述原则,具体的描述出物体外形内容。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品,应该是以伏牛山脉为代表的《连山》文化中的“石头文化”为龙头,其作品应该是以“具茨山为代表的象形文化”作品。它是华夏文明的结晶,是老祖宗们原始象形、描述、描摹、外形记录的一种方式,也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一种“象形文字”,它演变到至今,仍然保存着一种最原始、最美好的物体象形描述。

“象形字”是纯粹利用图形来描述的观察文化。是图形、图像后期简化的主要“象形文化”。这些文化所代表的内容,是形状图像描述的一种进步。象形字主要来自于图画,是图画性质逐渐减弱的表现,象征性质逐部增强的表现,“象形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三)、象形文字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具茨山的象形字进步最快。这是因为轩辕黄帝时期开始了专人负责的象形字研究时期,“仓颉”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让具茨山的象形字在石头文化记录方面留下了许多痕迹。他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大约距今约5000年,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圣书字。但是,它与具茨山9000年的“象形字”比起来远远不及。就连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等古文化遗址的陶文字来得成熟。

在具茨山,这一时期的“象形字”已经有了具体形象,字体比原来的象形字小一些。后期还出现了两个以上的字,比原来象形字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原来的数字排列功能,可能与记录年、月、日的时间有关。对于地形图的描述,也比原来的仔细了许多,大部分都是先把象形的地形打磨出来,然后才在石头上面雕刻。描述的非常细致。

对于具茨山“象形字”的发展,开始是以地形图描述出现的,主要告诉人们这里的地理形状,是取材于自然形态的描写,与汉字一样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绘画,用于表达思想记号,表达声音符号(其写法能表现发音的方法),这种符号后来被视为声音符号的起源。一般而言,具茨山“象形字”是具茨山地区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字。它们用雕刻文字线条或笔画,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把“象形字”用具体轮廓雕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值得一说的是,具茨山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的演变,亦算“象形字”的后续。虽然现在汉字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是,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他构成文字的方式;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可以判定,万年以前,在具茨山就已经出现了半图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显然已经过数万年以上的不断演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0: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4:35 , Processed in 0.0268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