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49|回复: 1

话说伊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22: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伊川 历史文化、矿产资源、交通区位三大优势
古都洛阳近郊的伊川,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汉书·沟洫志》记载:“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龙门伊阙南,就是美丽的伊川。

“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游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古有孟轲难语觉,时无颜子易为贤。”1500多年前的北魏太和年间,新城县(今伊川)的官员孙秋生、刘起祖等率二百人,在伊阙口斩岸凿石,疏导伊水河道,首次在龙门西山开凿第一个佛像石窟古阳洞,创龙门石窟之先河。
“伊川”之名源于何时呢?很多人说是源于“程伊川”。 程伊川指宋代程颐,程颐好友邵雍的父亲邵古号“伊川丈人”,邵雍为祖士衡撰写的墓志铭落款是“伊川邵雍撰文”。显然,比邵雍小得多的程颐之名号“伊川”,起源较晚。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伊水》,提到商代开国宰相伊尹生于伊川:“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这段记载有两处提到“伊川”,其地理方位定位在“陆浑县故城北”和“新城县南”,即今天嵩县田湖上古城到伊川古城之间的区域。
上边提到“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左传·鲁僖公二十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说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因为这里自古就是有辛氏的祖居地。周大夫辛有到伊川祭祀,但见到的已不是原先的束发跪拜祭祀礼仪,而是被头散发的戎蛮祭祀礼仪。
伊川东、西、南、北四面环山,中间状如盆地,河流纵横,水如青龙蜿蜒,山似驯俯白虎,湖沼如翔舞朱雀,丘陵若温顺的玄武。沃野百里,四季分明,鹤鸣九皋,鱼潜沼渚,麦稻飘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华夏乐园,宜居宝地。
这里的山水很奇特。按我国的地形,本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周易》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国的天文星图和地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而伊川的山水布局,与上面的方位观念恰好相反。横亘伊川境内的两座主要山脉,熊耳山南高北低,嵩山万安山脉东高西低。水系更是罕见的“逆流”奇观。伊河、明水(葛寨)、康水(烟涧河)由南向北流;姜子河(白降河)、永定河(土门)、来儒河(吕店)向西流。甘水发源于高山西鹿蹄山,向北流入洛河。还有人工天河陆浑东、西干渠也是呈环抱之势由南向北流。
这种华夏核心地区山水逆向的奇特现象,早已引起古人的向往,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男耕女织,尊老爱幼,民风纯朴,和睦安居,怡然自乐,县境仅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就有四十多处。
由于伊河山川河流成独特的西南东北方向,古人为此地区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并且载入史册。“中国”一词的原创,源于三千多年前西周开国青铜器上 “宅此中国”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对中国地理方位也有精到的定位:“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故中国山川东北流”,指的是伊、洛河流域,伊川正在其中。《唐律疏议》卷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9 23:47 , Processed in 0.0251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