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82|回复: 1

纸与火:中国与西方的文明之争(第二部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13: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纸的革命:传统中国文明的新生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再将它与周围的世界做个对比。
在中国,话语体系表现为法律文本、政府政策、官方媒体、领导讲话、红头文件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言论系统和纸质文明,是纸面上的规则。但是,在这个话语体系之外,决定整个社会活动的实际规则,往往与这个话语体系构成了矛盾冲突的关系,也可以说,这个纸质的话语体系并不适应真实的社会需求。因此,各种社会成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试图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从而逃避这个话语体系的“原则性”,谁无法施展“灵活性”,谁就是这个话语体系的“原则性”的受害者。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将这种“灵活性”再次上升为另外的一种纸面上的“原则性”。最后的结果是,各种“原则性”之间的相互扯皮和打架。
以法律文本为例,中国的中央立法之外,还有部门立法、地方立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这些立法往往大部分都是重复的,因此,在立法资源上也是非常严重的浪费,同时,去掉这些重复的部分,部门立法、地方立法中与中央立法不一致的部分,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受中央干预或者难以被中央控制的权力和利益。中国各个层级的官方媒体,也存在着重复、浪费等问题。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中国人办事特别注重纸张的运用,上面盖满了各种代表权力和身份符号的印章。例如,在中国经商,需要很多许可证,特别注重“营业执照”这张纸,法律甚至规定,不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执照,就要被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处罚。同样,有时候领导在一张纸上签个名,很多时候比黄金还值钱。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西方社会正在不断地走向平面化。西方的法律制度是各种社会力量在一个平面上的博弈,尤其是英美的判例法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样,西方的媒体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的出现正在那里形成一个平面化的社会结构。人们之间身份平等,不会彼此刁难,也不太重视纸张的运用,人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例如,经商不需要那么多许可证,甚至已经不再需要“营业执照”什么的。西方社会的网络文明所代表的就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它也必然是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可见,纸质文明与网络文明比较,具有以下不同的特征:(1)纸质文明崇尚中央集权,而网络文明则倾向社会自治,所以,纸质文明是层级结构的,而网络文明是平面结构的,这决定了前者的权力传导机制是缓慢的、延时的,而者的权力传导机制是迅速的、瞬时的。(2)纸质文明中,一部分人控制着权力、掌握着资源,剩余部分的人们则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而网络文明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大家彼此制约、相互结构,没有谁能够掌握垄断的优势。(3)纸质文明代表着物质利益和话语权力,而网络文明代表着精神满足和表达权利。纸质文明中,一部分人发号施令,另一部分人只能俯首帖耳;而网络文明必然要求身份平等、契约自由。(4)纸质文明的变革非常艰难,社会转型的成本非常之高,社会经常呈现一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人们之间喜欢争权夺利;而网络文明则不断进化,社会变革的成本非常低廉,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人们之间的矛盾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价值观的不同,物质掠夺则很难出现。

纸质文明尽管比网络文明落后很多,但是,两者在很长时间内仍然需要共存,而且将来社会也并非完全不要纸质文明。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网民差不多是世界第一的,手机用户已经接近6亿,因此中国社会完全可能很快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网络文明,从而轻松地克服传统纸质文明的弊端。今年的爱国运动就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也要警惕的是,网络文明并非全部都是好事,特别在中国,它需要一定的规则加以引导。所以,在具备了先进的网络技术之后,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制定良好的制度,当然,现在制定制度的环境与以往的不同就是,社会各种成分可以更加广泛地参与了。这大概就是中国改革在“工具论”上的进一步深化吧。



祝福中国,我们终于赶上了一个好时候!14亿人,多好的资源,多大的力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1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郑州论坛

GMT+8, 2025-4-21 07:44 , Processed in 0.0269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